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8▪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善業,例如作聞思修等善業,正行之後,回向發願,若回向發願廣弘教法﹑衆生安樂﹑證得佛果,善根會因此助力而增長廣大;回向可保持善根使之不失壞。但若不這樣回向發願,而只求獨自身體健康﹑事業成功﹑受用圓滿,這樣作的話,善根就變成非常小,好象辛苦了一年,積賺的一些錢,在一個早上把它花光。

  當想到無始輪回時,就會覺得此世實在太短促了,連一剎那也算不上,現在我們雖然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在有時遇到困境﹑順境﹑運氣好壞的情形下,人生就這樣子過了。所以,所造的善根,不要回向此世的安樂,要回向來世,因爲我們現在都能言說解義﹑能作各種事,偶而遇到好壞情形那也是難免的,這一世總是會過去的。辛苦積造的善根,千萬不要回向此世而已,眼光要放遠一點,要回向來世,將所造的善根,回向來世當本錢,是最好的。

  請看文,「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所治能治品」,這是二種基智:違逆品之基智和對治品之基智。「所治能治品」應該是「諸所治能治」,指違逆品之基智和對治品之基智。「諸」是複數詞。所治是違逆品。違逆品之基智是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違逆品之基智」和「遠果位佛母之基智」二者同義。未證空性之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遠果位佛母之基智」,即是「違逆品之基智」。「能治品」是對治品﹑「能治品之基智」和「近果位佛母之基智」二者同義。爲何說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是「違逆品之基智」?實際上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並不是違逆品,而是對治品,是證得解脫的最好方法;但若觀待于菩薩道,則是違逆品。能治是對治品,是聖者菩薩心續之基智。

  到此爲止,已經講解了六種基智。一﹑智不住諸有,二﹑悲不住寂滅,叁﹑遠果位佛母,四﹑近果位佛母,五﹑違逆品(所治品),六﹑對治品(能治品)。這六種全都是聖者心續之智,其中,「違逆品和遠果位佛母」同義,「對治品和近果位佛母」同義。「遠果位佛母之基智」和「違逆品之基智」是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智,其余都是聖者菩薩心續之智。

  「加行平等性」的「加行」是「因」的意思。「加行」在凡夫資糧道者和加行道者的心續中有。「加行」是基智之加行。「平等性」是基智加行之平等性。「加行」和「加行之平等性」是六種基智的因

  請看文,「聲聞等見道,許爲一切智。

  「聲聞等見道」的「等」是獨覺,指聲聞﹑獨覺之見道,小乘之見道。

  「許爲一切智」,到此爲止已講了代表基智的九法,承許彼等爲一切智,一切智是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皆攝于基智中。

  接著講代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十一法,這是《現觀莊嚴論》第四事的略示,第叁事的略示已講解完畢,將來會詳細解說第叁事的代表基智之九法。代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十一法在《現觀莊嚴論》的第四事中。在《七十義》中,叁智之叁十義,到此已講解完畢,剩下四十義。

  請看文,「行相諸加行,德失及性相,順解脫決(抉)擇,有學不退衆。

  「行相諸加行」的「行相」非常廣泛,叁智之行相,有173行相。在《現觀莊嚴論》第四事中的「行相」,包括四正念﹑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等叁十七菩提分。總之,基智有27行相,道智有36行相,相智有110行相。這些在「第四事」會很詳細提到,解釋時等于是解釋整個菩薩道,將來到這階段會詳細解說。

  「諸加行」,前面已講解基智之加行,在此說的「加行」是「第四事」的加行。諸加行有20種,其中摒除掉「鈍根者的加行」,剩下19種加行,是利根者的加行;總之,證悟空性止觀雙運之加行有19種,未證悟空性之加行有一種,共20種加行。

  「德失及性相」的「德」是功德,修行加行之益處即功德,共有14種。「失」是過失,有46種。「過失」是阻礙大乘加行的生起﹑安住﹑增長的障礙﹑違緣,共有46種。大乘加行包括: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阻礙大乘加行的生起﹑安住﹑增長的障礙,有46種。這些在「第四事」中才會詳談。「性相」,共有91種。

  「順解脫決(抉)擇」的「順解脫」是「順解脫分」,是資糧道,有5種。「順決(抉)擇」是「順抉擇分」,是加行道,有4種。

  「有學不退衆」,有44種不退征兆。

  請看文,「有寂平等性,無上清淨剎,

  「有寂平等性」的「有」是叁有﹑輪回,是過失﹑所應舍。「寂」是寂滅,是功德﹑所應證,是聲聞﹑獨覺的究竟所應證。此二者的無谛實成立,是平等性;名言上,叁有是過失,寂滅是功德,可是此二者的無谛實成立,是相等的。有了悟此二無谛實成立,是平等性的「有寂平等性」之加行,此在第八﹑九﹑十地有,在叁清淨地有。

  略示的十五偈,是講述八事﹑七十義,對此等次第必須無錯誤的記住,這樣在將來講第一事時會比較容易了解,例如的第一事略示,開始是講「發心」,後面廣說也是從第一事的「發心」開始講起,之後講「教授」等;又例如第四事,是先講「行相」,之後加行﹑功德﹑過失﹑性相等,都是順序講述的。所以略示的次第和廣說的次第一樣,若依順序了解的話,則絕不會弄錯;即使弄錯了,只要略加回想前面,就不會弄錯了。這就是本論一開始先講略示的原因,一方面可使講說者和聽聞者不會弄錯,另一方面也讓講說者容易宣講﹑聽聞者容易了解論義。

  「無上清淨剎」是無上清淨剎土加行,簡稱「淨剎加行」,是成辦將來自己成就佛果的淨土加行,是以發願等使自心續之善根變成強而有力的加行,故稱爲「無上清淨剎土加行」。界限:是八地菩薩以上,叁清淨地菩薩才有。

  請看文,「圓證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正確的次序應該是:「無上清淨剎,此具善方便,圓證一切相。」但在此偈的順序是是:「無上清淨剎,圓證一切相,此具善方便。」代表基智的十一法,最後一法是「善巧方便加行」,什麼是善巧方便加行?善巧方便加行已無粗品功用,但仍有細品功用。是由止息粗品功用(勵力),叁門事業能任運成就的清淨地瑜伽。界限:唯叁清淨地才有。「有寂平等性,無上清淨剎,善巧方便」等加行,在七地以下無的,只在叁清淨地有。

  到此爲止,已將代表圓滿一切相加行的十一法講解完畢,第四事的略示已講解完畢。

  請看文,「彼相及增長,堅穩心徧住,

  「彼相及增長」,此起是第五事的略示。代表頂加行的有八法。得到頂加行時,必定已證大乘加行道暖位。證得加行道暖位時,會有十二種征兆,「彼相」是征兆。加行道分四:暖﹑頂﹑忍﹑世第一法。加行道暖位的十二種征兆,全在《現觀莊嚴論》的第五事中。「增長」是福德增長,指加行道頂位的福德增長,有十六種征兆,全在第五事中。「堅穩」是大乘加行道忍位,無任何征兆。加行道暖位又稱「征兆頂加行」﹑加行道頂位又稱「增長頂加行」﹑加行道忍位又稱「堅穩頂加行」。「心徧住」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又稱「心徧住頂加行」。這是加行道四位的配置。

  請看文,「見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別,四種能對治,

  「見道修道中」的「見道」是見道頂加行,「修道」是修道頂加行。「各有四分別,四種能對治」,見道之道是見道,修道之道是修道,見道和修道各有應斷之四種分別。見道有應斷之四種顛倒分別﹑修道也有應斷之四種顛倒分別,能斷除的對治法也各有四種,見道有四種對治法,修道也有四種對治法。「各有四分別」是各有應斷之四種顛倒分別。「四種能對治」是各有能斷除的四種對治法。「四分別」在《現觀莊嚴論》的第一事﹑第五事都有提到,主要在第五事中提到,是見道所應斷和修道所應斷的「執實」。

  請看文,「無間叁摩地,並諸邪執著,許爲頂現觀。

  「無間叁摩地」是無間頂加行,是續流最後際之智,也是第十地的無間道。「並諸邪執著」是頂加行應斷除的顛倒分別,有十六種。「許爲頂現觀」,仍具邪行的頂加行,承許是頂現觀。

  到此代表頂加行的八法講完了。代表頂加行的八法是:j彼相(具16征兆)﹑k增長﹑l堅穩﹑m心徧住﹑n見道﹑o修道﹑p無間叁摩地﹑q遣除諸邪執(顛倒行)。

  請看文,「漸次現觀中,叁及十種法。

  「漸次現觀」是漸次加行,在《現觀莊嚴論》的第六事,第六事的偈頌有二個,非常短,略示只有「漸次現觀中,叁及十種法」而已。漸次加行有叁及十法,共十叁法。

  請看文,「剎那證菩提,由相分四種。

  「剎那證菩提」是剎那加行,再一剎那就證得菩提﹑成佛。剎那加行由體性門分爲四行相,即代表它的四法。這是第七事的略示。

  請看文,「自性圓滿報,如是余化身,法身並事業,四相正宣說。

  第八事講到四身。「自性圓滿報」的「自性」是自性身;「圓滿報」是報身;「如是余化身」是化身;「法身」是智慧法身;「事業」是佛的事業;佛的事業有各種各類。佛有四身:自性身﹑報身﹑化身﹑智慧法身。佛的事業並不是佛身,可安立在所化機的心續。「四相正宣說」代表果位法身的佛身有四相,事業不是佛身,是佛的示現。

  獅子賢以十五偈略示八事,詳細將在下面解說,因此在此只有將《現觀莊嚴論》的偈頌引述出來,未加以解釋。

  對「七十義」的定義﹑分類﹑界限,加以了解後,進一步了解《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經典的經文,這樣是最圓滿的。論著中安立七十義的「定義」,目的是爲使我們對七十義更加清楚故。要了解七十義的定義,不必特別將它背起來,譬如圓滿一切相加行的定義,很長,但若說「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加行就是圓滿一切相加行」也可以,因爲一百個人寫書解釋「七十義」,可能會安定一百個定義。

  請看文,「彼中,初一二頌總攝八義故,是略標總體,爾後十叁頌,是總攝彼等義之廣釋,

  前面共有十五偈,第一﹑二偈含攝八事的所诠(內容),故稱「略標總體」,是略示;剩余的十叁偈是詳細解釋八事的所诠(內容),是廣釋(廣說)。

  請看文,「如是略廣之釋故,是爲善巧之說。

  第一﹑二偈是略示,剩余的十叁偈是廣釋,因此這十五偈,既是略示,也是廣說,因此是「善巧之說」說。這十五偈獅子賢並未解釋,因爲至尊彌勒自己對此十五偈的內容作很詳細解說,因此獅子賢並未解釋,避免重複。

  請看文,「諸攝義之偈頌,造論者于將說之「發心爲利他」等之文中,將有全部解說,以有解說彼等故,是爲已說,恐有複過乃不解說。

  「諸攝義之偈頌」指此這十五偈,「造論者」是至尊彌勒,將有詳細解說,因此若加以解釋,恐有重複的過失,因此不解釋。簡單而言,前面十五偈裏已談到八事﹑七十義的內容,至尊彌勒又在「發心爲利他…」等很詳細地解釋八事和七十義,整部論著的內容。因此獅子賢說在此不作詳細解說,否則恐怕會有重複的過失。

  請看文,「宣說如是諸攝義後,

  到此爲止,已講解完畢:禮贊文﹑造論的必要相關語﹑略示﹑廣說。接著正式講解《現觀莊嚴論》的本文「發心爲利他…」。以上是進入《現觀莊嚴論》本文的前行。正行從「發心爲利他…」開始。

  請看文,「宣說如是諸攝義後,菩薩由欲隨證其菩提,是果之故,應得一切相智,故當先說一切相智所攝偈頌之釋,謂發心之體性及其所緣。」

  首先提到相智,相智所攝偈頌的解釋,即發心之體性和所緣。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