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唯识五位百法概述
五位百法 一、心法(8)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有为法 一切法
二、心所有法(51) ⒈遍行(5)——作意、触、受、想、思
⒉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
⒊善(11)——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⒋烦恼(6)——贪、瞋、痴、慢、疑、恶见
⒌随烦恼(20)——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昏忱、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⒍不定(4)——悔、睡、寻、伺
三、色法(11) 法眼、耳、鼻、身、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四、心不相应行法(24)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6)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无为法
【注】本表“心所有法”之次序系根据《唯识三十论》及《成唯识论》。
一、第一位──心法
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张五位百法表,请先看一、心法八心法共有八种。心法是心的本体,在五蕴中属于识蕴;众生共有八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称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是分别的中心。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是我执的中心。第八识梵文叫作阿赖耶识,意义为藏识,因为它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藏的含义。众生所造的一切业,都储藏在此,丝毫不会失去,即所谓业果不失;最后命终时依业受报,也是由这藏识中所积囤的业力牵引我们去受报。业力甚大,无能敌者,地藏经中说:业力能障圣道,能深巨海。在我们临命终时,前七识都先后不再起现行了,只有这第八藏识一直还在,最后才走;但是我们于下一世投生时,第八识却是最早入母胎受生的,因此八识规矩颂说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
二、第二位──心所有法总共五十一法
五位中的第一位心法是本体,亦即心体;心所有法则是属于心体所有的。心法好像主人一般,故在唯识学上又称之为心王。何以称为心王?王有三种意义:
一、拥有一切──正如世间之王拥有国中一切一样,众生自身中的一切法也都是心王八识心体所拥有的,故称之为心王。又,心王拥有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它执心所有法为我所有;
二、有大威势──亦如世间之王有绝大威势一样,众生一切身心作用也都是由八识心体而起,故称之为心王;
三、领导一切──又如世间之王,其所到之处,群臣与扈从随至,众生之心王也是一样,它到那里,心所有法就跟到那里,故称八识心体为心王。
又,心王是体,心所有法是 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简言之,心所有法的最重要意义就是心的功用,或心王的功用function。心王是主人,心所有法为其仆从,以其由心王所生起,故称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亦可称为心相应行法。心所有法有六大类:
1.遍行五种
2.别境五种
3.善十一种
4.烦恼六种
5.随烦恼二十种
6.不定四种
略述如下:
1遍行五法
第一种心所有法叫遍行,全称为遍行心所法,可简称为遍行心所,或遍行。什么是遍行呢?在一切心行心的运行、心的运作、作用之中都有触、受、想、思、作意这五个心所心所有法,以其遍一切心行之故,故称为遍行心所。又,每一心所有法,都可于其后加上心所二字,所以我们称触为触心所,称受为受心所,余类推。
触心所──全称是触心所有法,其意义可看作是倒装语法:心王所拥有的触法。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作意心所等,其余可类推。一切心行之中,都必须有触二法以上接触、和合,方能有作用,因此一切心行中皆必须有触心所,方能成其事,故触这一心所法列于遍行心所法中。
受心所──二法接触之后,必有所受:因为有触必有受;因此在触心所之后即是受心所。又,一切心行之中若无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则一切心行便停止。又,受除了是感受之义外,其原本是领纳、消受、受用、纳受之义。要而言之,一切心行都是有其主观之目的;而此目的不外是为了执取、享有、受用某法。因此,一切心王之运作心行都一定有此受心所随行、并起。
想心所──一切心王之所行心行,都会引起触、受。再由触、受更进而于此等法中激起种种想,想是想象、描摹其相、联想,也是粗显的分别或攀缘。一切心行中一定有想心所随行、俱起。
思心所」──一切心王所行之法中,皆是由触而受,由受而起粗想,更由粗想而引起细想,这细想就叫作思,故知想是粗的心行,
思是细的心行。因此一切心王所行法中,一定有思心所随行。
作意心所──作意的意思是有意行之,或故意、起意之义,换言之,即非无意之义。作意英文为Deliberateness。因此,依唯识学来看,心之一切作为,都是有意的,不管是你心知肚明的意识层面上的故意,或为八识业习力所牵、或为七识末那我执所控制的下意识、潜意识作用,皆是属于作意之范围。因为心若不作意而行某事,某事必不得发起,更何况会成就。因此,作意也就是意愿之义──若无意愿,则必不会坚持行之,乃至成就其事。由于善解此义,故知世间一切事,必有其因果,且成事之人,必无法推诿其过,因此修行人必会因而更慎于因果抉择之间,深了自心,而慎于诸行。
又,若修行者明了此作意心所之义后,则更能理解世间一切善恶苦乐皆没有从空而降的,因此更能于诸善品,乃至菩提,发心作意,激励修行,以了因果如是故。这就是习唯识学,便更能明白自心、解了法相,因而对修行菩提产生极大帮助。
2别境五法
什么是别境?各别缘境缘特定之境所起之心所法,叫做别境。别境心所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以下稍作解释。
欲心所──心若攀缘可乐之境、可喜 desirable之境,就会生起欲,或欲望。但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欲望并非不好的欲,而是好的欲,特别是想修行的欲望。心若缘不乐之境,便不会对所缘境生起欲望,例如,看到讨厌的东西,怎么会喜欢它、或想要得到它呢?所以,以缘可欲、可乐之境,才会生起欲心所,故称欲为别境。也就是说,心只有缘某种特别special或个别particular的境才会生起此法,若缘其它境便不会生起此法,这样所生起的法,便叫做欲别境心所,简称欲心所。
胜解心所──胜解就是殊胜的了解或殊胜的理解。心若缘决定境时,就会生起胜解。我们看佛经、研究佛理时,就会产生一些理解;然而有很多理解都不是殊胜的非胜解,甚至有些是有问题的知解。如何才能是没有问题的理解呢?行者之心必须去缘___________决定境,也就是确定没有问题之境,且必须是善境、清净境,才能发起殊胜的见解或理解。具体而言,若缘思惟、依循佛所说的究竟、确定之道理,方能生起胜解,故称胜解为别境心所。
下面三个别境心所:念、定、慧,也都是修行人于修行时所产生的心所法。兹简释如下:
念心所的性质是令心明记不忘。
定心所的性质是令心专住不散。
慧心所的性质是令心能简择、断疑。
3善十一法
什么是善心所呢?成唯识论说:唯善心具,称为善心所。也就是说,唯有心中存有善时才会生起的法,叫作善心所。若生恶心或无记心,便不会有善心所出现。善心所共有十一个: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些法相若能理解,对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兹略解如下:
信──信心所的产生,可对治不信,能令心清净。关于这一条,请参阅拙著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其中对信有十分详尽的阐释请参见北美开示录第一册,兹不赘述。
惭、」──惭是内惭于心;愧是愧对他人。这是指若做错了事,自己内心觉得不好意思,便叫惭;若觉不好意思面对他人,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或觉没脸见人,便叫做愧。惭愧心是一切修行者改过向善最根本的依据与动力。若无惭愧心,则世俗上称为不要脸或寡廉鲜耻,也就是所谓没有廉耻心;人若没有廉耻心,则百恶可为,且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还得意扬扬呢!例如大言不惭地讲无毒不丈夫的人,便属此辈。又,电视上常可看到一些凶犯被逮捕时,仍然昂首阔步,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便是无惭、无愧的最佳例子。无惭无愧的人,很难学佛,因为这种人不知什么是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更加不会想改过向善。然而学佛中人有没有无惭无愧的呢?很令人感慨的是:有!这种人若不学佛,还少造一点业;学了佛,反造更多而更大的恶业,如犯大妄语罪,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未悟说悟,乃至在道场中争权夺位的人,都可说是无惭无愧之人。
无贪、无瞋、无痴──这三种善心所的生起,可对治贪、瞋、痴三种烦恼心所,然而这里的无字,并非表示完全而且究竟消灭了,只是当人在心缘净法时,其善心生起时,当时心中所现的善法,可用来对治当下的贪瞋痴三毒烦恼,而令之暂息,并非永远能无贪、无瞋、无痴。譬如心知有贪烦恼生起时,便缘白骨或九想,而修不净观,令生起无贪的善心所来对治心中的贪烦恼,令心平复。又如心知有瞋烦恼或痴烦恼生起时,则缘六道四生受苦相,而修慈悲观,以生起无瞋的善心所;以及缘十二有支,而修因缘观,以生起无痴的善心所,来分别对治、降伏瞋、痴二种烦恼,令心平复、静止。以久修如是行,烦恼心渐止息,故能得奢摩他定。
精进──精进心所是用来对治懈怠的。学佛人都知,懈怠对修行人来说,是一大烦恼,因为它可令百善俱废,身心懒散、浑身没劲儿。试问:我们学佛人若懈怠,提不起劲的时候,不…
《观所缘缘论义贯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二节 唯识五位百法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