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淨化,非超越一切有二之見不可。
(叁)感 激
本節和下一節的內容包括對傷害我們的人表示感激,以及爲降伏阻力所獻之供。「阻力」(Negative Forces)一詞並不單指惡勢力,而是偏指任何能傷害我們或造成逆緣的人或事物。爲何說是「逆緣」呢?當有人打我們時,我們覺得痛苦,打我們的人所造成的就是令這一連串事件生起的逆緣,而其根因則是我們本身之業,此業遇緣成熟。我們對諸製造逆緣者的禱告和獻供,表示出我們感激他們協助我們修行,這種感激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當道緣來時,反抗逆緣是無用的;我們必須了解逆緣。了解之後,我們就會感激逆緣的到來,但我們同時祈求道緣至此了結,不再生起,因爲逆緣雖然有用,畢竟還是一種障礙。
第二階段與「我」及看不見的力量所起之障有關,而非與當前令人沮喪的生活環境有關。無始以來,所有的苦及苦因皆「我」所造,亦即因作有「我」之想而有。「我」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前者是因「我」爲諸苦之源,後者是因「我」能令我們走上成佛之道。在此階段,我們感激「我」起之障,因有此障爲著力之處,才使得我們的修道更快速、更有效。
當一切都進行得太順利時,就會有精神懈怠的危險。此時,「我」起之障可作爲非常有用的觸媒劑,促使我們更靈敏、更警覺、更精進。任何機會,只要能加強我們的修行,都是我們所須尋求的。
本節有一種修法,專門用來對付地方神祗在我們修觀或閉關時所製造的騷擾。衆生之數遠超過可見之人或動物;這些不可見的衆生有心,然而沒有能與我們溝通的那種身體。當此類衆生作怪之時,我們就獻給他們一種象徵性的小供養,藏名朵瑪(由麥粉和牛油所製成的食子)獻此供時,我們所說的話大意是:「謝謝各位,非常感謝各位所帶來的騷擾,因爲這種騷擾有助於我的了解,讓我知道自己所熟悉的色、聲範圍之外,尚有其他事物,因而使我更能接近如實之相。所以我要感謝各位,但請不要再來騷擾。」
(四)供養及贊歎護法
護法保護修成覺之道者,令其於修道時不爲障礙所阻。因此,我們都有權享受護法的保護。若要得此權益,我們必須祈求護法給予我們在修道、證悟、利生方面所需的一切協助。其他之事,護法絕不會管。諸護法的實質是修行者自己所有的那種受悲力加持的信心與信賴。在相對的世間,有曾是極惡、極具權勢而爲佛陀及蓮華生大師所度化的衆生。如今他們依誓爲修法者盡力。我們所應做的是求其協助我們達到正當目的,並向其獻上特殊供養。這些護法都是世間的護法。此外還有瑪哈嘎拉等非世間的護法,以多種形相顯現,如智瑪哈嘎拉、行瑪哈嘎拉、以及俗瑪哈嘎拉,就像我們對法、報、化叁身所作的分類一樣。我們供養他們,懇求他們在相對的層面上協助我們,同時我們對內心究竟的層面修不可動搖的信仰和虔誠,以及對一切衆生修究竟的無量大悲。這些都是在修心階段所用之法,名爲逆緣入道法。每當我們有了困難或生病時,我們當然要盡量設法解決問題。我們不必故意意事找麻煩。此一法教的要點是,我們應致力於了解我們所要除去者的起因,了解它爲何發生。境遇好時,我們也要求解,不要只顧享樂;我們要隨時准備做轉輪聖王或最貧苦的衆生。有此了解,我們就能屈能伸,可高可低,一律安然接受,毫無困難,這才真正是把逆緣當作道的一部分。
第四要點:轉生活爲修行
一切修心法教的精髓是以五力修行。
(一)願 力
此處之「願」,在藏文經典中意即「投擲」或「發射」。一開始發菩提心時,我們是把自己的心願投向獲得究竟證悟和利益一切衆生的目標上。一開始發射或沖刺就不斷的繼續下去,直到實際獲得究竟證悟和利益一切衆生爲止。
(二)慣於修行之力
列爲第一的願力,藉修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而實現。此二菩提心要穩定的、精進的以信心來修,而修行時間的不斷增長即第二力。
(叁)潛能之力
潛能,或謂種子,是屬佛性的潛能。此種潛能我們都有,其力藉蘇醒之善緣而活,所謂善緣即是福智二資糧。
(四)淨化與舍棄之力
自無始至今,從今直到獲得證悟,所有已生、未生之障礙,究其起因,皆源於「我」。「我」念念相續,依緣起法,不斷再現。令「我」存活之緣,是爲惡緣。從初得此解之時開始,直到洞悉「我」之本質爲止,其間我們還不能不自利,但須是善性的自利。願自己能得解脫以便協助衆生,即是善性的自利;只求自樂,全不顧他,則是惡性的自利。因此,我們首先要除去惡性的自利,然後再除去善性的自利。逐步如是前進,極有必要。
(五)祈禱之力
祈禱之力,主要是指那能將我們所成就之善全部獻出來與一切衆生分享的力量。此第五力與列爲第一的願力相似,都是致力於普遍之善。運用此力,也能令我們産生對惡緣的正確態度。在禱告中,我們祈求自己能面對惡緣,將其轉化爲善緣或有利之緣;能了解惡緣:能感激惡緣的來臨。
上述五力指示我們如何把修心之法納入生活之中。以此五力爲基本原則,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情況都能轉爲有益。
有關修心的經典中說,吽(HUNG)字特別重要,並且說有五力爲助的修吽之法,是極其圓滿的修法。修行的每一階段,無論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都永遠需此五力。例如,修金剛乘時,我們先要皈依和發菩提心,這就是第一力。第二力是實際觀想和細部修行,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第叁力與修儀軌時所做獻供等事有關。第四力是修畢時的觀想化人無我之境,這通常是指觀想自己化光,收入自心所觀想之本尊身中,再與本尊合一之觀想。第五力是結尾的回向。此五力對大乘(如上所述)和小乘同樣適用,只是在願力方面有異而已。小乘最初發心是自得涅槃。其馀四力之性即以此願力爲本。我之所以要把吽字提出來,乃因其爲一切之本質,一切之核心。於吽字中,含有各種禅觀和善巧方便。
此五力也適用於命終之時。沒有人喜歡念死或談死,但死是我們都免不了的。當業果成熟死亡來臨時,我們就必須接受死亡,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死不是懲罰。死說來就來,死時身心分離,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語言和感覺都告終結。死者若不知死,死將是一件非常可怕之事,因爲他無法了解當時所發生的各種現象:然若知死,則死即可成爲一個得見佛性和獲致寶貴成果的大好機會。
怎樣才能善加利用這個機會呢?根據大乘,正確的遷識法要憑藉以下五種力量。
(一)潛能之力
潛能之力令心解脫所有過去關懷的俗事仍物。一般人在死時所遭遇的主要障礙,其起因都是由於關懷過去的財富、自身、朋友、家庭等等,包括名聲、教育、權勢,以及各種各樣的事物。一旦確知死亡即將來臨,我們就必須擺脫所有這些俗事俗物,把我們積聚的資産散盡,給子女、給宗教機構、給貧苦之人,其實給誰都無所謂,只要能擺脫那些資産,不再爲其所障就成。臨死之時,也是對他人傾訴一切的時候,以使心不留念。
然後,我們應力求了解死亡之性;了解死並非是我們獨有,而是人人皆有,很少有人能活過一百歲,就算活過一百歲,也仍舊不免一死。我們在死時的經驗,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驗,沒什麽不得了。死亡只不過是我們不再能生存於此色身之中,必須離開此身去接受另一個由今生之業所決定未來之身而已。對於來世之身,我們無力選擇,但我們可以籍著分析今生而對該身有所認識,因爲來世之因形成於今生,就像今生如何決定於過去一樣。
對決定我們來世之業有所認識,會令我們深悔自己曾犯之過而誠心認錯。除深悟佛法者外,很少有人能誠心悔過。瀕死之際能令人有此誠心,因爲過去所關懷的俗事俗物已不再有任何意義。即使你是擁有億萬大軍和原子彈的國王,雖集世間權勢於一身,時辰一到也得死,既無用武之地,也無用錢之處。臨終之言都是真心話,所以我們要在臨終之時發露忏悔今生和過去生中所犯的一切過惡,並要發誓永不再犯。從禮敬到迥向,如是修行七支祈禱文所說的各方面,可産生極大的效果。此爲屬第一階段的潛能或種子之力,它構成我們臨終時堅強有力的背景。
(二)祈禱之力
此第二力首先來自七支祈禱,但其所強調的是禮敬諸佛菩薩和真谛,祈求來世,或於中陰身期,能證實相。這在中陰身的階段遠比在今生容易成就。例如,當我們在夢中知是夢境時,我們就可爲所欲爲。在夢中這麽做比在醒時要容易得多,因爲夢中人生的虛幻面更爲突出。死後,我們擺脫了固結的人生之夢,使得一切事物的彈性大爲增加。
我們所須擺脫之夢,實際上只有一個,即「我」之夢。此外別無其他。我們一死,即不再有身,不受有形的限製,能知叁世,亦有他心通。因已自人生之夢蘇醒,故具智慧的多種品性。此即爲何我們祈求能於中陰身期修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若祈禱之力夠強,即可如願。這就像當我們真想在某一刻醒過來以便去做某項重要工作的時候,我們即能藉此心力而辦到。臨終時,我們必將有更重要之事要做,所以我們要爲中陰身的階段誠心祈禱。
(叁)淨化之力
無始以來,我們所受之苦都是因「我」或自私而起。今之接近死亡,亦「我」所致。此身、此出生之境地、以及此死,其業因皆「我」所造。既爲「我」所造、爲「我」所支持,此身、此死等之受者亦爲「我」。因此,我們應舍棄「我」,遠離「我」。
(四)心願之力
中陰身期,我們不受此身和今生的障礙,心得自在。這是心自行認識自己的大好機會,此即爲何我們祈求能於中陰身這一適當時機心得證悟。
(五)習慣之力
習慣之力系指現在…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