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

  五位百法 一、心法(8)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有爲法 一切法

  二、心所有法(51) ⒈遍行(5)——作意、觸、受、想、思

  ⒉別境(5)——欲、勝解、念、定、慧

  ⒊善(11)——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⒋煩惱(6)——貪、瞋、癡、慢、疑、惡見

  ⒌隨煩惱(20)——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昏忱、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⒍不定(4)——悔、睡、尋、伺

  叁、色法(11) 法眼、耳、鼻、身、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四、心不相應行法(24) 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無爲法(6) 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想受滅無爲、真如無爲 無爲法

  【注】本表“心所有法”之次序系根據《唯識叁十論》及《成唯識論》。

  一、第一位──心法

  現在請大家看看這張五位百法表,請先看一、心法八心法共有八種。心法是心的本體,在五蘊中屬于識蘊;衆生共有八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稱爲前五識。意識爲第六識,是分別的中心。第七識稱爲末那識,是我執的中心。第八識梵文叫作阿賴耶識,意義爲藏識,因爲它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這叁藏的含義。衆生所造的一切業,都儲藏在此,絲毫不會失去,即所謂業果不失;最後命終時依業受報,也是由這藏識中所積囤的業力牽引我們去受報。業力甚大,無能敵者,地藏經中說:業力能障聖道,能深巨海。在我們臨命終時,前七識都先後不再起現行了,只有這第八藏識一直還在,最後才走;但是我們于下一世投生時,第八識卻是最早入母胎受生的,因此八識規矩頌說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

  二、第二位──心所有法總共五十一法

  五位中的第一位心法是本體,亦即心體;心所有法則是屬于心體所有的。心法好像主人一般,故在唯識學上又稱之爲心王。何以稱爲心王?王有叁種意義:

  一、擁有一切──正如世間之王擁有國中一切一樣,衆生自身中的一切法也都是心王八識心體所擁有的,故稱之爲心王。又,心王擁有一切的原因,是因爲它執心所有法爲我所有;

  二、有大威勢──亦如世間之王有絕大威勢一樣,衆生一切身心作用也都是由八識心體而起,故稱之爲心王;

  叁、領導一切──又如世間之王,其所到之處,群臣與扈從隨至,衆生之心王也是一樣,它到那裏,心所有法就跟到那裏,故稱八識心體爲心王。

  又,心王是體,心所有法是 用:一個是體,一個是用。簡言之,心所有法的最重要意義就是心的功用,或心王的功用function。心王是主人,心所有法爲其仆從,以其由心王所生起,故稱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亦可稱爲心相應行法。心所有法有六大類:

  1.遍行五種

  2.別境五種

  3.善十一種

  4.煩惱六種

  5.隨煩惱二十種

  6.不定四種

  略述如下:

  1遍行五法

  第一種心所有法叫遍行,全稱爲遍行心所法,可簡稱爲遍行心所,或遍行。什麼是遍行呢?在一切心行心的運行、心的運作、作用之中都有觸、受、想、思、作意這五個心所心所有法,以其遍一切心行之故,故稱爲遍行心所。又,每一心所有法,都可于其後加上心所二字,所以我們稱觸爲觸心所,稱受爲受心所,余類推。

  觸心所──全稱是觸心所有法,其意義可看作是倒裝語法:心王所擁有的觸法。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作意心所等,其余可類推。一切心行之中,都必須有觸二法以上接觸、和合,方能有作用,因此一切心行中皆必須有觸心所,方能成其事,故觸這一心所法列于遍行心所法中。

  受心所──二法接觸之後,必有所受:因爲有觸必有受;因此在觸心所之後即是受心所。又,一切心行之中若無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則一切心行便停止。又,受除了是感受之義外,其原本是領納、消受、受用、納受之義。要而言之,一切心行都是有其主觀之目的;而此目的不外是爲了執取、享有、受用某法。因此,一切心王之運作心行都一定有此受心所隨行、並起。

  想心所──一切心王之所行心行,都會引起觸、受。再由觸、受更進而于此等法中激起種種想,想是想象、描摹其相、聯想,也是粗顯的分別或攀緣。一切心行中一定有想心所隨行、俱起。

  思心所」──一切心王所行之法中,皆是由觸而受,由受而起粗想,更由粗想而引起細想,這細想就叫作思,故知想是粗的心行,

  思是細的心行。因此一切心王所行法中,一定有思心所隨行。

  作意心所──作意的意思是有意行之,或故意、起意之義,換言之,即非無意之義。作意英文爲Deliberateness。因此,依唯識學來看,心之一切作爲,都是有意的,不管是你心知肚明的意識層面上的故意,或爲八識業習力所牽、或爲七識末那我執所控製的下意識、潛意識作用,皆是屬于作意之範圍。因爲心若不作意而行某事,某事必不得發起,更何況會成就。因此,作意也就是意願之義──若無意願,則必不會堅持行之,乃至成就其事。由于善解此義,故知世間一切事,必有其因果,且成事之人,必無法推诿其過,因此修行人必會因而更慎于因果抉擇之間,深了自心,而慎于諸行。

  又,若修行者明了此作意心所之義後,則更能理解世間一切善惡苦樂皆沒有從空而降的,因此更能于諸善品,乃至菩提,發心作意,激勵修行,以了因果如是故。這就是習唯識學,便更能明白自心、解了法相,因而對修行菩提産生極大幫助。

  2別境五法

  什麼是別境?各別緣境緣特定之境所起之心所法,叫做別境。別境心所有五種:欲、勝解、念、定、慧。以下稍作解釋。

  欲心所──心若攀緣可樂之境、可喜 desirable之境,就會生起欲,或欲望。但請注意,這裏所說的欲望並非不好的欲,而是好的欲,特別是想修行的欲望。心若緣不樂之境,便不會對所緣境生起欲望,例如,看到討厭的東西,怎麼會喜歡它、或想要得到它呢?所以,以緣可欲、可樂之境,才會生起欲心所,故稱欲爲別境。也就是說,心只有緣某種特別special或個別particular的境才會生起此法,若緣其它境便不會生起此法,這樣所生起的法,便叫做欲別境心所,簡稱欲心所。

  勝解心所──勝解就是殊勝的了解或殊勝的理解。心若緣決定境時,就會生起勝解。我們看佛經、研究佛理時,就會産生一些理解;然而有很多理解都不是殊勝的非勝解,甚至有些是有問題的知解。如何才能是沒有問題的理解呢?行者之心必須去緣___________決定境,也就是確定沒有問題之境,且必須是善境、清淨境,才能發起殊勝的見解或理解。具體而言,若緣思惟、依循佛所說的究竟、確定之道理,方能生起勝解,故稱勝解爲別境心所。

  下面叁個別境心所:念、定、慧,也都是修行人于修行時所産生的心所法。茲簡釋如下:

  念心所的性質是令心明記不忘。

  定心所的性質是令心專住不散。

  慧心所的性質是令心能簡擇、斷疑。

  3善十一法

  什麼是善心所呢?成唯識論說:唯善心具,稱爲善心所。也就是說,唯有心中存有善時才會生起的法,叫作善心所。若生惡心或無記心,便不會有善心所出現。善心所共有十一個: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這些法相若能理解,對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茲略解如下:

  信──信心所的産生,可對治不信,能令心清淨。關于這一條,請參閱拙著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其中對信有十分詳盡的闡釋請參見北美開示錄第一冊,茲不贅述。

  慚、」──慚是內慚于心;愧是愧對他人。這是指若做錯了事,自己內心覺得不好意思,便叫慚;若覺不好意思面對他人,所謂無顔見江東父老或覺沒臉見人,便叫做愧。慚愧心是一切修行者改過向善最根本的依據與動力。若無慚愧心,則世俗上稱爲不要臉或寡廉鮮恥,也就是所謂沒有廉恥心;人若沒有廉恥心,則百惡可爲,且不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還得意揚揚呢!例如大言不慚地講無毒不丈夫的人,便屬此輩。又,電視上常可看到一些凶犯被逮捕時,仍然昂首闊步,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便是無慚、無愧的最佳例子。無慚無愧的人,很難學佛,因爲這種人不知什麼是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更加不會想改過向善。然而學佛中人有沒有無慚無愧的呢?很令人感慨的是:有!這種人若不學佛,還少造一點業;學了佛,反造更多而更大的惡業,如犯大妄語罪,未得說得,未證說證,未悟說悟,乃至在道場中爭權奪位的人,都可說是無慚無愧之人。

  無貪、無瞋、無癡──這叁種善心所的生起,可對治貪、瞋、癡叁種煩惱心所,然而這裏的無字,並非表示完全而且究竟消滅了,只是當人在心緣淨法時,其善心生起時,當時心中所現的善法,可用來對治當下的貪瞋癡叁毒煩惱,而令之暫息,並非永遠能無貪、無瞋、無癡。譬如心知有貪煩惱生起時,便緣白骨或九想,而修不淨觀,令生起無貪的善心所來對治心中的貪煩惱,令心平複。又如心知有瞋煩惱或癡煩惱生起時,則緣六道四生受苦相,而修慈悲觀,以生起無瞋的善心所;以及緣十二有支,而修因緣觀,以生起無癡的善心所,來分別對治、降伏瞋、癡二種煩惱,令心平複、靜止。以久修如是行,煩惱心漸止息,故能得奢摩他定。

  精進──精進心所是用來對治懈怠的。學佛人都知,懈怠對修行人來說,是一大煩惱,因爲它可令百善俱廢,身心懶散、渾身沒勁兒。試問:我們學佛人若懈怠,提不起勁的時候,不…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