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P3

  ..续本文上一页。若非如此,我们就会对逆缘作不良的反应而播下更多的业种。轮迥运作的方式即是如此,不断以冤报冤,致使世间生死死生,永无休止。证悟本身并没什麽,只是解脱轮迥的恶性循环而已,此即为何断除冤冤相报为证悟之道的一部分。藉除新的轮迥之因和净化已造之业,我们可以重见自心或自己的真性。观想金刚萨埵等的修法是有力的净化现有之业的方法,但若要整天修此类之法,在在做日常工作时保持观想,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以接受不能避免之苦来令业自然净化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无始以来,我们从未真正了解何种行为害人害己,何种行为利己利人。一切都成了喂「我」的食物,我们的苦乐全是过去所造恶业和善业所致。由於不明此理,我们乃以为成功与快乐是当前努力的成果,并以这种想法来增长我见。受苦时,我们的反应是报复或自怜等等,这也使有我的幻想增长。苦乐皆令「我」增,不令「我」减,而「我」即是苦种。寂天说,众生之苦,皆因「我」起。真正迫害我们的恶魔是「我」,而「我」又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恶魔,因为无论如何寻求,我们也找不到任何可称为「我」的东西。然而,一旦我们产生误信有「我」的幻觉,那个虚幻之「我」就开始希求快乐,厌恶痛苦,而对获得真乐之道则一无所知。「我」就是这样引起贪、嗔、痴三毒,而三毒又带来轮回之苦。「我」若不予根除,轮回之苦即永不会减。根除之前,苦将不断出现。我们目前所受之苦,全是我们自己过去为了令「我」满足或令「我」无苦而行不善所致。

   遇到麻烦,我们要确信其根因不是当前之人或境,而是我们自己过去所造之业。我们若未造当受伤害之业,就永不会遭受伤害,而那使我们遭受伤害之业,以及使我们目前能受此业之影响者,皆系於「我」。我们已於无量劫中,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做有「我」之妄想的奴隶,现在我们必须痛改前非,推翻「我」见。我们虽可自寻改革之道,但无此必要,也未必成功,而且可能非常困难。佛法是现成的;全部改革之道都清清楚楚的摆在那里。净除我见所需的一切指引、了解和方法,都是我们能够得到的。

   我们必须推毁「我见」;「我见」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与我们为敌的人或动物可能伤害我们,但顶多不过把我们杀了。死似乎很可怕,然而一旦我们知道死是什麽,死就没那麽严重了。死即是心在某一身中不能再住下去的时候,随业之力,转住另一身。有形的敌人只能要我们的身命,而「我」这个敌人却已支配和决定我们的生存达无量劫之久。如今我们有了暇满的宝贵人身,就必须用之於正途,把「我」彻底摧毁。这并不是说「我」不好,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恨「我」和与「我」作战。「我」是一种惹是生非,毫无意义的错觉,去除「我」的方法在於了解,在於洞察生存的本质。我们无须恨「我」;我们应利用「我」使其成为证悟之种,并使我们自己成为佛子。这才是正当的改革之道。

   如果我们想利用人生的境遇作为修行真谛的一部分,我们就必须了知这些境遇如梦如幻,进而看出它们是「四身」的显现和游戏。无论我们看到什麽或经历到什麽,都不外佛性,都不离证悟或佛陀的法身。但是,由於「我」及贪等的活动一刻不停,才使得那清净的一面隐而不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始能找到佛之诸身呢?如果我们像在身心中寻「我」时那样逐步分析我们的境遇,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找不到一点点独立实存的东西;虽然如此,其相仍在。如梦中所显现者,有相而无起源。此无生之境即是无生法身。

   境遇无生,没有起源,然有相在;我们仍有讲话、吃饭、生病等等现象。无生之性并未令相空洞。究实是无的鲜明生动之相即佛报身。无生与显现结合即佛化身。此法、报、化三身不是分立的,而是一体。此一体即法界体性身。法身是超越一切想像和限制的证悟。报身犹如法身之空中的灿烂阳光,化身则如那个太阳不断发出的生长之力与能。究竟阶段与我们自己无别。相对阶段亦复如是。

  四种资粮

   有四事能帮助我们修相对的菩提心与究竟的菩提心:

   (一)积聚福智。

   (二)净化苦因、苦之本身及障碍。

   (三)感激横逆之因。

   (四)供养及赞叹护法。

  (一)积聚福智

   「积聚」是指发展乐因和创造成觉之顺缘,同时也是净化的重要支柱。我们都喜欢快乐,厌恶痛苦。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也就因此而有了正负善恶的观念。「积聚」的意思是积善。不断积善去恶是唯一除苦之道。如此积聚即是快乐的直接之因,但不是证悟的直接之因,因为快乐并非证悟。乐因苦而有;苦是乐之反。积善可除与乐相对之苦,使甚深独立之乐的证得,远较不积善时为容易。去恶之後,留下善果,此善果又构成证悟方面的障碍,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障碍。以种子的成长为例,即可说明此点。种子绝不可能独自成长结果。种子需要泥土来培植,并须有适当的湿度和温度。土、水和热是有利的障碍,能令种子开花结果,充分成长。同样的,我们先造有利的障碍,以除粗劣、痛苦、不利的障碍。然後我们就可轻松的除去有利的障碍,获得圆满证悟之益,能除有利的障碍者是智慧。

   这不只是一种想法,而是一种做法,是我们必须遵行之道。一切有关善与不善、善业与恶业,以及积聚福德资粮的法教,都出自此道。我若问人:「你想要快乐吗?」他当然会答:「想要。」每一个人都喜欢那种一切顺利的感觉,那是一种快乐美好的感觉。但是,你若问他是否真知快乐之因,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得不很清楚、不很确实。扬善的法教即是除此昏昧之光。对於这些法教,有人当下领悟,有人甚表怀疑。不过,一般而言,修德之善行看来十分合理,会为大多数的人所采用。但我们必须了解,真正的积德并不只是行善,而是了知善行和诚心去做;否则,没有了解和诚心,所谓积德就只成了另一个梦,一个在发展善德方面并无特殊效果的梦。

   在积德方面,主要的外在重点有三:

   (一)佛、法、僧是积聚虔诚之德或信德的重点。

   (二)六道受苦的众生,无论看得见与看不见,都是我们积聚悲德的重点。

   (三)我们的恩人,或善心人士,都是我们积德与恭 敬的重点,其中包括我们的父母、朋友、帮助 过我们的人,以及本国或全球的善心人士。

   修信德的方法是对三宝虔诚礼拜、供养和祈祷,也可用制作庄严的金佛像或供佛之灯等方式将我们的技能和财富转化为虔诚的信心。不过,修信德的最佳之道是献曼达 ,因为以清净心献曼达等於是献上了整个的宇宙。这是密续的真髓,是获得辉煌成就的至简方法。此一确能令献曼达的价值犹如献上整个宇宙的清净心,即是菩提心,也就是大乘道的力量所在。

   有关信德的最後一点是,不管你采取何种看法,对三宝或佛性要完全信任。这在开始时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们可籍下列意义深长的想法而发展出完全的信任:

  平安,即究竟真谛,超乐之至乐。

  为达此目的,我献身语意,求证无上觉。

   一作如是想时,我们就能怀下列之念接受疾病:

  我若生疾病,愿我病利他。若我之存活,

  能有利於他,则愿我再活。若我必须死,

  死亦我所愿。

  这就是说要对所修之法有大信心,相信所修之法无不适用。

  (二)净 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不仅有须除之苦,也有须除之乐,即障碍深悟和至乐的相对之乐。此净化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除去苦因,亦即恶业。我们必须确信苦非无因而有。一切痛苦都是恶因之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不再造任何未来的痛苦之因。我们没有人喜欢受苦,但我们不应与苦作战,而应从苦因下手。

   我们怎样才能净化已造而未现的苦因,净化潜伏在我们之内可能於未来成熟结果的苦种呢?主要的方法是诚心深自忏悔以前所犯之过。这样做本来就够了,但佛经中还教我们四种主要的净化之力。

   恶业,就连杀人等极恶之业,也本具一种善性。此一善性为何?即潜在的净化之力。善用经中所说四种净化之力,即可净化任何罪过或恶业,并消除其後果。此四种力是:舍弃之力、远离之力、信赖之力和对治之力。

   舍弃之力是深恶所犯之过,知其不善而认罪。我们必须感到自己过去所做确是坏事,不是好事。远离之力是更进一步,痛绝恶行,永不再犯。知过必改,即使须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痛绝,深恶就不圆满,因为只有当我们有永不再犯之念时,才算是确知己过实为恶行。

  信赖之力支持和加持我们的忏悔和改过的决心。「信赖」是信任真谛,成就於皈依和发菩提心。籍著皈依真谛佛),皈依能证得真谛之道(法)和皈依能助我们证得真谛之友(僧),并藉将此皈依发展为菩提心(愿自得证悟以便充分利他),我们即可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於此基础之上,我们的忏悔和改过的决心就能深具意义而有力

  对治之力是以证悟空性来支持上述三力,了知一切善恶之业都只是相对的现象,究竟无实;了知在相对的世间,相对的业因会产生相对的业果。对空性的了知,以及金刚乘的明咒和观想,皆为对治以幻为实的妙方、妙药。例如,当我们观想金刚萨埵,藉涌流之甘露(或其他观想中的光)而得净化时,其实并非真有具净化力的甘露或光。根本没有!观想的修法是一种能行净化的善巧方便,若真有甘露自佛流出,我们早就已得净化了,因为无量劫来一 直有佛,早就该有净化之力降临众生、消灭轮回了。诸佛不能把自心的清净或智慧放入众生之心:诸佛也不能把众生之苦一肩承当。诸佛所能做的是开示我们正道,帮助我们圆证佛性以除苦及苦因。

   此四力在消除较为善良的障碍方面也同样有效,但须加上般若波罗蜜。其意为何?意即欲…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