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P3

  ..續本文上一頁。若非如此,我們就會對逆緣作不良的反應而播下更多的業種。輪迥運作的方式即是如此,不斷以冤報冤,致使世間生死死生,永無休止。證悟本身並沒什麽,只是解脫輪迥的惡性循環而已,此即爲何斷除冤冤相報爲證悟之道的一部分。藉除新的輪迥之因和淨化已造之業,我們可以重見自心或自己的真性。觀想金剛薩埵等的修法是有力的淨化現有之業的方法,但若要整天修此類之法,在在做日常工作時保持觀想,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以接受不能避免之苦來令業自然淨化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無始以來,我們從未真正了解何種行爲害人害己,何種行爲利己利人。一切都成了喂「我」的食物,我們的苦樂全是過去所造惡業和善業所致。由於不明此理,我們乃以爲成功與快樂是當前努力的成果,並以這種想法來增長我見。受苦時,我們的反應是報複或自憐等等,這也使有我的幻想增長。苦樂皆令「我」增,不令「我」減,而「我」即是苦種。寂天說,衆生之苦,皆因「我」起。真正迫害我們的惡魔是「我」,而「我」又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惡魔,因爲無論如何尋求,我們也找不到任何可稱爲「我」的東西。然而,一旦我們産生誤信有「我」的幻覺,那個虛幻之「我」就開始希求快樂,厭惡痛苦,而對獲得真樂之道則一無所知。「我」就是這樣引起貪、嗔、癡叁毒,而叁毒又帶來輪回之苦。「我」若不予根除,輪回之苦即永不會減。根除之前,苦將不斷出現。我們目前所受之苦,全是我們自己過去爲了令「我」滿足或令「我」無苦而行不善所致。

   遇到麻煩,我們要確信其根因不是當前之人或境,而是我們自己過去所造之業。我們若未造當受傷害之業,就永不會遭受傷害,而那使我們遭受傷害之業,以及使我們目前能受此業之影響者,皆系於「我」。我們已於無量劫中,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做有「我」之妄想的奴隸,現在我們必須痛改前非,推翻「我」見。我們雖可自尋改革之道,但無此必要,也未必成功,而且可能非常困難。佛法是現成的;全部改革之道都清清楚楚的擺在那裏。淨除我見所需的一切指引、了解和方法,都是我們能夠得到的。

   我們必須推毀「我見」;「我見」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與我們爲敵的人或動物可能傷害我們,但頂多不過把我們殺了。死似乎很可怕,然而一旦我們知道死是什麽,死就沒那麽嚴重了。死即是心在某一身中不能再住下去的時候,隨業之力,轉住另一身。有形的敵人只能要我們的身命,而「我」這個敵人卻已支配和決定我們的生存達無量劫之久。如今我們有了暇滿的寶貴人身,就必須用之於正途,把「我」徹底摧毀。這並不是說「我」不好,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恨「我」和與「我」作戰。「我」是一種惹是生非,毫無意義的錯覺,去除「我」的方法在於了解,在於洞察生存的本質。我們無須恨「我」;我們應利用「我」使其成爲證悟之種,並使我們自己成爲佛子。這才是正當的改革之道。

   如果我們想利用人生的境遇作爲修行真谛的一部分,我們就必須了知這些境遇如夢如幻,進而看出它們是「四身」的顯現和遊戲。無論我們看到什麽或經曆到什麽,都不外佛性,都不離證悟或佛陀的法身。但是,由於「我」及貪等的活動一刻不停,才使得那清淨的一面隱而不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始能找到佛之諸身呢?如果我們像在身心中尋「我」時那樣逐步分析我們的境遇,我們就會發現其中找不到一點點獨立實存的東西;雖然如此,其相仍在。如夢中所顯現者,有相而無起源。此無生之境即是無生法身。

   境遇無生,沒有起源,然有相在;我們仍有講話、吃飯、生病等等現象。無生之性並未令相空洞。究實是無的鮮明生動之相即佛報身。無生與顯現結合即佛化身。此法、報、化叁身不是分立的,而是一體。此一體即法界體性身。法身是超越一切想像和限製的證悟。報身猶如法身之空中的燦爛陽光,化身則如那個太陽不斷發出的生長之力與能。究竟階段與我們自己無別。相對階段亦複如是。

  四種資糧

   有四事能幫助我們修相對的菩提心與究竟的菩提心:

   (一)積聚福智。

   (二)淨化苦因、苦之本身及障礙。

   (叁)感激橫逆之因。

   (四)供養及贊歎護法。

  (一)積聚福智

   「積聚」是指發展樂因和創造成覺之順緣,同時也是淨化的重要支柱。我們都喜歡快樂,厭惡痛苦。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也就因此而有了正負善惡的觀念。「積聚」的意思是積善。不斷積善去惡是唯一除苦之道。如此積聚即是快樂的直接之因,但不是證悟的直接之因,因爲快樂並非證悟。樂因苦而有;苦是樂之反。積善可除與樂相對之苦,使甚深獨立之樂的證得,遠較不積善時爲容易。去惡之後,留下善果,此善果又構成證悟方面的障礙,它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障礙。以種子的成長爲例,即可說明此點。種子絕不可能獨自成長結果。種子需要泥土來培植,並須有適當的濕度和溫度。土、水和熱是有利的障礙,能令種子開花結果,充分成長。同樣的,我們先造有利的障礙,以除粗劣、痛苦、不利的障礙。然後我們就可輕松的除去有利的障礙,獲得圓滿證悟之益,能除有利的障礙者是智慧。

   這不只是一種想法,而是一種做法,是我們必須遵行之道。一切有關善與不善、善業與惡業,以及積聚福德資糧的法教,都出自此道。我若問人:「你想要快樂嗎?」他當然會答:「想要。」每一個人都喜歡那種一切順利的感覺,那是一種快樂美好的感覺。但是,你若問他是否真知快樂之因,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得不很清楚、不很確實。揚善的法教即是除此昏昧之光。對於這些法教,有人當下領悟,有人甚表懷疑。不過,一般而言,修德之善行看來十分合理,會爲大多數的人所采用。但我們必須了解,真正的積德並不只是行善,而是了知善行和誠心去做;否則,沒有了解和誠心,所謂積德就只成了另一個夢,一個在發展善德方面並無特殊效果的夢。

   在積德方面,主要的外在重點有叁:

   (一)佛、法、僧是積聚虔誠之德或信德的重點。

   (二)六道受苦的衆生,無論看得見與看不見,都是我們積聚悲德的重點。

   (叁)我們的恩人,或善心人士,都是我們積德與恭 敬的重點,其中包括我們的父母、朋友、幫助 過我們的人,以及本國或全球的善心人士。

   修信德的方法是對叁寶虔誠禮拜、供養和祈禱,也可用製作莊嚴的金佛像或供佛之燈等方式將我們的技能和財富轉化爲虔誠的信心。不過,修信德的最佳之道是獻曼達 ,因爲以清淨心獻曼達等於是獻上了整個的宇宙。這是密續的真髓,是獲得輝煌成就的至簡方法。此一確能令獻曼達的價值猶如獻上整個宇宙的清淨心,即是菩提心,也就是大乘道的力量所在。

   有關信德的最後一點是,不管你采取何種看法,對叁寶或佛性要完全信任。這在開始時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們可籍下列意義深長的想法而發展出完全的信任:

  平安,即究竟真谛,超樂之至樂。

  爲達此目的,我獻身語意,求證無上覺。

   一作如是想時,我們就能懷下列之念接受疾病:

  我若生疾病,願我病利他。若我之存活,

  能有利於他,則願我再活。若我必須死,

  死亦我所願。

  這就是說要對所修之法有大信心,相信所修之法無不適用。

  (二)淨 化

  從上述可以看出,不僅有須除之苦,也有須除之樂,即障礙深悟和至樂的相對之樂。此淨化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是除去苦因,亦即惡業。我們必須確信苦非無因而有。一切痛苦都是惡因之果,我們的當務之急是不再造任何未來的痛苦之因。我們沒有人喜歡受苦,但我們不應與苦作戰,而應從苦因下手。

   我們怎樣才能淨化已造而未現的苦因,淨化潛伏在我們之內可能於未來成熟結果的苦種呢?主要的方法是誠心深自忏悔以前所犯之過。這樣做本來就夠了,但佛經中還教我們四種主要的淨化之力。

   惡業,就連殺人等極惡之業,也本具一種善性。此一善性爲何?即潛在的淨化之力。善用經中所說四種淨化之力,即可淨化任何罪過或惡業,並消除其後果。此四種力是:舍棄之力、遠離之力、信賴之力和對治之力。

   舍棄之力是深惡所犯之過,知其不善而認罪。我們必須感到自己過去所做確是壞事,不是好事。遠離之力是更進一步,痛絕惡行,永不再犯。知過必改,即使須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痛絕,深惡就不圓滿,因爲只有當我們有永不再犯之念時,才算是確知己過實爲惡行。

  信賴之力支持和加持我們的忏悔和改過的決心。「信賴」是信任真谛,成就於皈依和發菩提心。籍著皈依真谛佛),皈依能證得真谛之道(法)和皈依能助我們證得真谛之友(僧),並藉將此皈依發展爲菩提心(願自得證悟以便充分利他),我們即可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礎。於此基礎之上,我們的忏悔和改過的決心就能深具意義而有力

  對治之力是以證悟空性來支持上述叁力,了知一切善惡之業都只是相對的現象,究竟無實;了知在相對的世間,相對的業因會産生相對的業果。對空性的了知,以及金剛乘的明咒和觀想,皆爲對治以幻爲實的妙方、妙藥。例如,當我們觀想金剛薩埵,藉湧流之甘露(或其他觀想中的光)而得淨化時,其實並非真有具淨化力的甘露或光。根本沒有!觀想的修法是一種能行淨化的善巧方便,若真有甘露自佛流出,我們早就已得淨化了,因爲無量劫來一 直有佛,早就該有淨化之力降臨衆生、消滅輪回了。諸佛不能把自心的清淨或智慧放入衆生之心:諸佛也不能把衆生之苦一肩承當。諸佛所能做的是開示我們正道,幫助我們圓證佛性以除苦及苦因。

   此四力在消除較爲善良的障礙方面也同樣有效,但須加上般若波羅蜜。其意爲何?意即欲…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