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昧堪蘇仁波切教授受菩提心戒
今天早上我們講有關菩提心戒的開示。
受此戒傳統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有盛大的儀式,一種是比較簡單講解菩提心並受戒。這次因爲我們沒有條件做到前者,所以我們采用後面一種方式給大家授菩提心戒。
我們爲了衆生的利益,我們發願成佛,當我們生起這樣的意念時,我們就生起了菩提心。如果我們的意念不清晰或者動機不純淨,我們沒辦法進行受戒。所以在受戒之前,還沒生起真正的發心,我們談什麼戒條也是無意義的。所以我們必須生起一個正確的動機。
我們雖然生在末法時期,但我們不僅得到了暇滿的人身,得遇了佛陀的教法,並且得到善知識的歡喜攝受。這叁個很難得的機緣,我們現在都同時具備了,是非常難得稀有的。如果這叁者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我們都沒什麼辦法來談修行。我們現在叁者都具足,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地修持。這麼難得稀有的因緣我們都能具足,所以我們不可以爲了今生的福報等而修行,我們必須好好地修持,對現世生起真正的出離心。現在叁者都具足的條件下如果我們不好好地修行,我們既然生下來就肯定會死,只有我們今生做了任何大小的善業,佛法上的修行才能夠幫助到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好好把握具足這叁個條件下的人身進行修行,我們死後去哪兒我們是不會知道,也沒辦法控製的。
我們臨死的時候,我們生前的親戚朋友,自己擁有的財産,甚至我們自己最爲珍愛的,從出生就被我們一直照顧的這個身體,不能給我們任何的幫助,我們也不能帶走他們。死後並非就結束,因爲輪回的存在,我們必然會再次受生,而所生之地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轉生叁善道,一種是轉生叁惡道。二者比較起來,叁善道比叁惡道好一點,因爲叁善道的苦相對的比叁惡道的苦要小一點。如果我們對叁寶有堅固的依止心,常常祈求叁寶護持我們,能令我們來世不墮叁惡道。爲了不墮入叁惡道,當然我們也要奉行“十善業”。如果這些都能做到,那麼我們肯定不會墮入叁惡道。
(仁波切此時特別囑咐大家:這些佛法的開示需要大家好好地聽,好好地用心記下來,然後要把這些爛熟于心的開示用于實修。)
然而,即使我們得到了來世不墮叁惡道的保證,是否也就足夠了呢?這肯定是不夠的。我們既然是大乘佛教徒,所以我們必須有更高的理想和志向,所以我們必須生起菩提心。以前的開示中,也已經講過如何培養爲利益衆生而成佛的心,跟今天還是有些關系的。前面我們講到我們爲了不墮叁惡道,所以我們依止叁寶,並行十善,以這個意念爲基礎我們再思維:即使我們來世能在叁善道中轉生,但只要我們仍在輪回中一天,只要我們沒有滅除心中的無明,那我們就會造新的業,最終還是會遇到某種惡業而墮入叁惡道。而在叁善道中,人有生老病死等苦,天和非天也有各自的苦,所以我們要生起這樣的心念:我一定要從輪回中出離。
如果得不到解脫,那我們在輪回中有時轉生好一點,有時轉生差一點,起起落落,如同我們平時的陰晴不定的心情。所以我們除了要生起不墮惡趣的心,我們還需要生起這樣的心:我要求究竟的解脫,沒有生老病死等,完全得樂離苦,完全跳出輪回,再沒有太熱、太冷、饑餓、口渴等肉體上的痛苦。這種快樂是究竟的、恒久的,不同于比如我們人求生到天道:看起來比人的壽命超出了許多,但那畢竟是有限的福報。所以我們講首先要生起不墮惡趣,求生善趣的心,要做的是依止叁寶,奉行十善,現在我們建基在這個發心之上,我們應如是糾正我們的動機:“我一定要脫離六道輪回!”這個發心比前面講的更深一層,但一定是建基于前面所講的那層發心。僅有發心是不夠的,這一部分的修行除了依止叁寶,奉行十善以外,我們還需要證悟空性正見。因爲它能讓我們看到一切事物的本體,我們知道了一切事物的實相是怎樣的,才能破除“我執”。一旦破除了“我執”,那我們必然不會再有貪、嗔、癡叁毒引發的煩惱。那也就沒有東西能把我們束縛在六道輪回裏,那麼我們自然就會解脫——因爲捆綁我們的東西我們已經根除了。所以我們對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而且我們一定要知道,要從六道輪回裏解脫出來,必須要證悟到空性。這一方面的修行也不是突然一下就成就的。我們一直去研究空性正見的理論,一直去嘗試生起這樣的體驗,持續不斷地這樣修下去,我執的意念慢慢消除,空性正見慢慢的生起,達到圓滿時,即能得到究竟的解脫。
我們現在講的“解脫”,我們一定要明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爲了自己得到解脫。這個雖然是究竟的解脫,但並不是最高的境界,即並沒成就佛陀的果位。我們也不應該滿足于這樣的修行和這樣的成果,我們應該培養更上一層的意念,即:“我們不僅求自己解脫,還應發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何生起菩提心呢?我們應該先觀察自己的心態:世間的好的體驗我們都願意得到,一點小的痛苦我們都不願意承受。既然我是如此,那麼世間的衆生也有著同樣的心態。接著我們就要修“悲心”和“慈心”。“悲”的意思是“願一切衆生遠離痛苦”,“慈”的意思是“願一切衆生具足安樂”。雖然平時我們總是把“慈悲心”連在一起講,但其實還是有細微差別的。我們應當“悲心”生起後再修“慈心”。這二種心如果都培養出來了,我們還應進一步思維:我們只是坐在這裏,僅僅希望衆生能離苦得樂,是沒有用的。我們反複思維,生起增上意樂:“我自己應速疾承擔起衆生離苦得樂的責任!”
這一個心態我們要好好地思維。衆生離苦得樂,不是我們坐在那裏想就能實現的,如果這樣就毫無意義了。我們也不應該看別人是否會去承擔這個責任,應有“我要馬上獨立承擔起這個責任”。如果我們好好培養的話,我們能生起這樣精進勇猛利益衆生的修行心。這個也是修前面一步一步修“悲心”、“慈心”的目標,不會是突然就生起的意念。
在這個意念之上,我們應如是思維:我們如何才能讓衆生離苦得樂呢?我們現在的情況根本不允許我們最有效率的利益有情,只有好好地修行,盡快地成就佛陀的果位才能最有效率,以最善巧的方便讓衆生離苦得樂。這時我們才能生起一個迫切的需求:“爲利益有情我必須速速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這就是昨天我們爲什麼講到菩提心時,說菩提心是求成佛的原因了。真正的菩提心的心念就是這樣按修心的次第一步一步地生起來的。
所以,當大家明白以上所說,按這樣的方式糾正動機後,以成佛爲目的做種種修行,我們就開始進行受菩提心戒的儀式。
我們對面必須有一個依止的對象,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觀想面前虛空中有一金剛法座,法座上有蓮花及日月輪,本師釋迦牟尼佛安坐其上。他的兩旁有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本尊、菩薩、羅漢等聖衆依各自果位從內而外圍繞本師。有沒有人看過《上師無上供養法》資糧田的圖啊?按這個圖,我們盡力生起觀想。我們觀想時,不要把聖衆單純地想爲平時看到的唐卡啊、佛像啊等等,要想像所有聖衆不僅活生生地安住于我面前的虛空,還在爲我們講解佛法。
資糧田觀想清楚後,我們也應該觀想,不單是我自己面對資糧田,所有有情衆生圍繞著我,面對著資糧田,准備受菩提心戒。
我們要盡力把資糧田觀想清楚,這些聖衆是我們受菩提心戒的見證,我們也應盡力祈請,對叁寶生起依止心,並應恭敬禮拜,頂禮叁次。觀想資糧田在我們面前的同時,我們要生起向著這個資糧田,我們祈求“請賜予我們生起菩提心的菩提心戒。”
爲了求戒,我們應做“七支供”叁次。
身語意門虔誠申禮敬
實設意變供品悉奉獻
無始所積罪墮盡懺悔
聖人凡夫諸善皆隨喜
輪迴未空之間請安住
為利眾生轉動正*輪
自他諸善迴向大菩提
之後再觀想資糧田,我面前的聖衆海會和跟我一起面對資糧田的六道衆生都要盡力觀想。祈請我能生起如同你們一樣的心,做你們曾經做過的修行,祈請以悲心護持我和一切的有情衆生。我們現在心裏應想,我們要所有的衆生離苦得樂,我們就應發願成就佛果,所以我現在爲了衆生的利益,我要發起菩提心來受菩提心的律儀,速速成佛。我們必須生起“衆生是否能離苦得樂,就要看我能不能成佛”這樣的想法,培養出我們迫切成佛的心。我們要念叁次: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諸資糧 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念到第叁次的最後一句時,我們要強烈地生起一個意念“我已得到了加持,我在這一刹那生起了菩提心!”,我們必須這樣強烈地去想。
菩提心生起的這個部分就完成了,這個儀式也就完成了。我們重複念的這四句是《皈依和發菩提心願文》。這四句裏的“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是講皈依,“以我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是講發菩提心。我們剛才解釋過這個發菩提心,是爲安樂一切衆生,我應速速成就無上菩提的意思。
第一次受菩提心戒,必須尋求有此傳承的師父。受過之後,我們也應該每天念誦此文,代表我們每天都發菩提心、每天我們都自受菩提心的律儀。菩提心是我們不可忘失的,每天我們都要提醒自己要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