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12

  

《般若七十義12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 2007/12/15

  到此爲止,已經將道智區分十一法中的五法講解完畢,這五法是講到:道智支分﹑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大乘見道﹑以及大乘修道作用。

  上次講到大乘修道作用時,《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還未講解,今天就從這裏開始講起。

  請看文,「遍息敬一切,能勝諸煩惱,怨敵不能害,菩提供養依。

  j「遍息」是普遍止息自利心。k「敬一切」是恭敬一切衆生,止息自利心後,將能恭敬一切有情。l「能勝諸煩惱」是菩薩修道者雖未斷盡煩惱,但已戰勝諸煩惱﹑菩薩的權力大于煩惱。m「怨敵不能害」是菩薩修道者已不被煩惱痛苦逼害,已斷盡痛苦,見道時仍有痛苦,見道位以上就不再有了,已無隨煩惱轉之法,故無痛苦,修道位時,已戰勝諸煩惱故,永不被苦逼害。

  聖位菩薩的心續中還有煩惱嗎?有,但已不被煩惱苦逼害,因爲已戰勝一切煩惱﹑得自在﹑無隨煩惱而造之法,因此無痛苦。在此雖是講到修道者的功德,但在見道位也具足戰勝一切煩惱﹑得自在﹑不受苦逼害等功德;只是修道者比見道者多了六種功德(勝利)。

  n「菩提」是修道者已具足證得佛果的能力。o「供養依」是修道者的身依不論身處何處修行,其修行處皆成爲衆生的供養處。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修持修道第二剎那起至佛地之間。

  這是大乘修道作用,是依修道而獲得,故大乘修道六作用,是下自修持修道第二剎那起,上至佛地。

  見道﹑修道以上的聖者菩薩,如何戰勝煩惱﹑得自在呢?煩惱的根本是補特伽羅我執,菩薩最初修心時,舍棄我愛執,拾取他愛執,觀我愛執過患,思他愛執功德;利根菩薩修持自他相換,在資糧道﹑加行道時雖然仍有煩惱﹑仍被苦逼,仍有隨煩惱而生之法,尚未戰勝煩惱,可是其心續中的煩惱與我們大不相同,因爲我們在初中後一直被煩惱苦逼害,而菩薩他們長久觀察我愛執過患,思維他愛執利益,修自他相換,當登上見道以上時,已戰勝煩惱﹑補特伽羅我執,因此不再生起貪嗔等煩惱而造業,故不再被苦逼。

  接下來,正說修道,有五種修道。

  首先「大乘勝解修道」的「勝解」是相信,例如,相信得到灌頂﹑得到戒體。如何得到灌頂?如何得到戒體呢?灌頂﹑受戒雖然不是具體的東西,但可從具德上師處,透過生起信解(勝解)而得到。

  佛母﹑果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相智,四者同義。「佛母」是佛智。《現觀莊嚴論》的「勝解」是指無疑地相信佛母是究竟自利的根源,是究竟他利的根源,是究竟自他二利的根源,不論自利﹑利他或二利都須要。

  請看文,「雲:及勝解。相信佛母是叁利根源之大乘隨現觀,乃是大乘勝解修道之定義。

  「雲:及勝解」是《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詞。「佛母」是相智。「叁利」是究竟自利﹑利他﹑自他二利。「根源」是自利的根源﹑利他的根源﹑自他二利的根源。相信是勝解。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

  若要究竟成辦自利,必須證悟成佛,要究竟成辦利他亦然,聲聞﹑獨覺阿羅漢雖然煩惱已斷,可是完全無利他可言,而且自利也未圓滿。聲聞﹑獨覺阿羅漢可分爲二類:已得有余涅槃者與已得無余涅槃者。前者是未舍壽前已證得阿羅漢果,他仍有往昔由業惑所感的苦蘊身(軀),因此其心相續中仍有痛苦;已得無余涅槃者,投生到極樂淨土,已無往昔由業惑所感的苦蘊身,所以其心相續中已經無痛苦,但仍有所知障,故無究竟安樂,因爲聲聞﹑獨覺阿羅漢即使有無余涅槃之安樂,可是遠不如以布施爲主修的初地菩薩聽到乞討聲時的歡喜樂,證得佛果更不待言。由此征兆可知,聲聞﹑獨覺阿羅漢的自利尚未達究竟,利他更是未圓。

  請看文,「其中,從根本門,分叁:自利勝解修道﹑二利勝解修道﹑利他勝解修道。

  「自利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自利根源。「二利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自他二利根源。「利他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利他根源。

  請看文,「從支分門,分九:前叁者各分下中上叁品。

  勝解修道從支分門可分爲九,即自利勝解修道﹑二利勝解修道﹑利他勝解修道各分叁品。

  請看文,「從細分門,分二十七:前九品各分爲下中上叁品。

  「細分」是支分的支分,例如:手是身體的支分,手指是手的支分。身體有手腳四支分,每一支分各分五,共有二十細分。

  請看文,「雲:勝解謂自利,俱利及利他,當知此叁種,各有下中上,別別爲叁品,又以下下等,複各分爲叁,共二十七種

  「勝解」是勝解修道。「自利」是勝解自利修道。「俱利」是自他二利勝解修道。「利他」是利他勝解修道。「當知此叁種」是應知勝解修道根本分此叁品。「各有下中上,別別爲叁品」是每一品又分爲下中上叁品,一共九品。「又以下下等,複各分爲叁,共二十七種。」是以上九品,每一品又再分爲下中上叁,例如下下﹑下中﹑下上…等,共有二十七品。

  請看文,「界限:從初地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大乘修道的界限,是大乘勝解修道的界限,從初地至第十地續流最後際之間。

  請看文,「贊事並稱揚

  這是勝解修道勝利,是略示。

  請看文,「依著修持成爲本身能得方便之勝解修道力獲得之功德,即勝解修道勝利之定義。

  勝解修道勝利是勝解修道的利益,類似勝解修道的作用。

  請看文,「其中,分叁:贊頌九種﹑承事九種﹑稱揚九種。

  「贊頌﹑承事﹑稱揚」的意思雖然雷同,但還是有些微的差別,3×9=27,共有二十七。

  請看文,「般若波羅蜜,于諸勝解位,由叁種九聚,贊事及稱揚。

  「諸勝解位」是勝解修道。「由叁種九聚」是勝解修道勝利分爲叁種:贊頌﹑承事及稱揚,每一種再分爲九種,共有二十七種。「贊」是贊頌。「事」是承事。

  請看文,「界限:從修持勝解修道第二剎那至佛地之間。

  此勝解修道勝利,即是勝解修道的功德,依修持勝解修道的力量證得的功德。

  以上作了很多區分,例如勝解修道分爲二十七種,勝解修道的勝利也分爲二十七種,這些雖然不甚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了解其體性,勝解修道的體性,以及下面回向修道﹑隨喜修道﹑正行修道﹑清淨修道的體性。

  修道可分爲五種修道,亦可分爲:有分別修道叁﹑無分別修道二。有分別修道叁: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依于勝解修道而造善根。依回向修道回向圓滿菩提﹑成佛因,使所造的善根不失壞。依隨喜修道使所造的善根不但不失壞,而且輾轉增長。

  勝解修道時會造作善根,主要因爲從內心清淨信解﹑相信能成辦自利的唯有佛母﹑能成辦利他的唯有佛母﹑能成辦二利的唯有佛母,故爲證得佛母,而努力造善根,就像認爲做某事很好,故會努力地做。

  若對于「造惡業一定會投生惡趣,造善業一定會投生人天善趣」生起堅固信解,自然會努力斷惡行善,例如知道自己中毒了,會有生命危險,對此將感到害怕,自然會就醫,努力想辦法消除此毒,即使強迫吃毒也絕不會吃。若心中對善惡果報不甚相信,就不會努力于行善﹑斷惡。同樣地,若對于「造惡業一定會投生于惡趣,造善業一定會投生人天善趣」已堅信不移,即使強迫造惡也絕不造,強迫不造善也會造,所以自然會努力于斷惡行善。菩薩修道者已對此堅信不移。

  中了毒,頂多此世生病﹑失掉生命,它無法將我們推入(引入)地獄等惡趣,更不能阻撓解脫道﹑遍智道;可是煩惱的傷害,不只有此世而已,是生生世世,阻撓證得解脫﹑阻撓證得遍智,所以若有機會,應該致力將它消滅。煩惱住于凡夫心續中,傷害著凡夫,若因煩惱造業,煩惱會更熾盛;菩薩修道者,經過多方思慮後,終于能戰勝煩惱而得自在,相信佛母是叁利之根源,故會更努力行善。

  依勝解修道,廣大造善,爲使所造善根不失壞故,將善根回向,使善根成爲成佛的因。

  請看文,「雲:回向。能使自他任一之叁世善根,轉爲圓滿菩提支分之執聲﹑義堪能混合的有分別大乘隨現觀,即回向修道之定義」。

  以回向修道,將自造﹑他造之善根回向。回向自己和其他有情無始以來已造﹑現在正造﹑未來將造的叁世善根,回向成爲圓滿菩提支分(因)。以前我曾說過,須有本錢才能回向,本錢是善根;以善根祈求得到圓滿菩提,就像作生意,支出善根,收入佛果。此中,「執聲﹑義堪能混合」是分別心定義。回向修道和勝解修道都是有分別修道。

  回向善根,主要是:j爲證得佛果﹑k爲饒益一切衆生﹑l爲使教法宏揚﹑m爲使上師﹑善知識長久住世而回向,這是基本的四種回向。若廣泛回向,則如《入行論》的回向品,將善根回向願一切衆生皆病者得醫﹑無衣者得衣﹑無食者得食…等。

  如何使善根不失壞呢?將自他所造的善根回向圓滿菩提因,則如經雲:「滴水入海」,海水未幹前,滴入之水,將永不幹枯。回向于圓滿菩提的善根,乃至未證圓滿菩提前,永不消失。若將自他善根回向此世,就像將水滴到石頭上,會迅速幹枯掉。經雲:「回向善根于菩提,未證菩提前,任其受用,善根永無殆盡,如滴水入海。」

  菩薩修道者將自善根回向爲圓滿菩提因,能否將他人善根回向爲圓滿菩提因呢?不能,但因爲這樣回向,對作回向的補特伽羅有極大利益。所以,能否將其他有情的善根,皆回向成圓滿菩提因呢?不可能,但是回向者可獲得大益處;若是可以,菩薩將自他叁世善根回向時,有情的善根應該都成爲圓滿菩提因;但是不可能,有情的善根不可能都成爲圓滿菩提因,佛也無法做到。

  回向善根給一切有情和施舍財物給一切有情,二者不相同。外在財物若給予其他有情,…

《般若七十義 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