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福、惜福與擅波羅蜜▪P3

  ..續本文上一頁該顧到,並非都不受用,叫做惜福,那是『 吝惜』 而非真惜福。在合理的情況下,要顧到這個無常的色身,維持這個色身;你吃飽了,營養夠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努力工作及精進修行。你那樣『 節儉』 ,不管你是爲了『 惜福區或『 積福』 ,你把自己餓得扁扁的,名爲惜福、積福,我覺得是不正確的。其次,更重要的是,合理且適當地受用已得之福,並不會把福澗消掉』 (那種觀念不是很正確);相反的,當『 守福奴』 絕對不是增福之法,反而是與司守財奴』 不分軒轾。再者,關于『 修福』 ,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利他之心,若有清淨的利他之心,一切所行,皆悉清淨成就。」定普:「師父,上一趟我去中國城,有一位酒醉的人走過去,我看他很可憐,幫忙他、給他一點錢,結果他拿去暍酒,這算不算浪費。」師父:「因爲他拿去喝酒,所以不但是浪費,而旦還是助他爲惡,反成造惡。所以說『 五度如盲,般若爲導』 。你修任何法門都要有智慧,用智慧作前導,所以如果持戒而無智慧,則是『 肓戒』 。修禅定若無智慧,那是『 癡定』 。布施也是一樣,行布施而不用智慧,對方就不能真正受益,等于是浪費,有時甚至有害。」定普:「師父,是否因爲對方沒受益?」

  師父:「對方不但沒受益,你反而變成縱容他。」定普:「對。甚至于作惡!所以布施就是要令對方受了施之後,的確受用。」師父:「我在前面開宗明義時說:福有兩種,『 自受用福』 及『 他受用福』 。你布施給他,就是要利益他,要他能真正受用,不是假的。你不能『 爲了布施而布施』 ,而應爲了『 利益他而布施』 ,若沒有人真的受用,就沒有人受到你行布施之益,所以布施時一定要『 施』 與『 受』 二者之問的一切因緣都具足了,然後他才能得到利益。因此,布施的目的在使他真正受到利益,並非司只要施就行』 ,不管其結果如何。所以于布施時,要用智慧觀察施者與受者的一切因緣,及可能達到的結果,並非『 只要是布施,就是好的』 。佛法中的修行,不但要講究方法,也要講求目的及功用。若漫無目的,及無功用的修行,此種修行即成『 無用嘔;既然無用,則何必要修?因此一切修行須對自他有用、有真實利益才作。」定普:「師父,也就是說:一切要爲了『 利他』 且要有『 真實受用』 ?」師父:「對。要他能真實受益,真實受用。要他能領受到,而且好好用,達到真實受益,這對他才有真的受用。這一袅的『 受』 與『 用』 是各有其義的:『 受』 包括『 身受』 與司心受』 ,必須令對方能司身接受』

   『 心歡喜』 這才是達到身受與心受的作用,這是第一層;第二,在司用』 來講,你所布施的東西還必須是對他『 有用』 ,而且最好能『 起大用』 (例如,因爲受你之施很感動,而發心改邪歸正),否則就不是真的『 大受用』 ,可能只是暫時的『 小受用』 。」

  定普師父:「師父,于六波羅蜜一袅修這九法是最基本的,其它像『 禅』 比『 檀波羅蜜』 更難嗎?」:「傻瓜,你正好講反了,檀波羅蜜才是最深、最難的!擅波羅蜜是一切菩薩從初發心以至于成佛,主要在修的都是這個法門。其嚴重性是:若沒有擅波羅蜜就沒有佛法!甚至可以說:若沒有司檀那』 這件事,則一切世問與出世問都不會有善事,因爲人人都會變得自私自利,不能爲他人作毛發善事。簡言之,世間

   與出世問的一切功德與福德,都是從布施中來,也都是從檀那中來。」:「這也就是說要度生利他,都出自檀波羅蜜嗎?」:「對。甚至說世上的好人,所謂澗樂善好施』 者

   慈善機構等,也都是從布施法來的。這世問上一切的善事都是從布施中來。行布施法,都是在給別人好處

   好束西。總之一句話,從『 有相』 的布施,到『 無相』 的檀度,從有形的布施到無形的布施,都是以好東西令他人受用。佛法也是如此:有人于修行上有心得、乃至開悟證果,轉而利益他人,教人也依法修行度煩惱

   得解脫

   乃至證菩提,佛法就這樣才能夠世世代代傳揚不斷,這關鍵全是依檀波羅蜜所成就之功德。」定普:「師父,修這擅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中最難的嗎?」師父:「這波羅蜜是最高、最廣、最深,其它波羅蜜都沒有能及于這個波羅蜜的。如果沒有擅波羅蜜,就沒有一切佛法;如果沒有檀波羅蜜,也不會有世問善法,如此則一切世間人只求自利,不思利他,甚至爲了己利而用盡心機,巧取一最奪,那就會天下大亂。就因爲世上有此檀那一法,才有利他之行。我現在問你:菩薩主要是在修什麼呢?」

  定普:「擅波羅蜜。」師父:「菩薩道主要在修『 六度四攝』 。而『 六度』 的第一項是什麼呢?」定普:「檀波羅蜜。」:「笠口薩修行的第一項― 六度的第一度― 是檀波羅蜜,不是沒有原因的,而菩薩修行的檀波羅蜜門,又與我們一般人所修的布施很不一樣:布施又稱爲舍,菩薩所修者共有內舍

   外舍及內外舍叁種,菩薩于一切都能舍:內舍自無常之身、頭目腦骷,及無常之心、心所法亦即心意意識,皆悉能舍。菩薩修外舍,能舍世界、田宅房舍、妻子兒女,一切都能舍;以菩薩修行內舍

   外舍

   內外舍,是故菩薩之舍甚難稀有。所以菩薩修行六度,若第一度(檀度)都能達于究竟,則其它五度,如禅定等,即不足爲難,亦無魔事。」:「爲什麼呢?」:「因爲內不貪著:任憑得到什麼境界都不貪著,所以魔不能得其便。爲何能不貪著?因爲菩薩所修,一切都是爲了要司利安一切衆生』 ,若能如是純以利安一切衆生而修一切行,則其悲心及菩提心都具足函攝于其擅波羅蜜中。菩薩欲利益

   安樂、度脫有情,這就是菩薩的『 大悲心L ;爲了利益安樂度脫有情而努力修集一切善法,這就是菩薩的『 菩提心』 。所以司檀波羅蜜』 這一法,就可具足函攝菩薩的一切稀有功德在裹面。我再重複一次這句話,因爲這非常重要:于佛法中修行菩薩道之如來弟予,從初發心乃至于成佛,所修之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即是檀波羅蜜。而且菩薩無量劫修集無量功德,其最終目的也是爲了能布施利益衆生― 亦即:以所修集之功德,藉擅波羅蜜之力,而『 度脫衆生』 。菩薩修至十地滿心之後,『 度盡無量衆生已,然後方成佛道』 。所以修行佛道,並非光是一個人坐在樹下,其它什麼都不做,就能成佛。不是這樣子的!附帶提醒你一下:這就是爲什麼佛在『 金剛經』 中爲了回答須菩提的問題:『 菩薩摩诃薩在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以後應如何修』 ,這問題,結果幾乎整部『 金剛經』 ,佛都一直只在談怎麼司布施』 ― 你說奇怪不奇怪”」定普:「師父,所以說,一切修行都是爲了要利他,爲了利他,故行布施,而修檀波羅蜜?」師父:對,很好!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叁日于紐約「昆盧精舍」

  

  

  

  

《修福、惜福與擅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釋燃身獻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