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所缘缘论义贯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二节 唯识五位百法概述▪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很苦恼的一件事吗?当此之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带着三四分勉强,鼓起勇气,打破业习力的操纵,去修法、作功课、念佛、持咒、坐禅、看经、诵咒等,如是一作,便不思议地,立刻有「精进」的善心所相应生起来;善心所一起,烦恼心所便立即应势灭去,于是内心便获得一片清净的法喜。

  轻安──于修行中,修到火候够时,便有轻安心所生起,这轻安心所可对治身心的粗重;但这个善心所通常只有发大勇猛精进的人即所谓大修行的人,在加功用行时,特别是修禅定时,才会生起的,一般人通常是没有这种经验的。这个善心所生起时,通常只在定中,或在得定前后,或大悟时才会经验到;因为一得禅定即离于欲界、而入于色界;以入色界,故其心相转为微细,而舍去欲界粗重之心相,因此令整个身心都觉得很轻、很安适、舒畅,不复如先前在欲界时那样身与心都是重垮垮的粗重,且有种种的不舒畅。然而这轻安心所也是暂时的,它只在定中产生,若出定,就渐渐退失了──除非你能像佛菩萨那样永处那伽定,时时都在定中。

  不放逸──放是放掉to let go;逸是逃逸。合起来也就是说:不抓住它,放手让它跑掉,便叫放逸。譬如放牛吃草,不好好栓住,牛就会跑掉,甚至践踏良田。修行也是一样,这身、口、意,若不好好用个法门的绳子栓住它,便很容易跑掉,到处去出乱子,践踏自他所营修的良田。因此修行必须依法、如法修行,才有个准,才不会放逸。又,不放逸这善心所也是用来对治放逸这烦恼心所的。因为放逸行 亦即放逸的行为本身对真修行人来讲,实非是一种快乐,反而觉得是一种很粗重的苦恼。易而言之,不放逸本身,对修行人而言,就是一种快乐,然而此乃唯证方知。行舍──行舍是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亦即不高、不低,不亢、不沉。行舍主要是在禅定中用来对治掉举与惛沈两种烦恼心所的。一切修行人最初有三种境界最难克服:散乱,惛,掉举。掉举是心的高亢状态,也就是太过于兴奋excited;反之,惛就是心太低沉,也就是沉闷,懒得动;心若沉到极点,就睡着了。若修行舍,即是努力舍弃惛与掉举二法,令心保持不高不低,不兴奋,也不闷,而得到平静、明晰,这种心理的平衡状态,就是行舍心所作用时的行相。至于如何修行舍呢?就是,行者若觉得心掉举太兴奋、太高昂时,便要立刻修止奢摩他来调整它,令心摄于一境,便渐能降低、止息心之激昂、高举。行者若修止太多,而产生惛沈现象时,就应立即修观毗婆奢那,以令心高扬一些、活泼lively一些。如是几经调整后,行者便渐能自己体会如何才是恰到好处;止观二者若调整到完全平衡、恰到好处时,行舍心所便得生起。行舍心所一旦生起,因为舍弃了惛、掉二随烦恼,心中便会忽觉轻松,如释重负;心中粗重既已消释,于是轻安心所也就随着生起。不害──不害心所的生起,可对治害。一切众生对其它有情所造的恶业,不外恼与害两种;恼是小的侵犯;害则是大的侵犯。害则特指伤害其它有情的性命而言,因此通常是指杀害。所以害心所对修行人来讲,是最要不得的,而且对其修行会产生很大的障难,因此必须努力修种种善法,令心生慈悲,从而生起不害心所,以对治、并灭除害心所。

  

  4烦恼六法

  这烦恼心所,又称根本烦恼。什么是烦恼呢?习禅者有一句口头禅说:学佛要学得念念分明,或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我们若将这句话应用到学唯识也是一样:我们应能明明白白地分别、了知烦与恼两者是不一样的,烦是心中有点微波动荡,恼则是心之大动荡或恼乱。简言之,烦的扰动程度比较小,恼的扰动程度比较大,而恼与害常是相关联的,大恼就成害,所以我们常把恼与害连在一起,而说成恼害。当我们说:好烦恼啊!通常只是指:外境令我好烦恼啊!而不是指:我自心内生起好多的烦恼波浪。事实上,这些烦恼都在自己心里,而非在外。所以不应说人生好烦恼啊!而应说我自己好烦恼啊!若说人生好烦烦恼恼啊!便有如诉说别人在烦我、恼我,所以才令我好烦恼;这意味着:我是无过的,都是别人的错,因为他们来烦我、恼我。

  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兹简述如下:

  贪、瞋、痴──这三种烦恼是所有的烦恼中最根本的,又合称为三毒,因为它们能毒害我们的清净本心。贪烦恼是贪爱、贪取,是对所贪爱之物采取正向的心态,欲取而拥有之;瞋烦恼多是依贪而来──若贪爱而不得时,心便生瞋,或见不喜欢的东西时,便想舍之而去,故其态度是负向的。众生见外物为可欲时,便油然生起贪心,由贪而生爱;若见外物为不可欲,便油然而生起瞋心,复由瞋而生憎。故贪、瞋二法即是爱、憎二情。而爱、憎二情即是一切众生生死轮回之本。

  痴是无明,于佛法中并非指不会算术、理化或英文等,而是特指不明事理,亦即不明因果所依的十二因缘之理、苦集灭道的四谛理、与空、无相、无愿等无为之理,以及真如、法界、本性、佛性、如来藏性等究竟之极理,这称为愚痴或无明。众生由于不明此等道理,故妄作众业,而枉受轮回之苦,因此这种愚痴不明、不解道理的情况,便称为无明;故无明亦即是愚痴的别名。众生以自心无明、愚痴,故妄见外物为可欲,而妄起贪念;妄见外物为不可欲而妄起瞋念。故知贪瞋二毒之源系来自于愚痴、无明。简言之,众生以愚痴无明覆心,故妄起贪瞋二念,因而三毒心具足,故受轮转。

  慢──慢是傲慢、我慢之意。由于自以为很高明、高尚,而轻忽怠慢于人,瞧不起他人,故称轻慢。因这种轻忽他人之心与态度,是根据我相而来,故又称为我慢。又,因为这种人心中骄傲,故亦称为憍慢憍与骄字同。慢共有七种:

  1.慢──于劣计胜:对于真正不如自己的人,遍计执着自己样样比他优胜,而生傲慢。

  2.过慢──于胜计等:对于胜过我的人,起虚妄计执,而认为自己与他平等──我不输他;他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是之慢心,称为过慢。

  3.慢过慢──于胜计胜:对于胜过我的人,却虚妄计着,反而认为自己胜过他,如是之慢心,称为慢过慢。

  4.我慢──恃所执我:依于所计执的我相,而令心高举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凌慢他人。

  5.增上慢──计己多德,于增上功德法而起慢心:虚妄计执自己具有众多功德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或修行很高、或已修了很多的功德,而起慢心。在大乘经典中,增上慢常是特指未证说证、未得说得而生傲慢之人;尤其是指声闻乘人未证究竟涅槃,而自以为已证,而生慢心,称为增上慢。一般而言,则增上慢是指稍微有点修行,或学一些佛法,便自以为高,目空一切,凌慢他人,这种人即是增上慢人。佛能度一切人,但增上慢人连佛都度不了──例如法华会上,五千退席即是其明证。末法时期这种人很多。

  6.卑慢──又称卑劣慢。以卑劣自夸,或计己少分劣他:自己实在很差卑劣,却反而以自己的卑劣为傲;或者自己实在远不如他人,却不肯承认,而认为自己只差他一点点因此而言:他也没什么了不起,而生慢心。如是居卑而慢之人,称为卑慢。这种人,末法时期,所在多有。

  7.邪慢──成就恶行,恃恶而慢:做恶事、坏事,却自以为了不起。或心有邪见,却以那些邪见而自傲、自高,甚而不敬三宝、不礼塔庙、不诵经典,皆是邪慢之类。末法时期,凡夫、外道中,这种人特别多;乃至佛法中,不善学般若,而堕断灭空,自以为不着相之人,亦多此辈。

  所有的慢都是大烦恼,因为它是依于我、我所而有。而修行人欲断烦恼,首在去我执、我见,我即是我执的根本,而我执即由我见而来。慢心重的人,则必然我执、我见很重,没有慈悲心,心多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不但烦恼无法断,连修行也没什么帮助,反而有害:因为慢心重的人,一切修行只会更增加他的慢心,而更轻慢于人,乃至目空一切。因此傲慢的人,学法无益,不堪修行不学还好,越学越糟;故应先调伏之,除其慢心,而后方能受学;否则他不但轻人,亦且轻法。而经中说,轻法慢教者,三涂中人也。因此慢心是很大的障道因缘。是故往昔法达初参六祖大师时,乃至二祖慧可大师初见达摩祖师时,六祖与初祖都是以大慈悲方便之力,除其微细慢心,令成清净法器,方堪受无上法。您看,连祖师都要这样调伏微细慢心,更何况你我粗重之慢心怎能不调,而能成为法器,堪受如来净法?

  5、疑──疑心所的作用是令心犹豫、不决定。因为心犹疑不能决定,所以摇摆不定。心若于法起疑,下一步就会变成不信,再由于不信,便更加起谤;这是从消极方面来看疑心所的作用。再从积极方面而言,于法若起疑心,便不能信受、决定;不能信受,便无法起修。因此疑这一心所法在修行人来说,真是一大烦恼,也是修道上的一大障碍。因此,佛在经中都教我们要除疑,要永断疑网。而修行人参访善知识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多是为了决疑。故楞严经中说十方菩萨」同来佛所咨决心疑。菩萨尚且要求佛决疑,何况我们凡夫之人。

  心为何会有疑烦恼呢?若于心未通,于法未达时,多少都会有疑心所起,故修行须到尘沙惑尽时,方得永断疑网,菩提心才得达于坚定、清明,不动不摇。

  6、恶见」──所谓恶见就是指邪见,因为一切邪见都会令众生造恶,却将其行为合理化,故邪见是诸恶法中最恶的,因此于修行中,必须首先断除之。邪见大略分为两种:断见,常见。

  断见──就是断灭之见,以执世间并无因果,而计执因果断灭,故称断见。详言之即:断见者计执世人今生一切善恶之因,皆于其死后断灭,不会有果报,也就是世俗所谓的一了百了;这就成了不信三世因果之人。由此断灭恶见,令众生更堕于无明愚痴,更加堂而皇之地妄造恶业,以多造恶而心不惭、不悔之故,死后所受果报,无量无边。因此一切…

《观所缘缘论义贯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二节 唯识五位百法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