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新的和迷人的事物感興趣。無論那一種修心之法,一旦開始信,就要修到底,不能因厭倦故半途而廢。淺嘗即止,不會有多大好處。
(二)虛懷若谷
有了任何好的成就,都要密而不宣。此即固守意義深遠而非只顧表面的善行之道,也是於他人稱許我們的善行時,避免生起我慢的方法。
(叁)永不責他
誰都會犯錯,或多或少,總難避免。這並不是因爲萬物之性本惡,而是因爲或多或少受了無明的影響,以及做了「我」的奴隸。爲「我」之奴的成分越大,不善之行就越多。不過,即使極惡衆生,內心深處也有些善,並非如旁觀者在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老是想要爲惡。我們對待一切衆生,應以幫助他們爲出發點。說他人壞話,絕不應該:損他人名譽,犯大過惡。我們要謹防身、語、意業,常懷悲憫與諒解,不管看到他人在做多麽愚蠢、汙穢或怪異 之事。
(四)無所期求
盡管我們的一般動機是願得證悟以利衆生,我們也不必時時算計每一行動,心想:「我做這個是爲了要獲得那個短期或長期的成果。」我們應一心修施受法,或任何一種修心法,而不要有所期求。
(五)不戀俗務
我們不能不謀生,不能不照顧那些依賴我們照顧的事務;但我們絕不可於此戀著,致令自私之心增長。
(六)有怨不報
即使有人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應隨萌生的報複心而轉。所謂報複心即是對彼懷邪惡的敵意。既修願菩提心,又屬大乘,我們必須放棄身、語、意任何一方面的報複。
(七)在劫安受
有些逆境是無法避免的。當此種逆境出現時,我們必須接受,不可往他人身上推。有非做不可之難事時,我們應視其爲己任,若因自己不願承擔而令他人受苦,即是不善。
(八)全心承逆
我們要無私而行,不要在心中搞花樣,例如心裏想著:現在接受最壞的職務,以後就會得到最好的職務。
(九)遠離我慢
修心時所修的是非常基本和簡單的事;修心地以發悲心。我們若因修心而感到驕傲,感到比別人強,那麽我們的修心之中就隱藏著「我」的勢力,而「我」的勢力必須盡可能予以減少。
修心法的這一部分通常有十五點,爲求簡明,我們在此將其歸納爲上述九項。
第七要點:修心的箴言
此段通常含有多方面的忠告,開示正確的修心方法,爲方便故,我們把這些忠告歸納爲下列幾個要項:
(一)叁難
(l)遇障礙時,我們必須了解障礙,這一點相當困難。所謂了解障礙,意即要能知有叁毒及其影響力,此須具有初覺才成。
(2)知有叁毒後,必須遠離叁毒。
(3)只是遠離叁毒還不夠,必須永斷叁毒。換言之,我們必須知毒、治毒,並且下定決心斷然去毒。
(二)須常發展的叁個主要條件
(l)欲得正果,須行正道。因此,我們需要正確的指導(可信賴之上師的指導)
(2)我們自己的洞察力和領悟力必須夠強。
(3)我們也須有順緣始能助成上述條件。
以上叁個主要條件,有些人有,有些人無。我們若幸而有之,就應盡量善加利用。我們若無,這並不表示我們有毛病,而只是說我們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在沒有這叁個
主要條件時,我們無法憑空把它們製造出來。
(叁)永不可損壞的叁個主要因素
(l)對修心之法,永懷恭敬與虔誠。
(2)以大喜悅和信心運用修心大法。
(3)經常注意內在的動機與外在的行爲。
(四)修心之行應常隨伴
(1)我們之身——一諸行之源。
(2)我們之語——一表達之源。
(3)我們之意——一造諸念者。
(五)舍六歧途、取六正道
第一歧途系指錯誤的忍辱和精進。因無明故,爲善難,爲惡易。例如,蓋一所房子,需要很多時間、金錢和勞力,而只要幾分鍾就能把它毀掉。浮生若是,我們不能不以相當的耐心去接受,有時還需堅忍,始克完成日常生活中頗不足道的俗願。由於仍爲我執之奴,我們通常所有的忍辱力或精進力都是供俗務所需,只能增進輪迥,故爲錯誤的忍辱和精進。面對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很快就生厭倦。在舍棄因錯誤的精進或忍辱而不斷引起的瑣事時,我們還要重整此二種力,將其導向較高的目標。
第二是舍棄不正的心願。雖然我們大都因有幸運之業而自然傾向正法等等,但世間也有很多人以相對的快樂與光榮爲其主要的追求目標。我們必須停止追求今生所謂的「大事」, 而將注意力轉向那超越相對世間所有苦樂的大樂,以及那與證悟合一的大樂。正願是希望或祈求得此大樂。
第叁是舍棄我們常有的那種相對的「錯誤品味」,而要發展究竟的品味。這樣就可減少我們精力的浪費。
第四是舍棄錯誤的悲心。我們當然要有悲心,但有時我們的悲心誤發,以致對那些也在發展悲心的瑜伽行者産生過分的憐憫。他們遭受那麽多的苦難---太多的苦難---我們因而爲他們難過,但不爲那些折磨他們的人難過。通常我們都有這種傾向。譬如,若有非常殘酷、有力、自私之人在虐待弱小,我們對被虐待者所産生的悲心自然會遠較對虐待人者爲大。我們應同情受苦者,但更應同情令其受苦者,原因就在於造惡業必受惡報之業性。
第五是舍棄錯誤的努力。我們佛法中人,對諸法實相稍有了解;我們不要過分以此爲傲,而要盡量予以增加。我們都想要自己的親友獲得最好的,但不該以在根本上會增加他們不善之業的方式爲他們而努力。譬如,有時我們會看到爲人父母者,像所有父母那樣,想要讓子女事事出人頭地,但因本身的無知,反而使得子女的生活更糟。我們不應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只應在走上正路方面幫助我們想要幫助的人,否則我們根本不是幫他們的忙。所以我們在教育子女時,要以使他們成爲最明智、最善良的人爲目標。此點不必多說,聰敏者一看即知。
第六是舍棄錯誤的喜樂。如果有人快樂,即使是我們的敵人快樂,我們也應隨喜。毛澤東爲西藏帶來極大的災難;多種罪惡都因他而持續不斷。在他死的時候,很多西藏人爲此慶祝、野宴、狂歡。這極要不得!佛教徒不該這麽做。我們佛教徒所應特別感到高興的事,乃是有人於悟道方面真能深入。
以上的箴言,都是直接取自開示修心的經典。下面還有一些原則,也極有助於我們了解人生和人生的意義:
(一)在修任何一法之前,先要澄清對該法的所有疑惑。
(二)疑惑盡除後,要勤修不懈,無須一天修二十四個小時,但無論何事發生,都要念茲在茲,即使是閑躺著也要如此。如是住念於法義才是真正的精進。
(叁)做任何事都不可隨便:先要考慮,弄清事實。弄清之後,著手去做,誓必完成。先做之事先予完成,後做之事後予完成。
(四)時時留心修持身、語、意。迄今,「我」一直爲王,奴役著你,老是把你引入歧途。從今日起,你要轉「我」爲善王;即使你不能不爲其奴,至少也要善用所處之境,令自己和一切衆生都能獲益。修持身、語、意的方法很多;首先,在身、語、意方面不可粗暴,同時要修所有和平之道。其次,不可非法謀生:食、衣、名聲都要取之有道。若有二人同樣在吃面包,一個人的面包是用爲世界和平組織工作,或做清潔工等任何正當的工作,所賺之 錢買的;另一個人的面包是用做屠戶所賺之錢買的,則前者之錢淨,後者之錢不淨。複次,在公共場合,身、語、意都要隨時檢點;私下裏,要常檢點心意。在公共場合,身、語不善會造惡業:獨自居家,出言不善,關系還不太大,最須檢點的是心意。總之,永遠要遠離十惡,堅持十善。
再有就是關於不斷發展悲心的忠告,尤其是下列幾項。
(一)要以慈母愛其獨子和獨子愛其慈母的心情對待一切衆生。這聽起來似乎不可能,但是籍著逐步加強施受觀想之力即可辦到。觀想施藥者與受苦者只「我」一人,而得此觀想之益者則是宇宙間所有衆生。他們既然比「我」多這麽多,故凡「我」能行的利他之施,應盡施與。這是說將我們的樂及樂因施與一切衆生。
(二)逆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逆境令我們了解輪回之苦;無此了解,我們將永爲輪迥之奴。我們今生所受之苦,並非懲罰。因受苦故,苦因即消,而且所受之苦更可加以利用,使其具有正面的價值。不可浪費時間,不可錯過這種機會。我們可視苦爲證悟之道的一部分,不可因受苦而感到沮喪和不快。
最後,我們還要時時保持施樂受苦的態度,無論晝夜,無論醒睡。有了這種態度,老是盡己之能,既無恐懼亦不自憐,那麽縱然此刻就得死,我們也不會感到害怕或不知所措。我現在要把證悟者的七寶提出來作爲修心之法的結尾。一般世間的財富,即使是帝王的財富,頂多也只能享受一生。快樂的時光與幸福不能跨進死亡的門檻--- 死者連一個仆人、一粒米也帶不走。唯一能伴隨死者的是其心態。證悟者的七寶是:
(一) 對自己的動機和獻身的目標有信心。
(二) 行爲純正。
(叁) 功德迥向。
(四) 積聚明確、全面的知解。
(五) 因有正當的羞恥心而自尊。
(六) 因有正常的困窘感而自重。
(七) 能悟究極真谛的智慧。
此七種無價之寶乃如法修心之所積。
我確信,從已知和所學中,我們都將獲得大益。或許我們中間有些人,今生此刻即已因了知真谛而有了自信。如果現在沒有,總有一天會有。我們不要再恐懼和自憐了
完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