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8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8

  

2008-04-12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请看文,「正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说彼是善巧,菩萨之道智。

  诸善巧菩萨是心续中具有道智的菩萨们。代表诸善巧菩萨心续中具有的道智十一法已讲解完毕。

  从「智不住诸有」起将开始谈论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将来在第三事中会广泛谈到。

  请看文,「智不住诸有,悲不住涅槃

  「智不住诸有」的「智」是了知无我。「不住诸有」是不住轮回。若现前了知无我,又修持无我,将不住三有﹑解脱轮回。「有」是轮回。

  有代表基智九法中的第一法「智不住诸有之道智」,此智了知什么?四谛十六行相中的无我。既已现前了知无我,将不住于三有轮回,可以脱离轮回。修持者是圣位菩萨,所以「智不住诸有」,在谁的心续中有呢?在圣位菩萨心续中有。「智不住诸有」是圣位菩萨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此和先前讲到的代表道智十一法中的「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同义异名。总之,圣位菩萨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即是「智不住诸有之道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此可遮除轮回。

  「悲不住涅槃」指由大悲心之力,不住寂灭边。若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无我,则不住三有;若心续中有大悲心,则不住寂灭边。圣位菩萨现证无我故不住三有,心续中有大悲心故不住寂灭边,因此脱离有边﹑寂边,(有寂二边)。

  「住有边者」是谁?随业﹑惑转的补特伽罗,因为不知无我义串习执我为实有的我执,随着我执造业,随业流转在轮回中。所以「住在有边」者是不知无我义者,随业惑转的补特伽罗。

  「住寂灭边者」是谁?投生净土的声闻﹑独觉阿罗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可获得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在三界中得到阿罗汉果后,一旦舍寿会即刻投生到净土,投生净土的当下,即堕入寂灭边;但未投生净土前,并不堕寂灭边,投生净土和堕寂灭边二者同时,为什么?因为无大悲心故。

  声闻﹑独觉阿罗汉投生到净土里,是整个修道过程中的最大快乐,是安住在寂灭乐中,寂灭乐是解脱,因此整个心贪着在那上面,经劫累劫地,入于寂灭根本定中,并许愿永不出定,因为心中无菩提心﹑大悲心故,所以根本不会想要利他,完全被寂灭乐欺骗,自以为已得到圆满安乐,因此心满意足地,经劫累劫安住其中。

  圣位菩萨心续中有大悲心,故不住寂灭边;若住寂灭边将无法利他。由大悲心﹑菩提心的激发故,圣位菩萨不会安住寂灭边。

  声闻﹑独觉阿罗汉已灭遍行苦,因此一直在净土中享受寂灭乐,直到佛劝请,才会出寂灭根本定,进入大乘道;虽入大乘道,但时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短时间的进入寂灭根本定,所以距离佛果非常久远。最初即入大乘道的大乘决定种姓菩萨,即在心续中未先证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的菩萨,不会入寂灭根本定,是以修持大悲心﹑菩提心﹑空性为主要,虽然时而也会修禅定,不会进入寂灭定中;但是在心续中已先证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后来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因为在净土中曾经串习寂灭根本定,所以时而还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寂灭根本定。因此这二类菩萨,证得佛果的速度,有快慢之别。

  当菩萨登上初地时,也可证得声闻﹑独觉的寂灭乐,灭除遍行苦,但是菩萨不会这样做,不会现行寂灭乐,因为佛有禁止。佛说「应该了知一切声闻道﹑应该了知独觉道﹑应该了知佛道﹑应该了知一切道﹑应该生起一切道﹑应该成办一切道,但是愿望尚未圆满﹑有情未成熟﹑佛土未徧净前,不得现行寂灭乐。」佛这样禁止的原因是,若菩萨登地时,如声闻﹑独觉阿罗汉,入寂灭根本定,享受寂灭乐的话,将会离成佛非常遥远,因此佛才禁止,既然佛有禁止,当然无菩萨会违反佛制而作。所以,虽然圣位菩萨有能力获得寂灭乐,但是不做,直到所有愿望圆满﹑有情成熟﹑佛土徧净后,才会现行。等到圆满﹑成熟﹑徧净﹑成佛之后,现行寂灭乐的话,就不会被寂灭乐欺骗了。

  「住寂灭边者」是声闻﹑独觉两类阿罗汉。当投生到净土时,在净土莲花花蕊中,以化生方式投生在里面。在投生净土是以化生方式投生,无父母亲。声闻﹑独觉阿罗汉的心续中的寂灭﹑涅槃﹑灭谛(三者同义),这是寂灭边﹑解脱,证此解脱时,会享受极大安乐,觉得这样就够了,一点也不会想到利他,因此缘念解脱而修持。解脱是寂灭边;住寂灭边者是投生净土的声闻﹑独觉阿罗汉;住寂灭边的理由是得到解脱时享受极大安乐。

  佛开示「寂灭边」是声闻﹑独觉众的所应证(所应得),而能证的方法是禅修四谛。初转*轮所说的法,多数是声闻﹑独觉众的所应证。但对菩萨﹑修大乘道者而言,不是所应证,是佛禁止的。同样,佛说修下士道者,应遮止贪着此世心,生起欲求来世人天果报的心,着重来世胜于今世;来世的人天圆满乐果,是下士道者的所应得。对中士道者,所追求的人天安乐不可靠,那是轮回安乐,不是涅槃乐,轮回安乐不可可靠;若欲求涅槃乐,必须舍离三有安乐。佛依不同所化机的根器﹑意愿,开示适合该补特伽罗的不同所应证和能证之方法。

  菩萨因为现证四谛﹑无我等,故不住有边;菩萨心续中有大悲心﹑菩提心的修持,故不住寂边,所以菩萨心续中有「不住有边﹑不住寂边」的二种道智。总之,找不到任何一位补特伽罗,既住于寂边,也住于有边的。我们是住于有边,不住寂边,若要住于寂边,必须证得能投生净土的涅槃。声闻﹑独觉阿罗汉在净土是住于寂边,不住有边,因为已经脱离生死轮回。所以,住于有边者,不住寂边;住于寂边者,不住有边。诸佛菩萨是智不住有边,悲不住寂边。

  修持声闻﹑独觉道众,在心续中有无虚伪出离心,也证得无我,但完全无菩提心﹑空性的修持。因此佛为他们开示能获得寂灭边﹑涅槃的方法,等到他们慢慢往上晋升证得涅槃,投生净土,已无再往上晋升之处,那时佛才引导他们进入大乘道。如下士道者,完全不会想到解脱﹑佛果,一心只想来世得到人天果报即可,因此佛不会对下士道者,讲证得解脱﹑佛果的修行方法,只讲怎么获得人天果报﹑圆满受用的方法,等到下士夫得到人天果报时,才慢慢地善巧引导他们,迈向获得解脱﹑佛果之道。

  不需修持,直接而言,若来世要得到人天果报,只要好好守护断十恶业戒即可,根本不需要了悟无常慧﹑大悲心﹑菩提心﹑了悟四谛﹑空性等,只要好好守护断十恶业戒,再加上发愿,絶对可以得到,连外道都可以得到,即使外道认为声音是常,补特伽罗是常,也可得人天果道。若要在人身得到受用圆满,可作布施。若要投生上二界,除了守护断十恶业戒之外,还要加上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止观)。来世若想得到解脱,要在断十恶业戒上,更加修持四谛,四谛已包括出离心﹑无我慧。若来世想得到佛果,必须有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六度的修行,这些修行可趣向佛果。

  请看文,「非方便则远,方便则非远。

  「非方便则远」,基智中有二;远果位佛母之基智﹑近果位佛母之基智。其中「远果位佛母之基智」是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基智只有圣者有。声闻﹑独觉﹑大乘圣者的心续中都有基智。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远果位佛母,「果位佛母」是佛果。什么远佛果位呢?因为无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若无大悲心和菩提心为辅助力,不善巧方便,只以希求独自解脱之心为辅助,因此远佛果位佛母,不善巧故距离佛果极遥远。

  「非」是无,无善巧方便。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现证得四谛十六行相之智,距离佛母非常遥远,因为不以善巧方便为辅助,而以非善巧方便,所以远离佛母。譬如有条路可以到达佛果,若无向导引导,或遇到不好的朋友引导,就远离了目标(佛果)。

  「方便则非远」是大乘圣者心续之基智,有善巧方便为辅助,故离佛果不远,近于佛果。大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和小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二者并无粗细之别,一模一样,可是为何一是远佛母,另一是近佛母呢?原因在于助力(辅助),因为小乘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的辅助,是心想「独自一人解脱即可」之心;而大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的辅助,是心想「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之菩提心﹑空性正见,因此近于佛母。所以因助力(辅助)不同,而有远近之别。实际上大乘﹑小乘圣者心续中现证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并无粗细差别,同样是圣者智﹑同样是道﹑同样是基智,只因助力关系,而有大差别。

  例如声闻﹑独觉﹑菩萨三者,同样生起施舍心,布施财物给其他有情,菩萨作的布施,将成为布施度;声闻﹑独觉众作的布施,不成为布施度,只是布施而已,原因在于助力。菩萨心中的施舍心有菩提心为辅助,而声闻﹑独觉心中的施舍心无菩提心为辅助,因此只是单纯的布施,无法成为布施度。

  声闻﹑独觉众是追求独自解脱寂灭乐的补特伽罗,不是大力利他者;声闻﹑独觉众也作利他,例如布施他人﹑为他人说法,声闻﹑独觉众的阿阇梨﹑阿罗汉,为了引导所化机入道,会为所化机讲经说法,撰写众多论着,但是所作的布施﹑为他人讲经说法﹑修持忍辱等,所作的这些,其最终目标是追求独自解脱﹑获得寂灭乐,自己不求佛果,亦不为他人获得佛果着想,因此所作的利他,只是片面的利他,不圆满的利他。声闻﹑独觉众并不是完全不作利他。

  「非方便则远之基智」是声闻﹑独觉圣者心续之基智;「方便则非远之基智」是菩萨圣者心续之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中第三法「远果位佛母之基智」是「非方便则远之基智」;第四法「近果位佛母之基智」是「方便则非远之基智」。

  同样,我们造善业前,先发起正确动机,造…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