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12▪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會將財物帶走;但若回向善根給予其他有情,有情無法將善根取走,善根是心續的功德,不論如何回向,其他有情皆無法取走,乞丐無法乞討走,小偷無法偷走,強盜也無法搶走,回向的善根也絕不會丟失;外在財物,其他有情能帶走,乞丐能乞討走,小偷能偷走,強盜能搶走,遠行時無法全部攜帶。所以尊者(法王達賴喇嘛)說:「菩薩絕對不會吃虧的」,因爲不論如何回向善根,最後獲得最大利益的,永遠是菩薩本人。心中生起清淨意樂,將自己的善根回向有情,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大,善根越增長,越得安樂果。

  在勝解修道時積聚的善根,在回向修道時使之不失壞。回向善根就像滴水入海。勝解修道的善根,在回向修道時,將之回向爲圓滿菩提因,是最好的。

  獲得暇滿人身,基本應守清淨戒,加上布施爲助力,發起「爲利有情願成佛」的清淨願。發願能周遍回向,回向不能周遍(不都是)發願,因爲發願不需善根。

  請看文,「其中,分爲十二:

  1.名爲「殊勝回向」之回向修道。回向修道是有分別修道。回向分爲:殊勝回向與非殊勝回向。造善根後,若回向今世能得受用圓滿﹑無病健康,或來世得到人天果報,這是下士道回向,是「非殊勝回向」。造善根後,若回向願將來能獨自一人獲得解脫安樂,這是中士道回向,也是「非殊勝回向」。「殊勝回向」是將善根回向圓滿菩提。

  2.名爲「無所緣行相」之回向修道。回向時,回向處(對境)是圓滿菩提;回向物是善根;回向者是作回向的補特伽羅。例如布施時,布施對境「乞丐」﹑布施物﹑布施者,需要叁者圓具才構成布施。回向時,若思惟回向境「佛」﹑回向物「善根」﹑回向者「補特伽羅此叁者皆無谛實成立,即「無所緣行相」的回向修道。「無所緣」是谛實無所緣。一般而言,回向是福德資糧,但是回向時思惟回向境﹑回向物﹑回向者,叁輪無谛實成立﹑無所緣,則是智慧資糧;同時成辦二資糧。

  3.名爲「無顛倒相」之回向修道。回向本身就是發願,可分爲:顛倒﹑無顛倒回向。顛倒回向,例如某人有權勢大﹑部屬多﹑大財富等,可是他是一位危害衆生﹑破壞教法的人,他有財富是過去世布施的果報,他的大權勢是過去世造善的果報,這些都是他過去世造善業所感的果報,有此果報後,當他再作布施…等,發願來世再得大權勢,擁有衆多部屬,能指使他人,享有衆多財物等,這種回向就是顛倒回向。菩薩修道者回向時,不可如此,要爲一切有情義利而無顛倒的回向圓滿菩提。

  4.名爲「遠離」之回向修道。「遠離」是空掉,即無自私自利,利他的回向。例如:聲聞﹑獨覺衆的回向,就是自利作意的回向。

  5.名爲「念佛福德性」之回向修道。憶念能得佛果之因,福德自性的回向。

  6.名爲「具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善巧方便」是菩提心﹑大悲心,以此攝持而回向,即「具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

  7.名爲「無相」之回向修道。此與「無所緣之回向修道」很類似,不同的是,此以證空性慧攝持的無相回向修道。「無相」是證空性慧。

  8.名爲「諸佛隨喜」之回向修道。菩薩修道者,其回向皆是爲使自他一切有情證得佛果的清淨意樂回向,回向時諸佛皆隨喜,就像《心經》中,舍利弗請問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作一番回答後,佛贊許道:「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菩薩修道者的回向,諸佛亦皆隨喜。

  9.名爲「不屬叁界」之回向修道。聖者菩薩的回向,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範圍內,聖者菩薩不回向于欲界人天果報,也不回向于色界果報,更不回向于無色界果報,因此聖者菩薩的回向是不屬叁界的回向。

  10.名爲「小回向」之回向修道。

  11.名爲「中回向」之回向修道。

  12.名爲「大回向」之回向修道。

  請看文,「雲:殊勝遍回向,其作用最勝;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遠離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有方便無相;諸佛所隨喜;不系于叁界;下中及上品,是余叁回向,生大福爲性。

  《現觀莊嚴論》的「殊勝遍回向,其作用最勝」,是第一「殊勝回向」之回向修道。

  「無所得行相」是第二「無所緣行相」之回向修道。

  「不顛倒體性」是第叁「無顛倒相」之回向修道。

  「遠離」是第四無自利之「遠離」之回向修道。

  「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是第五「念佛福德性」之回向修道。

  「有方便」是第六「具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

  「無相」是第七以空性慧攝持的「無相」之回向修道。

  「諸佛所隨喜」是第八「諸佛隨喜」之回向修道。

  「不系于叁界」是第九「不屬叁界」之回向修道。

  「下中及上品」是第十﹑十一﹑十二「小中大回向」之回向修道。

  請看文,「界限:從初地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修道的界限都相同。

  「勝解修道」是堅信佛母是自他一切有情的利樂根源。「回向修道」是積造善根後,爲使所造善根不失壞,故加以回向,並隨喜自他一切善根,又再將此善根回向于能成爲彼佛母(相智)之因。

  「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自他一切有情的利樂根源,積聚善根;「回向修道」是令其不失壞,將自他的善根回向于成爲相智之因。「隨喜修道」是對「自他善根回向相智因」修歡喜心。勝解修道積聚善根,回向修道使善根不失壞,隨喜修道使善根輾轉增長;如宗喀巴大師在其《證道歌》提到經中說:「若欲少勞,積大資糧,應當隨喜,自他有情,一切善根。」

  要隨喜善根,應知如何隨喜:見到他人透過身語意叁門造善,例如頂禮﹑供養﹑繞塔﹑禅修﹑課誦等時,以清淨意樂,起歡喜心,就是隨喜。

  假設,對方造善者,此方隨喜者,雙方的證悟相同,隨喜者能得到與造善者相同善根,這就如前面講的:「以少劬勞,積大資糧」。若造善者的證悟比隨喜者低,隨喜者獲得的善根大于造善者。若造善業者的證悟高于隨喜者,隨喜者可獲得造善者幾分善根。所以,若以清淨意樂隨喜對方善根,自己的心續中將可得到如是善根,除此亦可隨喜自己往昔曾造的善根,可使昔造善根增長廣大。

  隨喜時,並非只限于隨喜他造的善業,亦可隨喜自造的善業,指隨喜自造的善業又太狹隘,所以要隨喜一切有情所造的善業。聖者菩薩都是如是作,若能效法隨喜自他一切有情所造的善業,則如聖者菩薩的隨喜。

  隨喜自己曾造的善根,可使善根增長廣大,追悔自己曾造的惡業,可將惡業淨化,但若隨喜曾造的惡業,會使惡業增長廣大,又若追悔曾造的善業,則會破壞善業。

  所以,追悔惡業會淨化惡業,追悔善業會破壞善業;隨喜惡業會增長惡業;隨喜善業會增長善業。忏悔惡業時,要以四力對治法淨化。四力對治法中最重要的是追悔力,若對昔造惡業有強烈追悔心,其余叁者會自然生起,例如,懊悔自己曾造的惡業,自然就會防範爾後再造,也會努力淨罪﹑集資。四力對治法中力量最大者是追悔力。

  所以,若將惡業淨化﹑善業增長廣大,墮入叁惡道的因將被消滅,投生人天善道的因將會增長。相反的,若惡業增長不加以淨化,將被惡業牽引墮入叁惡道。因此,要一面造善,一面淨罪,淨化惡業的法門中,最無上殊勝者乃是證空慧,但此對初機者甚難做到,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追悔惡業,一旦生起追悔心,其余叁者將自然具足。就像中毒了,自然會就醫,努力尋求解毒的方法;若中了毒,卻不在乎,自然不會尋求解毒的方法。同樣地,小偷被抓﹑被關起責打時,若有懊悔心,自然會不再造;若無懊悔心,將會再造。

  

《般若七十義 1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