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
一、修福与惜福
弟子定普问:「请师父开示,什么是『 惜福』 ?什么是司积福』 ?」师父:「司惜福』 就是学佛之人,已有的福要好好珍惜,也要好好地使用它,不去挥霍它,这包括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福。外在方面,对于一切物品要好好地维护、保养及使用,一切都保持得干干净净的:例如器物要常擦拭它,房子要维护得整齐干净,东西若稍微故障时,要马上动手修好,不要等到全坏了,才花一大笔钱去请工匠来修
来换。所有『 外在』 的物品,都应该好好珍惜维护。内在方面,则于自心中,对于资财本身就要很珍惜它,而且要很珍惜自己能有这个机会拥有及使用它,这样便是不但在内心中宝贵珍惜它,同时也发之于外在的表现来维护它,好好地使用、不糟蹋它,乃至凡是导致我能拥有这束西的一切因绿,我都要宝贵它― 不但要很宝贵、而且要很珍惜它。譬如对自己的工作、对眷属
朋友,都要好好珍惜,要这样思惟:我之所以能有这下作的一切外在因缘都是很难得的,因此要好好地爱惜它
宝贵它,这就是惜福的一种表现。总而言之,『 惜福』 是表示对『 已有』 的东西要好好珍重,尽量使用,且好好地使用它,而不是心存『 吝惜』 ,因而舍不得用。例如衣服买回来了就要拿出来穿,不要收到柜予裹放着不用,等过了时,褪了色,或放着被虫咬坏了,或身材变了,才发现已经不能穿了,这种表现不叫『 惜福』 ,而是『 吝惜』 ,是一种惶吝,属于贪所摄的烦恼。『 吝惜』 不用,最终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物尽其用,买来了就要好好地利用,且用得着的才买,才是真正的惜福。「以上所举是表示对已有之物如何去惜福;另外对『 尚未有』 的,要以正常的努力去造成种种因素,使自己能得到及拥有,拥有之后,再以其中一部分去与别人分一孚,此即是司修福』 。而司积福』 是尽量多修福,多以己有利益他人,此利人之行,作得多了,积聚起来,成一大福聚,称为积福。」
二、自受用福与他受用福
师父:「又,『 福』 分两种,一种是司自受用福』 ,一种是『 他受用福』 。『 自受用福』 是为了自己能受用某物、某事,而以正当手段努力去取得。这一畏的『 自受用』 指的不只是行者自身而已,还包括父母、妻
子
兄弟姊妹等亲人。不过这种福是小福,也是最狭隘的福。『 他受用福』 则涵义较广,是大福。它能令他人也能受用到你所修的福。修『 他受用福』 则不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修,就算你只有少少东西,若别人需要,你便能「舍得」与人分享,即是修『 他受用福』 。给予人东西,量不在于多寡
质不在好坏,而完全在于用心,其要则在于你能「舍得」。所以修福主要是修司舍』 。因为你能舍,别人才能受用到;你若舍不得,别人即使得到你的施舍,也不很受用。你的东西若爱之如命,锁在保险箱一畏,别人连看都看不到,哪能谈得上受用?佛经上说,世上有极其惶吝之人,他的东西连妻子儿女都受用不到,更何况是外人。又说,甚至有些最极惶吝又患痴的人,他所拥有的东西,连他自己都舍不得受用,更何况是妻予兄弟了― 这实在是太愚痴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所拥有的东西,能令自
他都得受用,当然,如前所说,其物不在量的多寡
或质的好坏。这是于物质上修司他受用福』 。至于精神上的,则涵盖范围更广,学佛之人,其有智者,乃至于一颦一笑都思能利益他人。即使他的一句话,也能使人受用无尽,乃至改变一生;有大修行之善知识,甚至三言两语,便能令人心开悟解,以致离苦解脱
见性成佛道。如佛经上所载,诸佛及祖师的一两句话,便使学人开悟。所以精神上的『 他受用』 之功德,更加是无量无边,其果报也无有际涯。」
师父定普师父
三、积福
:「再说,什么叫『 积福』 呢?修得之福,不浪费
不挥霍,叫『 积福』 。璧〔 如说,有人很会赚钱,但也很会花钱。会赚钱却不会省钱,便无法保住钱财。像这样就是会『 修福』 ,却不会『 积福』 。行者要能『 修』 ,也能『 积』 ,才是最好的。总之,不浪费只是『 惜福』 ,是静态的
消极的;『 修福』 是积极的,而『 积福』 则是更进一步,可说是最积极的,因为你把所修的福德都累积起来了,如生意人开创一项企业前的『 集资区,又如菩萨资粮位的『 集聚福德资粮』 」:「师父,我们要怎样积福呢?」:「积福的第一要诀就在于不可骄傲自满,也就是『 不以得少为足』 。『 不骄傲自满』 的意义是不拥有一点点小福报,就觉得很了不起了。修行人因为要成佛道,就须广积无量福德,有了『 福德具足』 的本钱,才堪修行智慧,了脱无始以来的生死大事。例如有些福德不足的人,一打坐或诵经、念咒,就障碍现前。何以故?怨亲债主都来了!那些怨亲债主见他修行,不但不生敬仰,反而会笑道:像你这副德性,也想修佛菩提?- 上具是不自量力!待我一脚把你踹到一边去!且会有一些小神小鬼、捣蛋鬼
调皮鬼等,看你福德未充,还不自量力,也都会来找你麻烦或捉弄你。」:「师父,这是福德不够吗?」:「是的。福德不足之人,修习定慧即有障难。福德充足之人,人天拥护,修行多所成就。」:「师父,若不修行的话,他们会不会吵闹?」:「奇怪的是,你一不修行,自然马上就没事了。因为凡夫众生都有嫉妒心,除了怨亲债主以外,其它有些不太相干
或无缘的众生,见你修行也会眼红,就深怕你修行之后越来越超过他,他因此以无明故,心生嫉妒,便要障碍你,留难你。可是如果你的福德人,有善神守护,他们也不敢来惹你,甚至为天神护法所敕,而恭敬你、拥护你呢!因为知道你将来修成之后,可以度他们。」
四、布施与布施波罗蜜
刁以上谈修福、惜福、积福,大都从布施中来。然而布施财物以修福,并非究竟之法,以其所得只是司人天有漏果报』 ,换言之,它是『 有漏福德』 ;若论究竟,司布施波罗蜜』 方为究竟!以修『 擅波罗蜜』 的功德,能令行者达于究竟之彼岸,成就佛道,因此擅波罗蜜才是究竟,其所成就者为『 无漏功德』 。功德分两种,一种是有漏,一种是无漏。那么,什么是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呢?简单讲,檀波罗蜜即是『 清净施』 。以清净故,所以能成就功德法身。『 清净』 与『 庄严』 是两回事。先清净,才能庄严。因此,『 庄严』 一定要经过『 清净』 这一阶段。就好像好花要插在干净的花瓶上,才会庄严,若插在污器一畏、或烂泥中,便失去庄严。修行也是一样,先修种种法,消除业障,令身心『 清净』 ,然后再进而以种种无上妙法『 庄严』 自身。」
五、转「檀那」为「檀波罗蜜」之九法定普:「师父,如何转『 有漏功德』 为『 无漏功德』 ?」师父:「如何转有漏功德为无漏功德?或者说:如何转『 檀那』 为『 擅波罗蜜鯈呢?这就要修行九法,由此九法可以成就檀波罗蜜,可以转『 檀』 为『 檀波罗蜜』 ,转有漏行为无漏行。这九法是什么呢?」
1 .信施师父:「转『 布施』 为『 布施波罗蜜』 的第一个法门是『 信施』 ,或称『 以信心施』 。这主要是指佛弟子对三宝的布施。为佛弟子,供养三宝时,应以信心而行布施,亦即:你供养三宝时,应本着你对三宝的信心,而不是看师父很可怜,没地方住,所以提供一个地方给他住;或看师父很可怜,吃得不好,你同情他,所以你来做饭给他吃,或请他去餐馆吃。那样就不是以信心而施,而是以怜悯而施,故不能称为『 信施』 。对社会上的人可以怜悯而施,但对三宝就不敬了。又,于律中规定僧众,白衣行施若非信施,则不当接受。因为出家人接受信施,主要还是在于令他有机会种福田
亲近三宝、受三宝度化,而不在于得到他的财物;因此行施人若非信施,于三宝并无信心,便不能达到度化的作用,而且常有不好的副作用产生,因此僧众不可接受非信施。若人以清净信而行布施,则得转有漏的『 檀那』 为无漏的『 擅波罗蜜』 。」不轻心施:「转『 檀那』 为『 檀波罗蜜』 的第二法是『 不轻心』 :即不轻视受施者。『 施者』 不轻视『 受者』 ,不认为『 我是施者,你是受者』 ,就自觉我比你高,比你强。亦不能这样想:『 如果你不是地位比我低、或能力比我差,就不需要我的布施了;因为你受我的布施之惠,所以你在我之下;我是施惠者,你是受惠者― ― 我有恩于你。』 不应作是念。不应以『 轻他』 之心施人,不以为他人接受你的布施,就比你差,比你矮一截。我曾有一个朋友很喜欢帮助人,但他对我说:他从帮助别人之中得到很大的快乐;又说:他之所以喜欢帮助人的原因是:他能因此而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力,所以他喜欢帮助人。」:「这是自卑感。」:「对,这是自卑感的『 反射』 ,藉此来肯定自已,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若要令所修的『 布施』 成为司擅波罗蜜』 ,绝不可以轻人之心来行布
施。尤其是佛弟子布施三宝时,更不可以轻心而行,否则不但无功德,反而造罪。但当今之世,在家居士供养僧宝时,很多都不能以敬重之心行之。若人不以轻心行施,而以敬重之心行施,则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擅波罗蜜。」
3 .不慢心施
刁转布施为布施波罗蜜的第三法是:『 不慢心』 。如何是不慢心呢?若从受者的立场来讲是『 不轻心」,若以施者的立场来讲,就是『 不慢心』 。亦即,我行布施之时,心中没有傲慢。这一畏所说的傲慢亦有很多层次。施者可以表现很强烈的傲慢,对受者很不屑;也可以只露出一点点傲慢,然而即使只是一点点傲慢,也还是起慢心。所谓『 …
《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