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P3

  ..续本文上一页惑证真」,达于无为之境。此乃唯识宗与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识学是大乘法,故亦与其它大乘法一样,其最终之修证旨趣悉在于「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即是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论颂所说的「唯识实性」(唯识三十论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亦称「圆成实性」。因此唯识瑜伽行者所欲修证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无为」:然此真如法却是不与其它四乘法共的:不但不与人乘、天乘,乃至不与声闻、缘觉乘共,更不与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证、趣入。此亦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密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切诸佛的「因地法行」、「净圆觉性」(大方广圆觉经)。是故当知,释迦如来及弥勒菩萨(未来佛)于唯识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及唯识性,实与大乘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无二无别,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诸如来皆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故称如来」,诸正见佛弟子,皆应如是知。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学」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相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是为序。

  释成观识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因明入正理论

  商羯罗主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能立与能破,及似惟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惟自悟。如是总摄诸蒸姗要义。

  此中)不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 · 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沃,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偏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偏无性。云何名为同品 · 异品?谓所立沃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 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

  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问所发性,徧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异品徧无性,是无常等因。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徧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已说宗因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 。如说:「声无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雷;「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惟此三分说名「能立」 。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

  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 。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 。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自语相违者,如雷:「我母是其石女」 。能别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 。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 。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 。如是多雷,是遗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与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同品一分转异品偏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问所发,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问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 「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徧有,此因以电、以瓶为同法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问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问所发?异品一分转同品徧转者,如立宗雷:「声是勤勇无问所发,无常性故。」 「勤勇无问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徧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亦为不定。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

  「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违有四:谓一 、法自相相违因,二、法差别相违因,三、有法自相相违因,四、有法差别相违因等。

  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问所发性故。」此因惟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 ,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因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

  已说似因,当说似喻。似同法喻有其五种:一 、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一 、所立不遗,二、能立不遗,三、俱不遗,四、不离,五、倒离。

  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然彼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法常住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非有论,无、俱不成。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雷:「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雷:「诸无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异法中,所立不遗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遗,彼立极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无质碍无。能立不遗者,谓说:「如业。」但遗所立,不遗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俱不遗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遗常住无质碍性,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惟有现比二量。

  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复次,若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

  若不实显能立过雷,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雷: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且止斯事。

  A、绪论

  沙门释成观撰注

  1.以因明破外道实例——「你信上帝吗?」

   二oo一年十一月五日,我从美国密执安州底特律国际机场,搭机返台。在机场待机时,旁边坐着两个黑女人,约五十出头的年纪。因为待机时间很长,约有一个半小时,便渐渐聊起来。起先是,她们其中一位(且称之为A女士)问我:「抱歉,请问你穿的是什么袍子?」

  她是指我穿的长衫而言。我回答说:「这是佛教的袍子。」我又加一句解释:「我是佛教的和尚。」 她问说:「哦,你是佛教徒?」 我说:「对。」她又问:「那你是从西藏来的吗?」我说:「不是。我从台湾来。」自从达赖喇嘛被赠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大部分老美,一提到佛教,就马上想到西藏喇嘛教,以为佛教就是喇嘛教。她又说:「我以前也在底特律一位日本老师那里学打坐,但是他所讲的很深,我都听不太懂。」日本传授佛法的人,都称为「老师」(日文为「先生」,义为老师。)因为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佛教即大量、全面俗化,包括僧宝。我问她们:「妳们上哪儿去?」她们回答:「到泰国去。」我问:「去旅游还是办事?」 她们中另外一位(姑称之为B女士)回答:「去旅游。」我有点讶异,为何两个黑女人会对泰国旅游有兴趣,因为泰国是佛教国家,旅游的重点,主要即是参观佛寺。聊着聊着,谈到刚发生的纽约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后来,我说:「现在问题的症结在于:每个人都把自己所信仰的神,当作唯一的『真神』,而其它人所信仰的,就不是真的。因为他们不信真神,所以他们就是异教徒、异端,而异端在真神面前是不容存在的,所以他们都应被铲除( They deserve to die -他们罪当伏诛);因此,有基督教的十字军( C…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