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净化,非超越一切有二之见不可。
(三)感 激
本节和下一节的内容包括对伤害我们的人表示感激,以及为降伏阻力所献之供。「阻力」(Negative Forces)一词并不单指恶势力,而是偏指任何能伤害我们或造成逆缘的人或事物。为何说是「逆缘」呢?当有人打我们时,我们觉得痛苦,打我们的人所造成的就是令这一连串事件生起的逆缘,而其根因则是我们本身之业,此业遇缘成熟。我们对诸制造逆缘者的祷告和献供,表示出我们感激他们协助我们修行,这种感激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道缘来时,反抗逆缘是无用的;我们必须了解逆缘。了解之後,我们就会感激逆缘的到来,但我们同时祈求道缘至此了结,不再生起,因为逆缘虽然有用,毕竟还是一种障碍。
第二阶段与「我」及看不见的力量所起之障有关,而非与当前令人沮丧的生活环境有关。无始以来,所有的苦及苦因皆「我」所造,亦即因作有「我」之想而有。「我」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前者是因「我」为诸苦之源,後者是因「我」能令我们走上成佛之道。在此阶段,我们感激「我」起之障,因有此障为著力之处,才使得我们的修道更快速、更有效。
当一切都进行得太顺利时,就会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此时,「我」起之障可作为非常有用的触媒剂,促使我们更灵敏、更警觉、更精进。任何机会,只要能加强我们的修行,都是我们所须寻求的。
本节有一种修法,专门用来对付地方神祗在我们修观或闭关时所制造的骚扰。众生之数远超过可见之人或动物;这些不可见的众生有心,然而没有能与我们沟通的那种身体。当此类众生作怪之时,我们就献给他们一种象徵性的小供养,藏名朵玛(由麦粉和牛油所制成的食子)献此供时,我们所说的话大意是:「谢谢各位,非常感谢各位所带来的骚扰,因为这种骚扰有助於我的了解,让我知道自己所熟悉的色、声范围之外,尚有其他事物,因而使我更能接近如实之相。所以我要感谢各位,但请不要再来骚扰。」
(四)供养及赞叹护法
护法保护修成觉之道者,令其於修道时不为障碍所阻。因此,我们都有权享受护法的保护。若要得此权益,我们必须祈求护法给予我们在修道、证悟、利生方面所需的一切协助。其他之事,护法绝不会管。诸护法的实质是修行者自己所有的那种受悲力加持的信心与信赖。在相对的世间,有曾是极恶、极具权势而为佛陀及莲华生大师所度化的众生。如今他们依誓为修法者尽力。我们所应做的是求其协助我们达到正当目的,并向其献上特殊供养。这些护法都是世间的护法。此外还有玛哈嘎拉等非世间的护法,以多种形相显现,如智玛哈嘎拉、行玛哈嘎拉、以及俗玛哈嘎拉,就像我们对法、报、化三身所作的分类一样。我们供养他们,恳求他们在相对的层面上协助我们,同时我们对内心究竟的层面修不可动摇的信仰和虔诚,以及对一切众生修究竟的无量大悲。这些都是在修心阶段所用之法,名为逆缘入道法。每当我们有了困难或生病时,我们当然要尽量设法解决问题。我们不必故意意事找麻烦。此一法教的要点是,我们应致力於了解我们所要除去者的起因,了解它为何发生。境遇好时,我们也要求解,不要只顾享乐;我们要随时准备做转轮圣王或最贫苦的众生。有此了解,我们就能屈能伸,可高可低,一律安然接受,毫无困难,这才真正是把逆缘当作道的一部分。
第四要点:转生活为修行
一切修心法教的精髓是以五力修行。
(一)愿 力
此处之「愿」,在藏文经典中意即「投掷」或「发射」。一开始发菩提心时,我们是把自己的心愿投向获得究竟证悟和利益一切众生的目标上。一开始发射或冲刺就不断的继续下去,直到实际获得究竟证悟和利益一切众生为止。
(二)惯於修行之力
列为第一的愿力,藉修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而实现。此二菩提心要稳定的、精进的以信心来修,而修行时间的不断增长即第二力。
(三)潜能之力
潜能,或谓种子,是属佛性的潜能。此种潜能我们都有,其力藉苏醒之善缘而活,所谓善缘即是福智二资粮。
(四)净化与舍弃之力
自无始至今,从今直到获得证悟,所有已生、未生之障碍,究其起因,皆源於「我」。「我」念念相续,依缘起法,不断再现。令「我」存活之缘,是为恶缘。从初得此解之时开始,直到洞悉「我」之本质为止,其间我们还不能不自利,但须是善性的自利。愿自己能得解脱以便协助众生,即是善性的自利;只求自乐,全不顾他,则是恶性的自利。因此,我们首先要除去恶性的自利,然後再除去善性的自利。逐步如是前进,极有必要。
(五)祈祷之力
祈祷之力,主要是指那能将我们所成就之善全部献出来与一切众生分享的力量。此第五力与列为第一的愿力相似,都是致力於普遍之善。运用此力,也能令我们产生对恶缘的正确态度。在祷告中,我们祈求自己能面对恶缘,将其转化为善缘或有利之缘;能了解恶缘:能感激恶缘的来临。
上述五力指示我们如何把修心之法纳入生活之中。以此五力为基本原则,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都能转为有益。
有关修心的经典中说,吽(HUNG)字特别重要,并且说有五力为助的修吽之法,是极其圆满的修法。修行的每一阶段,无论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都永远需此五力。例如,修金刚乘时,我们先要皈依和发菩提心,这就是第一力。第二力是实际观想和细部修行,不管是前者还是後者。第三力与修仪轨时所做献供等事有关。第四力是修毕时的观想化人无我之境,这通常是指观想自己化光,收入自心所观想之本尊身中,再与本尊合一之观想。第五力是结尾的回向。此五力对大乘(如上所述)和小乘同样适用,只是在愿力方面有异而已。小乘最初发心是自得涅槃。其馀四力之性即以此愿力为本。我之所以要把吽字提出来,乃因其为一切之本质,一切之核心。於吽字中,含有各种禅观和善巧方便。
此五力也适用於命终之时。没有人喜欢念死或谈死,但死是我们都免不了的。当业果成熟死亡来临时,我们就必须接受死亡,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死不是惩罚。死说来就来,死时身心分离,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语言和感觉都告终结。死者若不知死,死将是一件非常可怕之事,因为他无法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然若知死,则死即可成为一个得见佛性和获致宝贵成果的大好机会。
怎样才能善加利用这个机会呢?根据大乘,正确的迁识法要凭藉以下五种力量。
(一)潜能之力
潜能之力令心解脱所有过去关怀的俗事仍物。一般人在死时所遭遇的主要障碍,其起因都是由於关怀过去的财富、自身、朋友、家庭等等,包括名声、教育、权势,以及各种各样的事物。一旦确知死亡即将来临,我们就必须摆脱所有这些俗事俗物,把我们积聚的资产散尽,给子女、给宗教机构、给贫苦之人,其实给谁都无所谓,只要能摆脱那些资产,不再为其所障就成。临死之时,也是对他人倾诉一切的时候,以使心不留念。
然後,我们应力求了解死亡之性;了解死并非是我们独有,而是人人皆有,很少有人能活过一百岁,就算活过一百岁,也仍旧不免一死。我们在死时的经验,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没什麽不得了。死亡只不过是我们不再能生存於此色身之中,必须离开此身去接受另一个由今生之业所决定未来之身而已。对於来世之身,我们无力选择,但我们可以籍著分析今生而对该身有所认识,因为来世之因形成於今生,就像今生如何决定於过去一样。
对决定我们来世之业有所认识,会令我们深悔自己曾犯之过而诚心认错。除深悟佛法者外,很少有人能诚心悔过。濒死之际能令人有此诚心,因为过去所关怀的俗事俗物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即使你是拥有亿万大军和原子弹的国王,虽集世间权势於一身,时辰一到也得死,既无用武之地,也无用钱之处。临终之言都是真心话,所以我们要在临终之时发露忏悔今生和过去生中所犯的一切过恶,并要发誓永不再犯。从礼敬到迥向,如是修行七支祈祷文所说的各方面,可产生极大的效果。此为属第一阶段的潜能或种子之力,它构成我们临终时坚强有力的背景。
(二)祈祷之力
此第二力首先来自七支祈祷,但其所强调的是礼敬诸佛菩萨和真谛,祈求来世,或於中阴身期,能证实相。这在中阴身的阶段远比在今生容易成就。例如,当我们在梦中知是梦境时,我们就可为所欲为。在梦中这麽做比在醒时要容易得多,因为梦中人生的虚幻面更为突出。死後,我们摆脱了固结的人生之梦,使得一切事物的弹性大为增加。
我们所须摆脱之梦,实际上只有一个,即「我」之梦。此外别无其他。我们一死,即不再有身,不受有形的限制,能知三世,亦有他心通。因已自人生之梦苏醒,故具智慧的多种品性。此即为何我们祈求能於中阴身期修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若祈祷之力够强,即可如愿。这就像当我们真想在某一刻醒过来以便去做某项重要工作的时候,我们即能藉此心力而办到。临终时,我们必将有更重要之事要做,所以我们要为中阴身的阶段诚心祈祷。
(三)净化之力
无始以来,我们所受之苦都是因「我」或自私而起。今之接近死亡,亦「我」所致。此身、此出生之境地、以及此死,其业因皆「我」所造。既为「我」所造、为「我」所支持,此身、此死等之受者亦为「我」。因此,我们应舍弃「我」,远离「我」。
(四)心愿之力
中阴身期,我们不受此身和今生的障碍,心得自在。这是心自行认识自己的大好机会,此即为何我们祈求能於中阴身这一适当时机心得证悟。
(五)习惯之力
习惯之力系指现在…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