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睡著了,隨即施展法力,在大樹和比丘的周圍變出一個一千尺深的環狀溝,把大樹和那個睡得死死的比丘圈在裏面。做完這件事後,優波笈多就躲在不遠處靜靜等著。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個比丘醒了過來,他伸伸懶腰,舒了一口長氣。當他睜開眼看見四周的環狀溝,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怎麼會這樣?」
這條溝足足有兩叁丈寬,任何人想跳是跳不過去的。比丘小心翼翼爬到溝邊,慢慢伸出頭向下一看,眼前卻是黑壓壓的一片,根本看不見溝底。
他站起身來大叫:「喂,來人啊!來人啊!」可是除了回聲以外,聽不見任何人的聲音。
他有些絕望了,心裏十分害怕,只好緊緊靠著樹身,恐懼的看著離自己不到一尺遠的深溝。
這時優波笈多又施用神力,在深溝上架起一座半尺寬的橋。橋架好後,優波笈多就起身回那哆婆哆寺去了。
比丘在絕望中看見這座突然出現的橋,還以爲自己眼睛花了,等他確定這是真正的橋後,他才戰戰兢兢地上了橋,小心翼翼地越過這條一千尺深、二叁丈寬的環狀溝。
當他越過深溝時,心中如釋重負,急急忙忙跑到優波笈多那裏。他對優波笈多說:
「師父,今天我在坐禅的時候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身旁一尺遠的地方竟然有一道深溝,把我嚇得半死,幸虧後來深溝上又出現一座小橋,我才逃了回來。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優波笈多笑了笑,對他說:「你再去一次看看。如果一個人不懂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不懂什麼是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不懂斷絕世俗苦痛的方法,不懂佛法所要求解除痛苦後達到的目的,他才會墮入深溝中。」
這個愛睡覺的比丘聽了優波笈多的話,了解認真修行的重要性,于是聽從優波笈多的教導,趁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又沿著原來的路回到坐禅的地方。
他小心翼翼地走過小橋,靠著大樹的樹身,端端正正地開始打坐。由于深溝近在咫尺,他不敢有一點懈怠,更不敢打瞌睡,因爲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摔得粉身碎骨。所以這一次他坐禅時沒敢睡覺,而是認真理解佛法要義,刻苦修煉。終于他消除了很多煩惱,修成阿羅漢果。
20.阿難的前身
有一年舍衛國發生旱災,過不久又發生水災,田裏的秧苗大多被太陽曬死了,之後補插的秧苗又被雨水泡死了,造成很多地方幾乎沒有收成。
第二年,舍衛國裏到處在鬧饑荒,饑餓的人們差不多把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吃到最後連草根也被挖出來吃,樹皮也被剝下來啃。
由于百姓沒有糧食,佛陀的弟子們也很難乞求到齋飯,于是他們想各自分散到別的地方,躲過這次饑荒。阿難了解大家的想法後,就對佛陀說:
「世尊,如果比丘們都因爲躲避饑荒而去別的國家,那麼這裏的百姓就看不到佛法的力量了,將會有很多人因爲我們的離去而喪失道德的根基,這裏會開始混亂起來。」
佛陀聽了點點頭。
阿難接著說:「但是,如果佛陀您一直住在這裏,人們心中就會有所依托,舍衛國也能平安度過饑荒。」
佛陀說:「你說得很好!我也正有此意。」
後來波斯匿王知道一些佛門弟子想離開舍衛國,去別的國家躲避饑荒,他心中非常著急,趕忙派出一位大臣去祇洹精舍,告訴佛陀他准備將佛陀和弟子們接到宮中供養叁個月,佛陀答應了。
「世尊,爲什麼您要答應波斯匿王,讓我們都留下來呢?」比丘們問。
佛陀將阿難之前說的話對大家說了一遍,又說:
「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吧!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波羅奈的國家,國王的名字叫梵達。
有一年波羅奈國遇到天災,糧食的收成很少,國內的民衆大多吃不飽,紛紛到街上乞討。
國王梵達看到這種情況,就打開國家的倉庫,向這些饑餓的人們施舍食物。人們知道這個消息,便從四面八方來到王城,擠在王宮外乞求施舍。就這樣,每天王宮門口都擠了滿滿的人。
由于梵達國王一直施舍,倉庫裏的存糧越來越少了。終于有一天,一位大臣向梵達國王提出停止施舍的建議。梵達國王聽了建議後說:
『我怎麼忍心讓民衆在饑餓中過日子呢?』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卻擅自發布命令,說誰膽敢再上街乞討食物,一經發現就押到鬧市處死!于是饑餓窮困的人們開始發愁了,他們不敢再去王宮乞求食物。
『爲什麼最近都沒有人來乞討?』一連好幾天都沒有人來乞求食物,梵達國王覺得很奇怪,就問手下的大臣。話才剛說完,突然有一位外道修行者進到王宮內。
梵達國王十分吃驚,問這位外道修行者:『你從哪裏來的?是誰讓你到我這裏來的?』
修行者臉色憔悴的回答:『國王,我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是饑餓驅使我過來的。』
梵達國王看到他虛弱的樣子,心中頓時産生憐憫之情,馬上布施給這位外道修行者一千多頭牛。」
佛陀講到這裏停了下來,看了看坐在一旁認真聽著的阿難,然後接著說:
「這位外道修行者,就是阿難的前身。」
因爲阿難的建議,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留在舍衛國,讓人們能夠時常見到佛陀,心中有所依靠,舍衛國最後終于平安的度過饑荒。
21.文殊菩薩赴宴
阿阇世王在修行功德的過程中産生很多疑問,他知道文殊菩薩有無限的智能,想請他幫助自己解決疑難,于是邀請文殊菩薩到王宮吃飯。
文殊菩薩看他非常誠懇,便准備第二天親自帶領衆弟子和許多天人到王宮赴宴。阿阇世王聽到菩薩同意赴宴,非常高興地問:
「請問文殊菩薩,明天有多少人到場?我好做齋飯准備。」
這時,文殊菩薩身邊的舍利弗尊者代替文殊菩薩回答:
「差不多五百人。」
國王回到宮中,馬上下令各方開始准備,裏裏外外都忙碌了起來。
第二天,國王及群臣在宮外相迎貴賓,遠遠看見文殊菩薩一行人慢慢走來,人數大概有二萬二千五百人。
國王看到吃了一驚,心想:「這下糟糕了,我只准備五百人的齋食,今天卻來了這麼多人,這可怎麼辦?」
正在發愁的時候,忽然一個名叫「休息心」的天王和一個名叫「金毗」的仙人來到國王旁邊,告訴國王說:
「國王請不用發愁,文殊菩薩無邊的法力,是深不可測的!」
國王聽了他們的話,心中才稍微安心,趕快將衆人迎入宮中。
國王等大家都坐好,就向文殊菩薩行禮,表示內心的歡迎,並說:
「請衆人原諒,宮中准備的飲食器具甚少,我已經吩咐馬上補辦,請大家稍微等一下。」
文殊菩薩對國王說:「你應辦的事都辦了,用不著再費心了,就請你休息一會兒吧!」
只見文殊菩薩輕輕念了聲咒語,一個個金缽、銀缽、銅缽帶著光輝,像排隊一樣整齊的從天而降。然後文殊菩薩對國王說:
「現在可以分派飯食了。」
分盛飯食的時候,國王驚奇地發現,每當飯盛出一缽後,盛出的飯又滿起來,好象沒有盛飯一樣。等到二萬多人都分到齋飯以後,准備好的飯一點兒也沒減少,還是像之前一樣多。
吃完飯後,衆菩薩把缽向天空一擲,缽便自動懸在半空中。等到文殊菩薩向國王講了一段佛法之後,這些缽才忽然不見,不知去向。
用完齋飯後,國王請文殊菩薩爲衆生解答疑難。文殊菩薩講解精妙入神,衆人聽得個個法喜充滿,感悟頗深,而阿阇世王更是獲益匪淺。
最後阿阇世王佩服地說:「文殊菩薩果然是充滿智能的聖人啊!」他對佛法的疑惑,也因此一掃而空了。
22.佛陀的愛憐無處不在
古時候,在薄佑國有個名叫常悲的菩薩。他對佛法專一精進,可是當時在他的國家裏,佛寺裏的僧人都表裏不一,表面上在供佛,實際上則敗壞佛規,背叛佛義。因爲這些佛門敗類違法非爲,很快的,整個國家的人都不信奉佛法了。
常悲菩薩不願看到這一切,便拋下妻子兒女,一個人到山中隱居修行。他每天喝山泉水,吃樹上的野果,過著苦行的日子。
「我生不逢時,遇不到佛陀,遇不到好菩薩,我該怎麼辦?」
他悲恸地對天空呼喊,這聲音傳到天上,感動了天神,天神便下到半空中對常悲菩薩說:
「賢明的菩薩,你去尋找明度無極聖典,好好誦讀,貫通經意,確實奉行經義,就一定會成佛的。」
「我該到那裏去求這至尊的佛法呢?」
「你朝著正東方走吧!不要害怕艱難,你一定能找到明度無極聖典的。」
天神的指點使常悲菩薩感激不盡,他不斷對著上天磕頭,說道:
「我一定照您的指示去做。」
「你必須努力精進,才能找到聖典!」天神說完這話便不見了。
常悲菩薩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出發,走上漫漫尋找佛經的艱辛路途。他懷著無比堅定的信心,一連幾天披星戴月地趕路,走到雙腳腫痛仍不停趕路,也不知前面還有多遠的路程,只是努力往前走。
常悲菩薩真誠專一的精神感動了佛陀,于是佛陀飛到他頭上幾重天的地方,跟他一起前行,每天講經給他聽。
佛陀贊歎地說:「你真是一片誠心啊!像你這樣的菩薩已經不多見了。你從這裏繼續東行二萬裏,便到了健陀越國,那裏住著很多菩薩,其中有個菩薩名叫法來,他聖德高明,通曉各種經典,反複教化人們,那本經——明度無極經,我想他一定會替你講解,讓你誦讀的。」佛陀說完便不見了蹤影。
常悲菩薩感恩佛對他的指點,更加堅定了求經的信心。經過千辛萬苦,常悲菩薩終于進入健陀越國,漫漫求經之路馬上就要到達了。
這時,常悲菩薩的心中無比激動,再次虔誠地對天空說著:
「佛陀啊!您的愛憐真是無處不在啊!」
23.小老虎修成阿羅漢
優波笈多修得阿羅漢果後,仍然繼續在摩偷羅國的那哆婆哆寺,跟隨舍那婆私修習佛法,後來他才開始獨自外出參學。
離那哆婆哆寺不遠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住一只母虎。後來這只母虎懷孕了,因爲身子沈重,不能走很遠的路去覓食。可是這片森林已經找不到什麼食物了,所以這只母虎越來越瘦。
等到它臨盆的時候,它拼命掙紮著生下一只可愛的小虎,就因饑餓而死去了。碰巧那一天優波笈多到那片森林中去靜修,他看見那只躺在死去的母虎身邊嗷嗷待哺的小虎,心中生出無限慈悲,馬上找來一些食物親自喂它。
這時候,優波笈多的弟子看見他在喂一只小虎,而這只小虎看上去也活…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