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之道·第叁篇 菩提心

  第叁篇 菩 提 心

  四無量心

   一聽到菩提心,我們常會把它當成悲心。這雖不錯,但菩提心遠不止此。「菩提心」的藏文是「byan,chub,kyi,sems」,意即「覺心」。對大乘佛法來說,「覺心」是根本,沒有「覺心」就不能完全覺悟成佛。所有大乘的修行都從「覺心」開始。然而,「覺心」並不是必須要對事物采取某種看法或理解之法才能産生的東西;它是用一切萬物本質的心來如實無誤的觀見一切。菩提心的發展,可分爲叁個階段:

   (一)覺心爲根,

   (二)覺心爲道,

   (叁)成覺爲果。

   爲根本的覺心是究竟的菩提心,要藉不落兩邊的中觀才能了解。道是菩提心的修行,也分爲兩個階段: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果是成佛,亦即得大解脫----究竟自在與究竟安樂。

   偉大的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一旦發起菩提心或大悲心,即使宇宙中

  最邪惡的衆生也能當下成爲「佛子」,

  成爲一切衆生中的是偉大者。」

   寂天菩薩的意思是說,就絕對的真理而言,善惡俱非實有;善惡只存在於相對的階段中。就絕對方面而言,善惡的本質與菩提心的本質並無分別,所以人的動機一變,就能産生上述的轉變。所以,稱發菩提心的人爲「佛子」是有道理的;因爲,生爲王子的人,將在王室中長大,終成爲王。同樣的道理,人一發菩提心,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在菩提心中發展,終至成佛。

   我們以發四無量心爲修菩提心之始。藏文的儀軌中,大多一開始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緊接著就是發四無量心。诠釋四無量心時所依的順序,往往與其在法本中出現的順序不同。在法本中四無量心依次是:慈、悲、喜、舍。诠釋時則先說明舍,然後才是慈、悲、喜。實際的祈禱文是:

   願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衆生永不離無苦之至樂,

   願一切衆主住於大平等舍。

   最後才提到舍,乃是因爲我們所作的一切祈禱都是爲了利益一切最生,毫無偏心,因此,最後才把舍提出來作爲回向。然而,當我們學道之時,則必須以舍爲基礎。我們願衆生快樂時所指的是那些衆生?是一切衆生。快樂多久?永永遠遠。所以我們要首先釋舍。

  無 量 舍

   佛法中明言,我們今生雖始於若幹年前,而心則是無始的。我們在輪回中一生接一生的次數,當以億萬計。在此億萬生中,每一有情都曾多次做過我們的母親,即使以一百萬次來算,與我們出生昀總次數相較,也還是很小的數目。此即爲何我們的修行目標,必須是平等的幫助所有這些曾爲我們之母的衆生。這些衆生無一不像我們一樣也需要幫助。

  萬法雖然無實有者,而我們還是傾向於把一切萬法都當成真,而在所謂「真實的」幻覺控製之下浪費了很多的 時間。正如我們人人都不想受此幻覺之苦,其他衆生也都不想,因此,我們應發願以平等心普遍幫助一切衆生。在此相對的世間,我們覺得願與心愛的人或親屬相近,而與陌生之人相遠,但究實而言,這些感覺都不合理。只要我們想一想,就知道此生中的友情和敵意都沒什麽意義。我們常會發現從前的好友,現在成了我們的敵人。同樣的,昔日之敵也會成爲今日之友。情勢從無一刻凍結,從無一刻不變。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情勢都在轉變。友、敵只不過是虛妄的觀念而已,所以也變;世事若非虛妄,就不會變了。

   曆史上有一個實例,顯示友情恩愛是多麽靠不住。迦旎延大師是已得自在的小乘行者,時常能看見過去和未來。有一天,他沿街乞食,看見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吃魚,並把魚刺丟在地上。有一只狗前來撿食魚刺,那個人就忿怒的踢它。當迦旎延注視這一情景時,他看出魚是此人的亡父轉生,狗是此人的亡母轉生。業的運作和世間的虛幻性令他吃驚。世間無一是實。那個人竟然是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食父踢母!

   當我們在祈禱或積善時,都應該抱著利益一切衆生的態度。這就是無是無量舍的真義,否則我們可能會誤認舍爲一種中立的狀態,或空虛的東西。要是那樣,舍就沒意義了。舍的真義是要我們邀請一切衆生爲我們的賓客,讓我們分享我們從修行中所獲得的相對與究竟的利益。正如寂天所說:

  我今邀衆生 悉爲我賓客

  分享我目前 及究竟安樂

  慧眼觀叁世 諸佛菩薩前

  我願從天人 至地獄衆生

  皆享我所獻 相對究竟樂。

  無 量 慈

   四無量心的第二個是慈。簡言之,慈是願一切衆生能有安樂及樂因。何以故?因爲在所有爲我們之母的衆生中,沒有一個不想要快樂。即使那些自討苦吃的人,其動機還是想要快樂,只因不知自己所作所爲乃苦之因,以致非但未積大樂,反而積了大苦。此中之所求與所得完全相反。這就是輪回之苦。每一衆生從前都曾如慈母對其獨子那樣善待我們,所以我們現在也應負起爲衆生慈母的責任,好像每一衆生都是我們的獨子。縱然在最無知的衆生界裏,也沒有一個母親不想把最好的給她的孩子,可是常因無知的誤導,而使其慈愛産生色結果害多於益。至今爲止,我們一直都是如此。現在不同了,我們現已發現佛陀所教以覺悟爲基礎的慈道,以及八萬四千成佛的法門。在不對自己感到過分驕傲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有信心的發展此慈,以之對待所有爲我們之母的衆生,直到我們把一切衆生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時爲止。修此慈心,不應期望報答;我們應像母鳥照顧其卵那樣去做。鳥卵無瓜無喙可用來保護自己,而是完全無力的。雖然母鳥要飛隨時都可飛走,但它還是孵卵,耐心的溫暖它、保護它,直到小鳥孵出,進入新鮮的世界。母鳥這麽做,完全是出於天生的慈心,既不怕失敗,也不望回報。此即我們慈愛一切衆生所應有的方式和態度。

  無 量 悲

   四無量心的第叁個是悲,悲是願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沒有衆生想要受苦----即使只受一刹那。問題是衆生對避苦之道毫無所悉。

   目前,我們對事物的知解,只限於它們表面的性質。我們都知道若把手放在火中就會燒傷。這並不是火的錯,而是火與我們的無明共同之錯。由於無明這有二之念,火與我們的身體乃被分爲二。由於有二的劃分,任何事物都可成爲苦因,並且衆生往往因想避免小苦反而造了未來大苦之因(例如,爲除饑餓的小苦而造屠殺畜生的大惡業)。苦因就是這樣不斷造出來的。我們怎能知道該如何做呢?很簡單。我們只要與他人易地而處,就能很容易的看出

  ,在相對的層次上,該做什麽。籍著逐漸發展這種覺知,更高層次的解悟即會出現。

   在「般若波羅蜜經」中,佛用了十七組法教專門解釋空義。最大的一組法教載於一部共有十二卷的著作,所有十七組的法義皆涵蓋在內。在這一部名爲「諸法概要」的著作裏,佛陀說:

  若欲登佛果,如實究竟道,

  所修不應多,唯應修一法,

  即無量大悲。

   無著是佛教最偉大的法師之一,也是六種(或謂八種)「世間莊嚴」之一。他是彌勒親授五法。於入彌勒淨土兜率內院之前,他曾觀想彌勒達十二年之久,然而並未因此獲得具體的成果。何以故?原因是他的悲心不足。不過,在此十二年中,他的確除去了一些障礙,也積聚了一些解悟和善法。十二年閉關後不久,有一天他經過一道狹谷,聽見有狗在叫。環顧左右,他看見一只狗,下半身完全潰爛,長滿了蛆,上半身則完好如常。這只狗對他怒吠。 他的悲心油然而生,他想:「這只不幸的狗受盡痛苦,毫無力氣,然而它還貪愛其身,懷恨於我,只因爲我是強健的人。這是多深的無明啊!我自已和一切衆生也都是這樣受無明的支配。」在不覺得這只狗可憐的情形下,他發出極其清淨的悲心。他想:「如果我現在離開不管,這只狗就會死,但我若留下來給它除蛆,蛆就會死。」他想了又想,直到他斷定唯一能讓蛆活下去的方法是給它們新肉,唯一能讓狗活下去的方法是把它身上的蛆全部移開。他把自己的身體看作一堆肉,從大腿上割下一大塊,放在一邊。他原想用一根細枝把蛆移開,但很快他就想到這樣做一定會使一部分蛆受傷。接著他又想用手指,可是手指也不夠柔細。最後 他想到身體上最柔軟的部分是舌,於是他把眼睛一閉,屈身向前去把蛆舐起來。他的頭不斷往下垂,原想會舐到蛆,可是結果頭卻碰到地面。他把眼睛睜開,狗已經不見了。擡頭一望,只見彌勒佛就在他的面前。

   此前,他的悲心一直太弱,可是此刻,他的悲心純淨。他在山洞中獨自苦修十二年,其力量不及他那一刻對狗所發清淨悲心的十億分之一。當時他曾問彌勒:「我一直修了這麽久都沒有成果,你爲何不早一點出現呢?」

   彌勒佛答道:「從你修第一座的時候開始,我就和你在一起,只因你無悲心,期望過高,而看不見我。你若不信,我可藉神通之力到你的肩膀上去。你只管在街上走,觀察人們是否能看得見我。」

   無著在街上走,靜待人們的反應。一開始,好像沒人看到什麽,唯一有所發現的是一個挑夫和一個賣酒的婦人,前者以爲無著背著一只小狗,後者看見無著肩上有一只大腳。於是無著實實在在的相信了。他後來從彌勒那裏得到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五大論。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的經過就是如此。這個故事爲我們說明和證明愛心和悲心最爲重要。

   悲有多面。依大乘之教,悲是有活力的悲心和善巧方便。所有表現悲的方式當然都是好的,但若方法不對,就不能適當的幫助他人。一位母親盡管對其獨子有大悲心,但她若無手,則當其子跌入河中時她也無能爲力,只能喊叫而已。即使她有極大的愛心…

《修行之道·第叁篇 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