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P3

  ..續本文上一頁惡見中,以斷滅見爲最巨。斷見又稱爲無見,以執無因果或撥無因果故。撥,撥弄,挑撥令起、發揚、提倡之意。

  常見──即是執一切法皆常住而不變、不動。由此邪見故,而說修行無用。因爲既然一切都永遠不會改變,若今世爲人,來世還是作人;今生爲狗,來世還是狗;今生貧賤或富貴,來世還是一樣貧賤或富貴,都不會有任何改變,注定永遠如是,因此修行變成毫無益處,因爲凡事皆已注定、且恒常如是、永無改變。故知常見之害人匪淺,以其令衆生不能發心修行,不能增長善根、福德,反而令人怠惰、因循,隨順業習,自暴自棄、愈趨愈下,而不得解脫;故此惡見實亦是謀害衆生之善根慧命之最大者。

  由此斷、常二見,更衍生了非斷非常、亦斷亦常二句,而此二句與斷、常即合稱爲四句也就是四種惡見;複次,更由此四句而演變成六十二見,乃至一百零八見。然而種種惡見,皆是以斷常二見爲核心、爲根本。簡言之,這些惡見都是破壞衆生修行、障人菩提正智的禍首。故應疾速了知,疾速拔除。

  以上講六根本煩惱。接著講二十隨煩惱。

  5隨煩惱二十法

  什麼是隨煩惱呢?隨是跟隨、隨從或並起的意思。當根本煩惱一生起時,常有一些其它煩惱隨之而生起,故稱這些隨之而起的煩惱爲隨煩惱。又,隨煩惱亦稱爲枝末煩惱,因爲是從六大根本煩惱所生出的,故稱爲枝末。何以稱其爲煩惱?因爲它會遮蓋本心本性,攪亂心智之清明,有如烏雲遮日一般,令心暗鈍無光,這就是煩惱的作用。只有去除這些煩惱之烏雲,本心本性的智慧光明才能如皓月當空般顯現出來。二十種隨煩惱是: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我現在先依據它們與根本煩惱的關系,而條列于下:

  (a)忿、恨、惱、害──這四個隨煩惱是由根本煩惱中的瞋煩惱而生;亦即是瞋煩惱的隨惑。

  (b)嫉、悭──此二隨煩惱爲由貪煩惱而起;是爲貪煩惱之隨惑。

  (c)覆、谄、诳、憍、無慚、無愧──此六隨煩惱是從癡與慢煩惱而生,故是癡與慢之隨惑。

  (d)惛沈、掉舉、懈怠、放逸、失念、散亂──此六隨惑爲由癡煩惱而起,是爲癡之隨惑。。

  (e)不信──此隨惑是由疑煩惱而生,是爲疑之隨惑。

  (f)不正知──此隨惑爲由惡見根本煩惱而生,是爲惡見之隨惑。

  茲再將(a)項部分簡釋如下:

  忿、恨、惱、害這四法都是根本煩惱中的瞋煩惱之隨煩惱,亦即,這四法皆是伴隨著瞋煩惱而生的即,以瞋爲根本所生之枝末煩惱。

  忿──忿是大怒,乃至破口大罵,稱爲忿。這在修行人的行爲中,是最要不得的,因爲這種煩惱很粗,而且在行爲上是一種失態,會令人瞧不起修行人,乃至懷疑、毀謗佛法及佛法行人,因此學佛人第一最忌起此忿煩惱,而令自心大動,隨而破壞威儀、破壞佛弟子形象,乃至即使是剎那頃的忿怒,亦足以燒毀一切內外功德,化爲烏有,令自他退失信心、退沒道心。是故爲佛弟子應善攝自心及身口。既身爲佛弟子,在行爲上最重要的即是:莫失態、莫失風度──當知,世間人尚且要有風度,更何況是學佛修道之人,而可沒有高潔的風度?

  附及,講風度,對修行人來講,已經是很起碼的要求及自我要求了!──然而,當今末法之世,魔強法弱,佛弟子皆福德短淺,易爲魔所動、所壞,故舉心動念皆極易犯下大錯,自壞壞他,而不自知。有心人,戒之慎之。

  恨──恨是將瞋心埋藏在心裏,不露出來,故恨即是暗瞋于人。恨與忿正好相反:忿是打熱戰,恨是打冷戰,懷恨于心,久久不釋。

  惱──跟忿或恨來對比,惱是屬于較小的瞋相或心動之相,此惱心所令人心中感覺中度的動蕩。

  害──害比惱要更嚴重一些。惱只是令人惱怒、不安,而害則是更進一步要加害到他的身體或性命,其嚴格的意義即是殺害。所以在瞋煩惱所衍生的隨煩惱中,害是最強、最要不得的,因爲害即是促發殺業之正因。

  又,忿、恨與惱、害相比較,忿、恨大多是對他人的言行所起的一種反應,亦即多半是被動的表現;而惱、害則是主動地以言行去侵犯他人。所以惱害他人,比對他人起忿恨心是更要不得的。菩薩修行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惱他人,或不惱害衆生,這雖然已經很難、很不容易了,但要知這只是修行慈心的消極方面而已。菩薩修行慈心,則更要積極地作到慈心普覆,要愛一切衆生猶如一子大般涅槃經,菩薩由于在因位中即如是發起慈心,因此在果位中才可能度一切衆生苦難,救護一切衆生。如果連不惱他人、或不惱害衆生都作不到的話,還說什麼度衆生呢?因此菩薩修行,首在修行慈忍,斷一切殺害之業,因爲唯有斷殺業才能真正作到不害衆生。然而不害有兩個意義:

  不害衆生的身命

  不害衆生的慧命

  菩薩不但不害衆生的身命,而且還要不害衆生的法身慧命。如何才能不害衆生的慧命?首先須不誤導他人,須與人以正知見;其次即不妨礙他人修行,不阻人修行,不惱亂人修行,這樣他的慧命的生長才不會受到侵害。又,衆生以愚癡無明故,常惱害他人而不自知。例如有某甲因爲某乙說了一句什麼話,而暴跳如雷;某乙卻深深不以爲然,抗言道:我那樣說,也沒什麼,你就氣得那個樣子了!如此就犯了幾個過錯:

  惱人而不自知

  惱人而不自省

  惱人而不悔

  惱人而不認過

  再者,不管你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惱害他人即是過錯。若有意惱人,則是惡心;若是無意而惱人,則可能由于以下兩個原因:無明愚癡,心中雖實無意傷人,但由于業習力的驅使,而不由自主造如是業。

  6不定四法

  什麼是不定心所呢?所謂不定是指這些心所法其性不定。一切有爲法有叁種性:善性、惡性、無記性。前面所說的善心所是屬于善性的即決定是善法;煩惱與隨煩惱是屬于惡性的即決定是惡法;然而悔、睡、尋、伺這四個心所,則不一定是善,亦不一定是惡的,也不一定是無記的,全要看它們作用時的情形而定,故稱此四法爲不定心所。

  悔心所──悔心所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惡的,也可以是無記的,其性沒有一定。如造惡之後生起悔心,這是好的悔;反之,造善而反悔則是壞的悔。譬如你捐了美金一百元給慈善機構,過了幾天便懊悔起來:

  爲什麼要捐那麼多呢!其實捐二十塊錢就夠了。像這樣行善而悔,就是不好的悔。還有一種悔是無記的,因爲不能稱它是善,也不能稱它爲惡,它是中性的neutral,也可說是愚癡的,這就是糊裏胡塗地懊悔,但它也不會起什麼積極或消極的作用,故稱爲無記悔。

  睡心所──睡也是一樣,其性可善、可惡、可無記。累的時候稍事閉目養神休息一下,以恢複精神體力再工作,這樣的睡眠就是善的。一天到晚睡得太多oversleep就是惡的,譬如每天鬧鍾都是訂在六點起床,最後總是七點才起床,這種貪睡就是惡的。

  尋心所──什麼叫做「尋」呢?尋是尋求之意,也就是心往外尋求;因爲往外馳逐是心的大動之相,唯識學中稱之爲尋。

  伺心所──什麼是伺呢?伺就是窺伺,也就是等待、伺察之意。尋求是往外去,心向外馳動,故是心的粗動之相。伺是心的細動之相,此時心雖然不再往外奔馳,但它還是在那兒守候著、等待著,有所期盼,好像在期待什麼事情發生something to happen似的,這就是伺。譬如念佛、持咒或打坐時,心尚未全靜下來,還有一些波動,那便是伺心所的作用所致。又,入初禅時,又稱有尋有伺地;二禅稱爲無尋唯伺地,叁禅稱爲無尋無伺地。

  叁、第叁位──色法

  色法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與色、聲、香、味、觸「五塵」,再加上「法處所攝色」,共十一種。五根、五塵這十種色法比較顯而易知,故此處不再多事闡發。「法處所攝色」爲「意根」︵或意處︶所緣之色,又稱爲「法塵」。法塵共有五種:

  一、極略色──有質礙的極微。

  二、極迥色──沒有質礙的極微,如明、暗等。

  叁、受所引色──亦即無表色。我們在受戒時所得的戒體就是一種無表色,無表色是無對沒有質礙的,它雖然是無對且不可見,但卻是一種色法,且具有防非止過之功能。

  四、定自在所生色──譬如在禅定中,由于修淨土觀行成就,而見到之淨土境界,即爲「定自在所生色。因爲外在並沒有塵與之相對,完全是自己意識心識中生起的,故屬于法處所攝色法塵之一。

  五、遍計所起色──譬如空華、龜毛、兔角等,現前並沒有實象,但是由于自心妄想,就會生出這些景象或意念來,這是由于心中遍計一切法所生起之色,故亦屬于法處所攝色」的一種。

  由于以上最後叁項叁、四、五是有關持戒、修定、及妄想,因此令我們了解到:行者若對于法塵法處所攝色有深入的理解,于修行佛道有甚大之幫助。

  四、第四位──心不相應行法

  先說什麼叫相應行法?相應是指這些法與心王同時起、依同根、緣同境,這叫相應行。反之,不相應行法便是指不會跟心王同時起來的那些法。簡單一句話就是說:這些法不會correspond to應你的心識,也就是說,它們不爲你的意識所節製uncontrollable。前面所說的心所有法,我們經過修行都可以稍微加以改變或節製之,但是這些不相應行法都不能如是。例如:生、老、住、死,你再怎麼修行也都沒辦法隨意改變它們,除非你已經證了聖果,才能有限度地改變自己生、死的時間或方式。這種心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種: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關于這些法相的意義,一來由于意義很深,二來由于時間所限,在此不逐項闡釋,敬請參閱拙著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P.97~ P.121。

  五、第五位──無爲法

  問:什麼叫做爲呢?

  答:爲就是作爲、造作的意思。

  問:什麼是造作呢?

  答:生死、來去、生滅都叫做造作;前面所講的四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皆屬于造作之法,因此都是有爲法,只有這第五位的法,非屬造作,故獨稱爲無爲法。無爲法就是:當修行達到究竟時,便能親見真理的實相,毫無生滅、苦難、生死輪轉的造作,達到所謂湛然常寂之境,佛稱這種境界爲無爲。無爲法共有六種:

  一、虛空無爲──因虛空無有造作,無有生滅,故虛空之性是一種無爲。這是用來比喻真性無有造作猶如虛空,這是器世間法無情界中的無爲之相。以下是有情世間的無爲之相。

  二、擇滅無爲──以智慧簡擇煩惱而滅之,令不再生起,所達到的無爲之境,稱爲擇滅無爲。換言之,即是以佛慧斷煩惱後,所證到的無爲之境。這是叁乘聖人所證之無爲。

  叁、非擇滅無爲──這種無爲是不由智慧簡擇而得,而是由于阙緣緣不具足而不生;然此緣阙可以是自然如是,也可以是由于修行之道力,而令某法生起之緣不得具足,因而造成緣阙。以其並非直接簡擇善法而去滅除惡法所達到的無爲,故稱此爲非擇滅無爲。換言之,即應用佛法中因緣和合而生法的道理,有意地去壓製、避免,或順應情勢,令它自然而然地衆緣不能具足,因而造成緣阙,如此所導致的無爲,稱爲非擇滅無爲。例如修阿蘭若行,或遠離行,不近煩惱緣,而令煩惱不生起,即是屬于非擇滅之行。

  四、不動無爲──這是第四禅所證之境界,因爲第四禅是舍念清淨地,不爲喜樂之所動,故稱不動無爲,此是凡夫的無爲之境,並非究竟。

  五、想受滅無爲──這也就是第九次第定亦稱滅盡定所證之無爲;這是二乘所證的無爲,亦非是最究竟之無爲。

  六、真如無爲──是諸佛及大菩薩依于真如所證的究竟之無爲境界,故爲究竟之無爲。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