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P5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以便未來能獲得牢固的成果 。我們應於健在時習慣於修心:等到死亡真的來臨時再修就晚了。我們必須立即開始。

   以上所說是如何於臨終時利用大乘法的五力獲得良好的成果。在實行階段,在實際瀕臨死亡時,有些對我們有幫助的事,是我們可以做的,但不是非做不可。在這一方面,有關修心的經典中所講的,主要是臨終臥姿作般涅槃狀。這不僅是因爲佛圓寂時取此臥姿,也是因爲身與心有密切的關系,尤其與氣(Prana)有關。氣貫全身,自受胎時就有,不限於血、肉或身體的某一部分,雖然在身體的某些地方此氣最盛。我們可以從開示身心關系的較高密續中,獲得有關氣的正解。

   死時能善導此氣的身姿是向右側臥。右手托右頰,右手小指塞住右鼻孔,只用左鼻孔呼吸。呼氣時,我們將自己所有的樂及樂因、功德、財富、名聲、教育或其他善事,都作迥向,利益一切衆生。吸氣時,我們想像自己承擔一切衆生的苦難;不只是想,而要真有此意。如果不能采取上述臥姿,也沒什麽關系,因爲心行才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下一步是修究竟菩提心,意思就是要了悟輪迥與涅槃,所有一切,都是法身或佛性所現;於究竟位,無生無死。生死就像睜眼閉眼一樣。我們對今生閉上眼睛,對來世睜開眼睛,閉眼睜眼之間則爲中陰身的階段。如是了悟,即無怖畏。怖畏在人臨終時,會引發不善和怨恨的情緒,這些情緒令人非常痛苦,而且毫無用處。上述施樂受苦的修法,要一直修到死爲止。若有修行此法的習慣,我們就能善用死亡。臨終時,我們令心專注其本性,令一切皆爲心性所吸收,就像我們在修觀時把所有觀想都融入心性要並安於於心性之中,既不止念,也不隨念,只是任念來去,而心對其本性和本身仍能自知。這樣一來,死即成爲觀修的一部分。起初觀修因有身障而稍嫌造作。身死使獲解脫之心有了認識自己本性的大好機會。這也是我們所有的最後一次機會

  第五要點:衡量成果

  佛法包括佛陀所說的一切法教,及諸大師爲佛法教所作的注解。他們之所以要如是教導我們,就是爲了幫助我們和所有其他衆生除去障礙。效果如何,全看我們能把我見和自私的反應除去多少。有我之妄想減少,即是我們獲益,也就是我們修對了方向。修行若不能減少我見,那就是修錯了。因此,我們必須經常自省,確保沒有白修。當然,我們多少都有些自私,但無論自私的程度如何,都應因修法而逐漸降低才對。一種頗爲簡易的自省方法是問自己:「假如我今夜命終,內心是否充滿遺憾?」爲了失此寶貴人身而感到遺憾,這是人之常情,但即使曾經犯錯,我們仍然可有已盡全力的感覺,致能懷此自信而死。如若自忖屆時不能確信自己已盡全力,我們就必須從現在起,盡己之能去了解和修持身、語、意;把所知用於日常生活以改進生活方式,並依上師的教導修習禅觀。能如此做,即能因生活充實而有美好的信心,覺得:「若能再活百年,我的成就將是多麼多麽大,似可填滿大海。然若因故今夜命終,我也死而無憾。」如是思惟,我們就能成爲自己生活情況的見證人。

   當我們真的遇到惡緣或覺得惡緣於自心生起時,我們可先把這種情況凍結起來,然後再用相對與究竟菩提心予以轉化。這樣,就沒有真能困擾我們的東西了。事情還會出錯,我們也仍然趨吉避凶,但我們已不太介意,只覺得怎麽都舒服、什麽都可行,事情順利時舒服,事情不順時也舒服。惡事發生了,好哇!沒有惡事,怎修忍辱?如是一來,一切是善非惡,此即所謂「大喜」,能令我們無時不周旋於喜樂之中。這就像善於騎馬的人,當烈馬亂跳時,他非但不會摔下來,反而會驕傲的欣賞自己高超的騎術;當馬柔順時,他就舒舒服服的騎。一切順利,我們會覺得舒服;環境不順,我們也能覺得舒服。

   有兩件事對我們的行爲極端重要,那就是威儀和自尊。威儀是指在他人面前行動合宜,絕不做可恥之事,永遠要盡可能做清淨利他之事。只有威儀而無自尊,可能非常危險。只把表面做好,內心仍會藏垢納汙,就像華麗的水晶寶瓶之中盛著腐物一樣。我們需要自尊,有了自尊,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清淨,好像其中的一切皆能爲他人所見;有了自尊,我們的行動和動機才會發自內心,而不是只有一塵不染的外表,用以騙取不明內情者的信任。若要具有威儀,我們須對當衆所犯之過有困窘感;若要具有自尊,我們須對自己的缺點有羞恥心。有了威儀和自尊,我們就很完全。此二者的表現,在衡量我們進步的程度方面,是我們今生、死刻及未來的評價指標。

   我們悉皆無常,不能免死。死時變化甚大,所失亦多,此時,今生志業中斷,我們就像失業的人尋找工作時一樣,所具證明本身技能和教育的資曆極其重要。威儀和自尊是我們所積之業的證據,二者合宜,即能令我們死得安心。這一點很容易了解,同時也是表示修心成功的指標之一(即使並非圓滿),亦即外在的指標。

   修心的圓滿成果是深悟,但這並不是說已到了能隨心所欲的地步,而是說已能自動應付任何情況,能充分受順境之益,也能不爲逆境所轉。境順,不再有生起我慢之虞;境逆,不因之而浪費時空。這是修心真正的成就,隨時都可上爲轉輪聖王,下爲最窮之人。無論何時何處,不驕、不餒,亦不違善。

   即使我們的「見」比天高,所行仍須細如粉末:細得無微不至,堪當一切,縱然不大關懷自己的成就,也要爲利益他人而如此。

  第六要點:修心的誓約

   修心也暗合著某種行爲方式:有些事該做,有些事不該做。總括起來,有叁原則:(一)實修無僞,(二)依理而行,(叁)離門戶見。

  (一)實修無僞

   我們很容易基於自己已誤入歧途的信心而産生一種態度,那就是覺得既已修心,又屬大乘,說什麽、做什麽都無所謂,因爲最重要的是心。單就某一方面而言,這種態度當然沒錯,但很容易變質而産生不良的後果。即使是極其偉大之人,也難永保誠心行事。除了誠心行事外,我們不可忘記自己所爲對他人的影響。例如,有時我們說的可能是真心話,對自己來說是極有意義的話,但是未曾想到這些實語會對聽者實際上造成何種印象。或者,身爲比丘,而(爲了舒適)愛穿俗裝。你的內心雖仍想爲僧,但他人卻會依你的外表來判斷你。因此,盡管你內在的行爲如僧,還是有不對之處。所以,無論舒服與否,一旦爲僧,就必須在身、語、意上全都依僧規而行,不管別人怎麽說

   不過,當我們修心和修頗爲高深的大乘法時,可能會産生一種心態,覺得:「我之所行,出自真心,別人怎麽說或怎麽想都無所謂。」這種心態,非常危險。我們所發的誓願,是要爲一切衆生帶來相對與究竟的利益。我們不應因我慢或過分自信而違誓。我們不可對所謂「真心」過於信任。隨時注意自己在身、語、意方面的每一行動,竭盡所能做得完善,乃是極關緊要之事。

  (二)依理而行

   此第二原則隨第一原則而來。修心不能過火:我們不可任性。修到某一程度,有時我們會想要任性,想要爲所欲爲,不顧人言,不顧己譽。如果我們能放下一切俗務,像密勒日巴那樣勤修禅觀,直至證悟,那麽我們就能在獲得證悟時忘卻世俗,惡衣惡食,一心專修,不管別人對我們有何想法。但是於此之前,若只依沖動而行,那就錯了,那就完全成了走火入魔。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依自己的立場、身分、環境、教育和職業,素位而行,善用清淨身、語,令人感到愉快:凡事合情合理,令人樂於接受。不錯,內心如何最爲重要,但外表也很重要,因爲我們既生於世,行爲就應合乎世法。

  (叁)離門戶見

   我們的虔敬和悲心不應偏頗。當我們生起或培養虔敬之時,對象是師父、法師、佛陀、佛法、傳承等等。但是,雖有這些爲虔敬的主要對象,我們仍應保持開闊的胸襟,接受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佛教的宗派衆多,單是西藏一地就曾有過九大宗派,後減爲四,四大宗派之一的噶舉巴,本身即分十四小派。我們修某一宗派之道,依次修一貫之法。當我們在所修的那一造上前進時,我們不要忘記其他宗派與我們的宗派並無好壞之分。它們都有良好的根、道、果,分別屬於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修行。我們雖擇一而修,然須尊重所有其他宗派,因爲門戶之見太壞了。我們須無門戶之見,但這並不是說要把各宗各派混在一起,什麽都修:那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擇一而修,貫徹始終,同時要對其他宗派,一直保持著尊敬與合理的態度。這是很容易的做法。

   其他宗教也值得尊敬,我們不該說它們的壞話。每一種其他宗教都自成一道,從頭至尾,完整無缺,並且它們不是少數人的宗教,而是擁有成百萬的信徒。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回教等偉大的宗教,都曾使其信徒獲得很大的利益和成果。討厭其他宗教或參與其他宗教,俱無意義;人生短暫,無暇修學所有宗教,若要求全,結果將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修一種就夠了;不過,雖修一道,對其他諸道亦應尊敬。

   修行悲心也應有開闊的胸襟。悲憫他人不難:我們每天在電視上和報紙上都看到和讀到很多有關謀殺和意外事件等的新聞,這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苦難,會經常引起我們的悲心。不過,悲心所及應遠不止此。畜生一直爲我們所食,更不用說還爲我們所役。畜生像我們一樣有心,我們也須同情它們;對天神、阿修羅、餓鬼和地獄衆生,亦複如是。有很多生命,是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的。根據業因果報,心藉四大,主要是其中的水與地,造出各種各樣之身。我們的悲心能攝所有六道衆生。而且,究極的悲心廣及一切爲「我」所支配者,這些都是我們利益的對象。由此看來,修心即是修那無偏狹的虔敬與悲心。

   以上所說,也可從下列九個方面來講:

   (一)堅守正道

   我們不要只…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