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P2

  ..续本文上一页慢』 ,是视己为高,视他人为低,以己凌人,故称『 凌慢』 。若人有慢心,其态度

   言语、辞色都可察觉得出来。所以『 地藏经』 裹面提到:司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 下心』 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是地藏菩萨在教我们『 如何修行檀波罗蜜』 :以不轻心、不慢心,乃至欢喜心(下心含笑)来行布施,即是修行无漏的檀度功德。『 金刚经』 上面不是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吗?只不过这是更深奥、更微妙、更广大的道理就是了。因此,若人以不慢心而行布施,即得转有漏之檀那,而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不吝施:「转檀那为檀波罗蜜的第四法是『 不吝施』 。『 华严经』 上提到:『 诸有来求者,不令其空手而归。』 经上又说:不但要不吝惜而且还要尽心尽力、尽其所有,以利益一切众生。这非常难,但至少我们须要做到『 不吝施』 。不吝施不只是不吝『 财』 ,还要不吝『 法』 。例如有人虽能施财,却舍不得施法;有人能施法,却舍不得施财;也有人是既吝于施法,又吝于施财。若财与法两种都能不吝施,是最难能可贵的;只是众生的品类不一,对财法二施的倾向,也有种种差别不同。若人能以不吝惜之心而行布施,则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不悔施:「转擅那为檀波罗蜜的第五法是询不悔施』 。即布施以后不生后悔。有人答应要施某物,之后想想:我怎么说要布施这么多呢?于是后悔而改变初衷,减少分量。这样就不好,修行布施应该一答应要布施,即一定要做到;而且施后也不后悔。再者,『 不悔施』 是指『 施之前』 、『 正施之时』 、及『 布施之后』 ,一一)时都不后悔。而且除了对所施之物不后悔以外,对于所施之对象亦不后悔。譬如施于甲或施于乙都要不悔,不能说『 这件东西我实在是应该布施给某甲,而不应布施给某乙的』 。布施之时,无论于物、于人皆不应该生分别心,而生后悔。若人以不悔心而行布施,即能转有漏之擅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以上四法!不轻、不慢

   不吝

   不悔!都有个『 不』 字,这是指消极方面而言。若要转消极为积极,就要修习以下四法。」恭敬施:「转檀那为檀波罗蜜的第六法是司恭敬施』 ,这是积极的。依理而言,修行人要能敬重所有的人,所以六祖大师要大家修行『 普敬』 。『 普敬』 亦即是『 普遍恭敬一切众生』 之义。修行人若能实行普敬,则能究竟去除慢心。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司慢心』 即是『 我』 ,司我执』 与『 慢心』 常相连结,慢依于我见、我执而来,故称『 我慢』 。修行『 普敬」之法,即是去除『 我』 与『 慢』 的无上对治法门。那么,菩萨道行人如何去我执

   我慢呢?就是在行布施时修『 恭敬』 。如是修行,便是于布施中修无相的『 心地法门』 ,因而转『 有相布施』 为『 无相布施』 。如是,藉种种有相行,而暗中于自心地中,秘密地修『 无相法』 ,速人无相门,成就无漏清净法身。同样是布施五十元― 你供养五十元,我也供养五十元― 但用心若不同,其所得之果报则可差之千里。这就是心地法门的奥秘。若人以恭敬心修行布施,则能转有漏之擅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平等施:「修恭敬施之后,更高的层次是第七法『 平等施』 。平等施有一一义:一、行者当观察觉了施者与受者究竟平等;二

   诸受施者之问,亦究竟平等。若真实见得施者

   受者皆悉平等,则我执

   我见即便一时销亡;我执

   我见一旦泯灭,彻见心佛众生三平等义,『 平等性智』 当即生起;平等性智生起,即得以此智而体入诸佛等虚空、遍法界之法身,入如来境界。再者,平等性智生起之后,也才能真正做到『 平等施』 ,亦即以究竟平等之心来布施。若人以平等心而行布施,即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不望报施:「转擅那为檀波罗蜜的第八法为『 不望报施』 。在布施时修『 不望报心』 ,不期望受者对我有所回报。一般人常会这么想:『 我对他这么好,他为什么不对我好一点』 ,或『 他即使不对我特别好,也已经不对了,更何况又还对我那么坏』 。说穿了,这就是于布施或行惠时,有所期望:期望对方以等质

   或等量的事物回报于我,或希望他因此优待于我。若是修行擅波罗蜜,便不应存有这种种的期望而行布施;应是完全为了利益安乐对方而行布施,而不是为了他能回体于我而行施。若是为了期待回馊,则还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而行施,则此施仍是自利之行,而非利他之行。自利之心是有漏,纯利他之心方与无漏相应。再者,有时希望对方回报的并不一定是物质的,比方说:男子追求女子,男方赠送一些束西给女方,于是就期望对方回报以爱情。这种情形,所期望回报的就不是同类的东西。然而,有期望之施是一种『 交易』 ,因此就不是『 清净施』 ,不清净施就不能成就法身,要行清净施,才能成就法身。因为以上所说这些法(不轻施、不慢施

   不吝施

   不悔施、恭敬施、平等施

   不望报施)都是在修销除『 我』 相,既没有『 能施』 的我,也没有『 受施』 的他。没有『 我』 、没有『 你』 、没有『 他』 等等,则我相及人相等『 四无所求施施相皆销亡;四相清净,故能成就到彼岸行则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擅波罗蜜。。若人以不望报之心行于布:「转擅那为擅波罗蜜的第九法为司无所求施』 。此处的司无所求施』 与前一项的『 不望报施』 有所不同。所谓无所求,包括『 于己无所求』 以及『 于他无所求』 。先讲『 于他无所求』 ,譬如说:我赠给我的知己好友二仟元美金当本钱做小生意,结果他生意没做好,不但没赚钱,反而连我给他的本钱都亏掉了,于是我就对他很不谅解,很生气;这就是司于他有所求』 ,虽然我没有期望他能赚钱之后便把钱还我,甚或回报于我,我只诚心地期望(要求)他做生意成功,至少不要亏本,然而那就是于他『 有所求』 了。此是财布施,若以法布施来讲,例如我现在教你种种法门,我若要求你一定要达到什么境界,那样就是对你有所求,这样于你我双方都有一种压力。所以修行人不应『 有所求于人』 而行布施。行布施而对人有所要求,那是有条件的布施,非是清净之施,施不清净,故是有漏,与烦恼杂染相应,不能究竟。「以上是讲『 于人无所求』 (行施而对人无要求),至于『 于己无所求阴则是指:我行布施,并非为自己求取任何名

   利、赞叹、恭敬、乃至功德。简言之,即不是为自己求取少法,而行布施。若能如是布施,则所行之布施便不只是『 布施』 ,而已是司布施波罗蜜』 了,因为此时所行之布施法,已清净无染着,故能成就无漏功德,究竟到达彼岸,故称『 布施波罗蜜』 。若人以无所求之心而行于布施,是人则能转有漏之擅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成就最上清净功德,速转凡夫身为菩萨身,逮得无上菩提。「综上所说,若能成就此『 九法』 或司九心』 ,即能成就『 清净布施』 ;成就『 净施』 即能转有漏之『 檀那』 为无漏之『 擅波罗蜜』 ,成就清净法身,究竟彼岸。因此在这件表面上看似简单的『 布施区之事上,都能具足无量的心地法门,而且这么多心地法门,都是在修行当卜的一剎那问就决定、就成就的,甚至无法先想一想:司我现在要以什么心来布施』 须想一想,就来不及了!因为能那样具足修九法以行布施的人,一定是累劫已经聚集了无量功德,而今在起用的时候,即不假思索,称性而行。犹如打篮球时,若技术练得很纯熟,临运用的当场,闪两个人

   一个花招、上篮,就令人欣喜喝彩;或像在足球赛中,一个机绿出现,有人传球过来,另一球员把球用脚接住

   再一个倒挂金钩入门,哇!多么棒的历史镜头!不过你可知道,你所看到的那一,lJ 那历史镜头,那要苦练多久呀!而菩萨度生时的每一个『 妙招」(妙功德)都是像这个样予的:『 久修成就』 ,甚至于菩萨的一举手

   一投足,都是累积了无量的功德,然后运用纯熟,因此随机一用,都是很漂亮的妙招,甚至于有时漂亮到让你连看都看不出来,凡夫人都不知不觉,唯有内行人看得懂,而菩萨就常是这样于其它愚痴众生都不知不觉之中,他默默地成就稀有功德,于自度度他皆得自在无碍,乃至神通变化亦复如是。以上是如何修檀波罗蜜

   或如何转擅那为擅波罗蜜的法门;也可说是:『 如何于檀波罗蜜中修无上心地法门』 「你曾问过我:『 菩萨修行,应不受福德。』 又说:『 那么如果有一个人自己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然后… … 』 你那问题是怎么问的?」

  定普:「他如何去亨福,而不会消掉那个福?」

  师父:「你的意思是说:虽然享用,但并不把它用掉,是吗?」

  定普:「譬如说,我中午去吃饭,我一定要吃,因为工作要体力,非吃不可;因

  此我吃一碗面和一碗汤。别人吃一顿午餐要花五元美金,我只花了一块半,这也算是我在修福或惜福,可是我还是花了钱。有一句话说:『 若不为自己亨受而去消受,就不会把福消耗掉』 ,是不是这样?」

  师父:「依理而言并非如此。修行人为了惜福,在食物方面虽然不应刻意去求美味,不去考究烹调上的色、香、味,但修菩萨道也不是那么死板。也不必故意去挑最难吃的来吃,才表示惜福或『 有修行』 。譬如有人在吃方面很刻苦,吃面时,只用开水把面煮熟,不加任何调味料,只放些盐巴,其实也没必要刻苦到这地步,油跟酱油并没那么贵,更何况修行也要顾及健康和营养的问题,那样的做法,我认为并没有必要。简言之,惜福最重要的是不挥霍

   不浪费;营养还是应…

《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释燃身献佛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