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P5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以便未来能获得牢固的成果 。我们应於健在时习惯於修心:等到死亡真的来临时再修就晚了。我们必须立即开始。

   以上所说是如何於临终时利用大乘法的五力获得良好的成果。在实行阶段,在实际濒临死亡时,有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事,是我们可以做的,但不是非做不可。在这一方面,有关修心的经典中所讲的,主要是临终卧姿作般涅槃状。这不仅是因为佛圆寂时取此卧姿,也是因为身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与气(Prana)有关。气贯全身,自受胎时就有,不限於血、肉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虽然在身体的某些地方此气最盛。我们可以从开示身心关系的较高密续中,获得有关气的正解。

   死时能善导此气的身姿是向右侧卧。右手托右颊,右手小指塞住右鼻孔,只用左鼻孔呼吸。呼气时,我们将自己所有的乐及乐因、功德、财富、名声、教育或其他善事,都作迥向,利益一切众生。吸气时,我们想像自己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不只是想,而要真有此意。如果不能采取上述卧姿,也没什麽关系,因为心行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下一步是修究竟菩提心,意思就是要了悟轮迥与涅槃,所有一切,都是法身或佛性所现;於究竟位,无生无死。生死就像睁眼闭眼一样。我们对今生闭上眼睛,对来世睁开眼睛,闭眼睁眼之间则为中阴身的阶段。如是了悟,即无怖畏。怖畏在人临终时,会引发不善和怨恨的情绪,这些情绪令人非常痛苦,而且毫无用处。上述施乐受苦的修法,要一直修到死为止。若有修行此法的习惯,我们就能善用死亡。临终时,我们令心专注其本性,令一切皆为心性所吸收,就像我们在修观时把所有观想都融入心性要并安於於心性之中,既不止念,也不随念,只是任念来去,而心对其本性和本身仍能自知。这样一来,死即成为观修的一部分。起初观修因有身障而稍嫌造作。身死使获解脱之心有了认识自己本性的大好机会。这也是我们所有的最後一次机会

  第五要点:衡量成果

  佛法包括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教,及诸大师为佛法教所作的注解。他们之所以要如是教导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和所有其他众生除去障碍。效果如何,全看我们能把我见和自私的反应除去多少。有我之妄想减少,即是我们获益,也就是我们修对了方向。修行若不能减少我见,那就是修错了。因此,我们必须经常自省,确保没有白修。当然,我们多少都有些自私,但无论自私的程度如何,都应因修法而逐渐降低才对。一种颇为简易的自省方法是问自己:「假如我今夜命终,内心是否充满遗憾?」为了失此宝贵人身而感到遗憾,这是人之常情,但即使曾经犯错,我们仍然可有已尽全力的感觉,致能怀此自信而死。如若自忖届时不能确信自己已尽全力,我们就必须从现在起,尽己之能去了解和修持身、语、意;把所知用於日常生活以改进生活方式,并依上师的教导修习禅观。能如此做,即能因生活充实而有美好的信心,觉得:「若能再活百年,我的成就将是多么多麽大,似可填满大海。然若因故今夜命终,我也死而无憾。」如是思惟,我们就能成为自己生活情况的见证人。

   当我们真的遇到恶缘或觉得恶缘於自心生起时,我们可先把这种情况冻结起来,然後再用相对与究竟菩提心予以转化。这样,就没有真能困扰我们的东西了。事情还会出错,我们也仍然趋吉避凶,但我们已不太介意,只觉得怎麽都舒服、什麽都可行,事情顺利时舒服,事情不顺时也舒服。恶事发生了,好哇!没有恶事,怎修忍辱?如是一来,一切是善非恶,此即所谓「大喜」,能令我们无时不周旋於喜乐之中。这就像善於骑马的人,当烈马乱跳时,他非但不会摔下来,反而会骄傲的欣赏自己高超的骑术;当马柔顺时,他就舒舒服服的骑。一切顺利,我们会觉得舒服;环境不顺,我们也能觉得舒服。

   有两件事对我们的行为极端重要,那就是威仪和自尊。威仪是指在他人面前行动合宜,绝不做可耻之事,永远要尽可能做清净利他之事。只有威仪而无自尊,可能非常危险。只把表面做好,内心仍会藏垢纳污,就像华丽的水晶宝瓶之中盛著腐物一样。我们需要自尊,有了自尊,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好像其中的一切皆能为他人所见;有了自尊,我们的行动和动机才会发自内心,而不是只有一尘不染的外表,用以骗取不明内情者的信任。若要具有威仪,我们须对当众所犯之过有困窘感;若要具有自尊,我们须对自己的缺点有羞耻心。有了威仪和自尊,我们就很完全。此二者的表现,在衡量我们进步的程度方面,是我们今生、死刻及未来的评价指标。

   我们悉皆无常,不能免死。死时变化甚大,所失亦多,此时,今生志业中断,我们就像失业的人寻找工作时一样,所具证明本身技能和教育的资历极其重要。威仪和自尊是我们所积之业的证据,二者合宜,即能令我们死得安心。这一点很容易了解,同时也是表示修心成功的指标之一(即使并非圆满),亦即外在的指标。

   修心的圆满成果是深悟,但这并不是说已到了能随心所欲的地步,而是说已能自动应付任何情况,能充分受顺境之益,也能不为逆境所转。境顺,不再有生起我慢之虞;境逆,不因之而浪费时空。这是修心真正的成就,随时都可上为转轮圣王,下为最穷之人。无论何时何处,不骄、不馁,亦不违善。

   即使我们的「见」比天高,所行仍须细如粉末:细得无微不至,堪当一切,纵然不大关怀自己的成就,也要为利益他人而如此。

  第六要点:修心的誓约

   修心也暗合著某种行为方式:有些事该做,有些事不该做。总括起来,有三原则:(一)实修无伪,(二)依理而行,(三)离门户见。

  (一)实修无伪

   我们很容易基於自己已误入歧途的信心而产生一种态度,那就是觉得既已修心,又属大乘,说什麽、做什麽都无所谓,因为最重要的是心。单就某一方面而言,这种态度当然没错,但很容易变质而产生不良的後果。即使是极其伟大之人,也难永保诚心行事。除了诚心行事外,我们不可忘记自己所为对他人的影响。例如,有时我们说的可能是真心话,对自己来说是极有意义的话,但是未曾想到这些实语会对听者实际上造成何种印象。或者,身为比丘,而(为了舒适)爱穿俗装。你的内心虽仍想为僧,但他人却会依你的外表来判断你。因此,尽管你内在的行为如僧,还是有不对之处。所以,无论舒服与否,一旦为僧,就必须在身、语、意上全都依僧规而行,不管别人怎麽说

   不过,当我们修心和修颇为高深的大乘法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心态,觉得:「我之所行,出自真心,别人怎麽说或怎麽想都无所谓。」这种心态,非常危险。我们所发的誓愿,是要为一切众生带来相对与究竟的利益。我们不应因我慢或过分自信而违誓。我们不可对所谓「真心」过於信任。随时注意自己在身、语、意方面的每一行动,竭尽所能做得完善,乃是极关紧要之事。

  (二)依理而行

   此第二原则随第一原则而来。修心不能过火:我们不可任性。修到某一程度,有时我们会想要任性,想要为所欲为,不顾人言,不顾己誉。如果我们能放下一切俗务,像密勒日巴那样勤修禅观,直至证悟,那麽我们就能在获得证悟时忘却世俗,恶衣恶食,一心专修,不管别人对我们有何想法。但是於此之前,若只依冲动而行,那就错了,那就完全成了走火入魔。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依自己的立场、身分、环境、教育和职业,素位而行,善用清净身、语,令人感到愉快:凡事合情合理,令人乐於接受。不错,内心如何最为重要,但外表也很重要,因为我们既生於世,行为就应合乎世法。

  (三)离门户见

   我们的虔敬和悲心不应偏颇。当我们生起或培养虔敬之时,对象是师父、法师、佛陀、佛法、传承等等。但是,虽有这些为虔敬的主要对象,我们仍应保持开阔的胸襟,接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佛教的宗派众多,单是西藏一地就曾有过九大宗派,後减为四,四大宗派之一的噶举巴,本身即分十四小派。我们修某一宗派之道,依次修一贯之法。当我们在所修的那一造上前进时,我们不要忘记其他宗派与我们的宗派并无好坏之分。它们都有良好的根、道、果,分别属於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修行。我们虽择一而修,然须尊重所有其他宗派,因为门户之见太坏了。我们须无门户之见,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各宗各派混在一起,什麽都修:那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择一而修,贯彻始终,同时要对其他宗派,一直保持著尊敬与合理的态度。这是很容易的做法。

   其他宗教也值得尊敬,我们不该说它们的坏话。每一种其他宗教都自成一道,从头至尾,完整无缺,并且它们不是少数人的宗教,而是拥有成百万的信徒。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回教等伟大的宗教,都曾使其信徒获得很大的利益和成果。讨厌其他宗教或参与其他宗教,俱无意义;人生短暂,无暇修学所有宗教,若要求全,结果将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修一种就够了;不过,虽修一道,对其他诸道亦应尊敬。

   修行悲心也应有开阔的胸襟。悲悯他人不难:我们每天在电视上和报纸上都看到和读到很多有关谋杀和意外事件等的新闻,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苦难,会经常引起我们的悲心。不过,悲心所及应远不止此。畜生一直为我们所食,更不用说还为我们所役。畜生像我们一样有心,我们也须同情它们;对天神、阿修罗、饿鬼和地狱众生,亦复如是。有很多生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根据业因果报,心藉四大,主要是其中的水与地,造出各种各样之身。我们的悲心能摄所有六道众生。而且,究极的悲心广及一切为「我」所支配者,这些都是我们利益的对象。由此看来,修心即是修那无偏狭的虔敬与悲心。

   以上所说,也可从下列九个方面来讲:

   (一)坚守正道

   我们不要只…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