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很苦惱的一件事嗎?當此之時,唯一的辦法,就是硬著頭皮,帶著叁四分勉強,鼓起勇氣,打破業習力的操縱,去修法、作功課、念佛、持咒、坐禅、看經、誦咒等,如是一作,便不思議地,立刻有「精進」的善心所相應生起來;善心所一起,煩惱心所便立即應勢滅去,于是內心便獲得一片清淨的法喜。

  輕安──于修行中,修到火候夠時,便有輕安心所生起,這輕安心所可對治身心的粗重;但這個善心所通常只有發大勇猛精進的人即所謂大修行的人,在加功用行時,特別是修禅定時,才會生起的,一般人通常是沒有這種經驗的。這個善心所生起時,通常只在定中,或在得定前後,或大悟時才會經驗到;因爲一得禅定即離于欲界、而入于色界;以入色界,故其心相轉爲微細,而舍去欲界粗重之心相,因此令整個身心都覺得很輕、很安適、舒暢,不複如先前在欲界時那樣身與心都是重垮垮的粗重,且有種種的不舒暢。然而這輕安心所也是暫時的,它只在定中産生,若出定,就漸漸退失了──除非你能像佛菩薩那樣永處那伽定,時時都在定中。

  不放逸──放是放掉to let go;逸是逃逸。合起來也就是說:不抓住它,放手讓它跑掉,便叫放逸。譬如放牛吃草,不好好栓住,牛就會跑掉,甚至踐踏良田。修行也是一樣,這身、口、意,若不好好用個法門的繩子栓住它,便很容易跑掉,到處去出亂子,踐踏自他所營修的良田。因此修行必須依法、如法修行,才有個准,才不會放逸。又,不放逸這善心所也是用來對治放逸這煩惱心所的。因爲放逸行 亦即放逸的行爲本身對真修行人來講,實非是一種快樂,反而覺得是一種很粗重的苦惱。易而言之,不放逸本身,對修行人而言,就是一種快樂,然而此乃唯證方知。行舍──行舍是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亦即不高、不低,不亢、不沈。行舍主要是在禅定中用來對治掉舉與惛沈兩種煩惱心所的。一切修行人最初有叁種境界最難克服:散亂,惛,掉舉。掉舉是心的高亢狀態,也就是太過于興奮excited;反之,惛就是心太低沈,也就是沈悶,懶得動;心若沈到極點,就睡著了。若修行舍,即是努力舍棄惛與掉舉二法,令心保持不高不低,不興奮,也不悶,而得到平靜、明晰,這種心理的平衡狀態,就是行舍心所作用時的行相。至于如何修行舍呢?就是,行者若覺得心掉舉太興奮、太高昂時,便要立刻修止奢摩他來調整它,令心攝于一境,便漸能降低、止息心之激昂、高舉。行者若修止太多,而産生惛沈現象時,就應立即修觀毗婆奢那,以令心高揚一些、活潑lively一些。如是幾經調整後,行者便漸能自己體會如何才是恰到好處;止觀二者若調整到完全平衡、恰到好處時,行舍心所便得生起。行舍心所一旦生起,因爲舍棄了惛、掉二隨煩惱,心中便會忽覺輕松,如釋重負;心中粗重既已消釋,于是輕安心所也就隨著生起。不害──不害心所的生起,可對治害。一切衆生對其它有情所造的惡業,不外惱與害兩種;惱是小的侵犯;害則是大的侵犯。害則特指傷害其它有情的性命而言,因此通常是指殺害。所以害心所對修行人來講,是最要不得的,而且對其修行會産生很大的障難,因此必須努力修種種善法,令心生慈悲,從而生起不害心所,以對治、並滅除害心所。

  

  4煩惱六法

  這煩惱心所,又稱根本煩惱。什麼是煩惱呢?習禅者有一句口頭禅說:學佛要學得念念分明,或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我們若將這句話應用到學唯識也是一樣:我們應能明明白白地分別、了知煩與惱兩者是不一樣的,煩是心中有點微波動蕩,惱則是心之大動蕩或惱亂。簡言之,煩的擾動程度比較小,惱的擾動程度比較大,而惱與害常是相關聯的,大惱就成害,所以我們常把惱與害連在一起,而說成惱害。當我們說:好煩惱啊!通常只是指:外境令我好煩惱啊!而不是指:我自心內生起好多的煩惱波浪。事實上,這些煩惱都在自己心裏,而非在外。所以不應說人生好煩惱啊!而應說我自己好煩惱啊!若說人生好煩煩惱惱啊!便有如訴說別人在煩我、惱我,所以才令我好煩惱;這意味著:我是無過的,都是別人的錯,因爲他們來煩我、惱我。

  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癡、慢、疑、惡見。茲簡述如下:

  貪、瞋、癡──這叁種煩惱是所有的煩惱中最根本的,又合稱爲叁毒,因爲它們能毒害我們的清淨本心。貪煩惱是貪愛、貪取,是對所貪愛之物采取正向的心態,欲取而擁有之;瞋煩惱多是依貪而來──若貪愛而不得時,心便生瞋,或見不喜歡的東西時,便想舍之而去,故其態度是負向的。衆生見外物爲可欲時,便油然生起貪心,由貪而生愛;若見外物爲不可欲,便油然而生起瞋心,複由瞋而生憎。故貪、瞋二法即是愛、憎二情。而愛、憎二情即是一切衆生生死輪回之本。

  癡是無明,于佛法中並非指不會算術、理化或英文等,而是特指不明事理,亦即不明因果所依的十二因緣之理、苦集滅道的四谛理、與空、無相、無願等無爲之理,以及真如、法界、本性、佛性、如來藏性等究竟之極理,這稱爲愚癡或無明。衆生由于不明此等道理,故妄作衆業,而枉受輪回之苦,因此這種愚癡不明、不解道理的情況,便稱爲無明;故無明亦即是愚癡的別名。衆生以自心無明、愚癡,故妄見外物爲可欲,而妄起貪念;妄見外物爲不可欲而妄起瞋念。故知貪瞋二毒之源系來自于愚癡、無明。簡言之,衆生以愚癡無明覆心,故妄起貪瞋二念,因而叁毒心具足,故受輪轉。

  慢──慢是傲慢、我慢之意。由于自以爲很高明、高尚,而輕忽怠慢于人,瞧不起他人,故稱輕慢。因這種輕忽他人之心與態度,是根據我相而來,故又稱爲我慢。又,因爲這種人心中驕傲,故亦稱爲憍慢憍與驕字同。慢共有七種:

  1.慢──于劣計勝:對于真正不如自己的人,遍計執著自己樣樣比他優勝,而生傲慢。

  2.過慢──于勝計等:對于勝過我的人,起虛妄計執,而認爲自己與他平等──我不輸他;他也沒什麼了不起,如是之慢心,稱爲過慢。

  3.慢過慢──于勝計勝:對于勝過我的人,卻虛妄計著,反而認爲自己勝過他,如是之慢心,稱爲慢過慢。

  4.我慢──恃所執我:依于所計執的我相,而令心高舉認爲自己很了不起,而淩慢他人。

  5.增上慢──計己多德,于增上功德法而起慢心:虛妄計執自己具有衆多功德認爲自己很有修行、或修行很高、或已修了很多的功德,而起慢心。在大乘經典中,增上慢常是特指未證說證、未得說得而生傲慢之人;尤其是指聲聞乘人未證究竟涅槃,而自以爲已證,而生慢心,稱爲增上慢。一般而言,則增上慢是指稍微有點修行,或學一些佛法,便自以爲高,目空一切,淩慢他人,這種人即是增上慢人。佛能度一切人,但增上慢人連佛都度不了──例如法華會上,五千退席即是其明證。末法時期這種人很多。

  6.卑慢──又稱卑劣慢。以卑劣自誇,或計己少分劣他:自己實在很差卑劣,卻反而以自己的卑劣爲傲;或者自己實在遠不如他人,卻不肯承認,而認爲自己只差他一點點因此而言:他也沒什麼了不起,而生慢心。如是居卑而慢之人,稱爲卑慢。這種人,末法時期,所在多有。

  7.邪慢──成就惡行,恃惡而慢:做惡事、壞事,卻自以爲了不起。或心有邪見,卻以那些邪見而自傲、自高,甚而不敬叁寶、不禮塔廟、不誦經典,皆是邪慢之類。末法時期,凡夫、外道中,這種人特別多;乃至佛法中,不善學般若,而墮斷滅空,自以爲不著相之人,亦多此輩。

  所有的慢都是大煩惱,因爲它是依于我、我所而有。而修行人欲斷煩惱,首在去我執、我見,我即是我執的根本,而我執即由我見而來。慢心重的人,則必然我執、我見很重,沒有慈悲心,心多自私,以自我爲中心,因此不但煩惱無法斷,連修行也沒什麼幫助,反而有害:因爲慢心重的人,一切修行只會更增加他的慢心,而更輕慢于人,乃至目空一切。因此傲慢的人,學法無益,不堪修行不學還好,越學越糟;故應先調伏之,除其慢心,而後方能受學;否則他不但輕人,亦且輕法。而經中說,輕法慢教者,叁塗中人也。因此慢心是很大的障道因緣。是故往昔法達初參六祖大師時,乃至二祖慧可大師初見達摩祖師時,六祖與初祖都是以大慈悲方便之力,除其微細慢心,令成清淨法器,方堪受無上法。您看,連祖師都要這樣調伏微細慢心,更何況你我粗重之慢心怎能不調,而能成爲法器,堪受如來淨法?

  5、疑──疑心所的作用是令心猶豫、不決定。因爲心猶疑不能決定,所以搖擺不定。心若于法起疑,下一步就會變成不信,再由于不信,便更加起謗;這是從消極方面來看疑心所的作用。再從積極方面而言,于法若起疑心,便不能信受、決定;不能信受,便無法起修。因此疑這一心所法在修行人來說,真是一大煩惱,也是修道上的一大障礙。因此,佛在經中都教我們要除疑,要永斷疑網。而修行人參訪善知識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多是爲了決疑。故楞嚴經中說十方菩薩」同來佛所咨決心疑。菩薩尚且要求佛決疑,何況我們凡夫之人。

  心爲何會有疑煩惱呢?若于心未通,于法未達時,多少都會有疑心所起,故修行須到塵沙惑盡時,方得永斷疑網,菩提心才得達于堅定、清明,不動不搖。

  6、惡見」──所謂惡見就是指邪見,因爲一切邪見都會令衆生造惡,卻將其行爲合理化,故邪見是諸惡法中最惡的,因此于修行中,必須首先斷除之。邪見大略分爲兩種:斷見,常見。

  斷見──就是斷滅之見,以執世間並無因果,而計執因果斷滅,故稱斷見。詳言之即:斷見者計執世人今生一切善惡之因,皆于其死後斷滅,不會有果報,也就是世俗所謂的一了百了;這就成了不信叁世因果之人。由此斷滅惡見,令衆生更墮于無明愚癡,更加堂而皇之地妄造惡業,以多造惡而心不慚、不悔之故,死後所受果報,無量無邊。因此一切…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二節 唯識五位百法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