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福、惜福與擅波羅蜜▪P2

  ..續本文上一頁慢』 ,是視己爲高,視他人爲低,以己淩人,故稱『 淩慢』 。若人有慢心,其態度

   言語、辭色都可察覺得出來。所以『 地藏經』 裹面提到:司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 下心』 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地藏菩薩在教我們『 如何修行檀波羅蜜』 :以不輕心、不慢心,乃至歡喜心(下心含笑)來行布施,即是修行無漏的檀度功德。『 金剛經』 上面不是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嗎?只不過這是更深奧、更微妙、更廣大的道理就是了。因此,若人以不慢心而行布施,即得轉有漏之檀那,而爲無漏之檀波羅蜜。」不吝施:「轉檀那爲檀波羅蜜的第四法是『 不吝施』 。『 華嚴經』 上提到:『 諸有來求者,不令其空手而歸。』 經上又說:不但要不吝惜而且還要盡心盡力、盡其所有,以利益一切衆生。這非常難,但至少我們須要做到『 不吝施』 。不吝施不只是不吝『 財』 ,還要不吝『 法』 。例如有人雖能施財,卻舍不得施法;有人能施法,卻舍不得施財;也有人是既吝于施法,又吝于施財。若財與法兩種都能不吝施,是最難能可貴的;只是衆生的品類不一,對財法二施的傾向,也有種種差別不同。若人能以不吝惜之心而行布施,則能轉有漏之檀那爲無漏之檀波羅蜜。」不悔施:「轉擅那爲檀波羅蜜的第五法是詢不悔施』 。即布施以後不生後悔。有人答應要施某物,之後想想:我怎麼說要布施這麼多呢?于是後悔而改變初衷,減少分量。這樣就不好,修行布施應該一答應要布施,即一定要做到;而且施後也不後悔。再者,『 不悔施』 是指『 施之前』 、『 正施之時』 、及『 布施之後』 ,一一)時都不後悔。而且除了對所施之物不後悔以外,對于所施之對象亦不後悔。譬如施于甲或施于乙都要不悔,不能說『 這件東西我實在是應該布施給某甲,而不應布施給某乙的』 。布施之時,無論于物、于人皆不應該生分別心,而生後悔。若人以不悔心而行布施,即能轉有漏之擅那爲無漏之檀波羅蜜。「以上四法!不輕、不慢

   不吝

   不悔!都有個『 不』 字,這是指消極方面而言。若要轉消極爲積極,就要修習以下四法。」恭敬施:「轉檀那爲檀波羅蜜的第六法是司恭敬施』 ,這是積極的。依理而言,修行人要能敬重所有的人,所以六祖大師要大家修行『 普敬』 。『 普敬』 亦即是『 普遍恭敬一切衆生』 之義。修行人若能實行普敬,則能究竟去除慢心。這點非常重要,因爲司慢心』 即是『 我』 ,司我執』 與『 慢心』 常相連結,慢依于我見、我執而來,故稱『 我慢』 。修行『 普敬」之法,即是去除『 我』 與『 慢』 的無上對治法門。那麼,菩薩道行人如何去我執

   我慢呢?就是在行布施時修『 恭敬』 。如是修行,便是于布施中修無相的『 心地法門』 ,因而轉『 有相布施』 爲『 無相布施』 。如是,藉種種有相行,而暗中于自心地中,秘密地修『 無相法』 ,速人無相門,成就無漏清淨法身。同樣是布施五十元― 你供養五十元,我也供養五十元― 但用心若不同,其所得之果報則可差之千裏。這就是心地法門的奧秘。若人以恭敬心修行布施,則能轉有漏之擅那爲無漏之檀波羅蜜。」平等施:「修恭敬施之後,更高的層次是第七法『 平等施』 。平等施有一一義:一、行者當觀察覺了施者與受者究竟平等;二

   諸受施者之問,亦究竟平等。若真實見得施者

   受者皆悉平等,則我執

   我見即便一時銷亡;我執

   我見一旦泯滅,徹見心佛衆生叁平等義,『 平等性智』 當即生起;平等性智生起,即得以此智而體入諸佛等虛空、遍法界之法身,入如來境界。再者,平等性智生起之後,也才能真正做到『 平等施』 ,亦即以究竟平等之心來布施。若人以平等心而行布施,即能轉有漏之檀那爲無漏之檀波羅蜜。」不望報施:「轉擅那爲檀波羅蜜的第八法爲『 不望報施』 。在布施時修『 不望報心』 ,不期望受者對我有所回報。一般人常會這麼想:『 我對他這麼好,他爲什麼不對我好一點』 ,或『 他即使不對我特別好,也已經不對了,更何況又還對我那麼壞』 。說穿了,這就是于布施或行惠時,有所期望:期望對方以等質

   或等量的事物回報于我,或希望他因此優待于我。若是修行擅波羅蜜,便不應存有這種種的期望而行布施;應是完全爲了利益安樂對方而行布施,而不是爲了他能回體于我而行施。若是爲了期待回馊,則還是爲了我自己的利益而行施,則此施仍是自利之行,而非利他之行。自利之心是有漏,純利他之心方與無漏相應。再者,有時希望對方回報的並不一定是物質的,比方說:男子追求女子,男方贈送一些束西給女方,于是就期望對方回報以愛情。這種情形,所期望回報的就不是同類的東西。然而,有期望之施是一種『 交易』 ,因此就不是『 清淨施』 ,不清淨施就不能成就法身,要行清淨施,才能成就法身。因爲以上所說這些法(不輕施、不慢施

   不吝施

   不悔施、恭敬施、平等施

   不望報施)都是在修銷除『 我』 相,既沒有『 能施』 的我,也沒有『 受施』 的他。沒有『 我』 、沒有『 你』 、沒有『 他』 等等,則我相及人相等『 四無所求施施相皆銷亡;四相清淨,故能成就到彼岸行則能轉有漏之檀那爲無漏之擅波羅蜜。。若人以不望報之心行于布:「轉擅那爲擅波羅蜜的第九法爲司無所求施』 。此處的司無所求施』 與前一項的『 不望報施』 有所不同。所謂無所求,包括『 于己無所求』 以及『 于他無所求』 。先講『 于他無所求』 ,譬如說:我贈給我的知己好友二仟元美金當本錢做小生意,結果他生意沒做好,不但沒賺錢,反而連我給他的本錢都虧掉了,于是我就對他很不諒解,很生氣;這就是司于他有所求』 ,雖然我沒有期望他能賺錢之後便把錢還我,甚或回報于我,我只誠心地期望(要求)他做生意成功,至少不要虧本,然而那就是于他『 有所求』 了。此是財布施,若以法布施來講,例如我現在教你種種法門,我若要求你一定要達到什麼境界,那樣就是對你有所求,這樣于你我雙方都有一種壓力。所以修行人不應『 有所求于人』 而行布施。行布施而對人有所要求,那是有條件的布施,非是清淨之施,施不清淨,故是有漏,與煩惱雜染相應,不能究竟。「以上是講『 于人無所求』 (行施而對人無要求),至于『 于己無所求陰則是指:我行布施,並非爲自己求取任何名

   利、贊歎、恭敬、乃至功德。簡言之,即不是爲自己求取少法,而行布施。若能如是布施,則所行之布施便不只是『 布施』 ,而已是司布施波羅蜜』 了,因爲此時所行之布施法,已清淨無染著,故能成就無漏功德,究竟到達彼岸,故稱『 布施波羅蜜』 。若人以無所求之心而行于布施,是人則能轉有漏之擅那爲無漏之檀波羅蜜,成就最上清淨功德,速轉凡夫身爲菩薩身,逮得無上菩提。「綜上所說,若能成就此『 九法』 或司九心』 ,即能成就『 清淨布施』 ;成就『 淨施』 即能轉有漏之『 檀那』 爲無漏之『 擅波羅蜜』 ,成就清淨法身,究竟彼岸。因此在這件表面上看似簡單的『 布施區之事上,都能具足無量的心地法門,而且這麼多心地法門,都是在修行當蔔的一剎那問就決定、就成就的,甚至無法先想一想:司我現在要以什麼心來布施』 須想一想,就來不及了!因爲能那樣具足修九法以行布施的人,一定是累劫已經聚集了無量功德,而今在起用的時候,即不假思索,稱性而行。猶如打籃球時,若技術練得很純熟,臨運用的當場,閃兩個人

   一個花招、上籃,就令人欣喜喝彩;或像在足球賽中,一個機綠出現,有人傳球過來,另一球員把球用腳接住

   再一個倒挂金鈎入門,哇!多麼棒的曆史鏡頭!不過你可知道,你所看到的那一,lJ 那曆史鏡頭,那要苦練多久呀!而菩薩度生時的每一個『 妙招」(妙功德)都是像這個樣予的:『 久修成就』 ,甚至于菩薩的一舉手

   一投足,都是累積了無量的功德,然後運用純熟,因此隨機一用,都是很漂亮的妙招,甚至于有時漂亮到讓你連看都看不出來,凡夫人都不知不覺,唯有內行人看得懂,而菩薩就常是這樣于其它愚癡衆生都不知不覺之中,他默默地成就稀有功德,于自度度他皆得自在無礙,乃至神通變化亦複如是。以上是如何修檀波羅蜜

   或如何轉擅那爲擅波羅蜜的法門;也可說是:『 如何于檀波羅蜜中修無上心地法門』 「你曾問過我:『 菩薩修行,應不受福德。』 又說:『 那麼如果有一個人自己有能力維持自己的生活,然後… … 』 你那問題是怎麼問的?」

  定普:「他如何去亨福,而不會消掉那個福?」

  師父:「你的意思是說:雖然享用,但並不把它用掉,是嗎?」

  定普:「譬如說,我中午去吃飯,我一定要吃,因爲工作要體力,非吃不可;因

  此我吃一碗面和一碗湯。別人吃一頓午餐要花五元美金,我只花了一塊半,這也算是我在修福或惜福,可是我還是花了錢。有一句話說:『 若不爲自己亨受而去消受,就不會把福消耗掉』 ,是不是這樣?」

  師父:「依理而言並非如此。修行人爲了惜福,在食物方面雖然不應刻意去求美味,不去考究烹調上的色、香、味,但修菩薩道也不是那麼死板。也不必故意去挑最難吃的來吃,才表示惜福或『 有修行』 。譬如有人在吃方面很刻苦,吃面時,只用開水把面煮熟,不加任何調味料,只放些鹽巴,其實也沒必要刻苦到這地步,油跟醬油並沒那麼貴,更何況修行也要顧及健康和營養的問題,那樣的做法,我認爲並沒有必要。簡言之,惜福最重要的是不揮霍

   不浪費;營養還是應…

《修福、惜福與擅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釋燃身獻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