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9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9

  

讲授:格西洛桑却佩翻译:法炬法师2008-04-19

  之前已讲解了《现观庄严论》的礼赞文﹑必要关联词﹑本文建立等,这些是前行,接着讲解正行。

  请看文,「宣说如是诸摄义后,菩萨由欲随证其菩提,是果之故,应得一切相智,故当先说一切相智所摄偈颂之释,谓发心之体性及其所缘。

  宣说摄义后,菩萨希求的菩提是相智,因此先谈论「相智」。能代表相智的十法,第一法是「发心」,先谈发心的所缘及体性,以所缘﹑体性为主,附带也谈发心的区分(差别)。什么是发心?

  请看文,「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

  发心是「为利他而求证正等正觉菩提」。发心有二目的:利他﹑菩提。利他是特别目的,菩提是所应得目的。发心有二目的,即「二欲求」,发心的究竟目的是利他,为利他故必须证得菩提。欲求是心所法之一。「二欲求」:第一以欲求利他为主,第二以欲求菩提为副。经论皆说「发心是为利他而求证菩提的特别心王」。发心既是心王,一定有与它相应的「欲」心所,故有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的二种欲求。至尊弥勒的《现观庄严论》里,将二欲求取名为发心,「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以「二欲求」发心。实际上,二欲求并不是发心,发心是与欲求相应的特别心王。

  请看文,「如是云者,谓成佛后为利他故,当随其善根精勤而为,

  即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成佛后随所化机本身各自之善根﹑根器﹑意愿﹑缘份努力利他。

  请看文,「即发心是为利他而欲求正等菩提;此分为愿﹑行二种体性。

  发心从体性的角度,可分为二:愿心﹑行心。《现观庄严论》里,并没有明白谈到由体性门区分,但在经典﹑《入行论》﹑《明义释》里清楚谈到,由体性门分为愿心和行心。发心的性相是为利他而欲求正等菩提。

  什么是发心?应该要好好了解。发心具有二欲求,大乘经典﹑论着皆如是说,二欲求是:欲求利他﹑欲求菩提。欲求菩提,即欲求自利,为利他故自欲求佛果之心。既然有此二欲求,哪一者先生起呢?当然是欲求利他先生起,之后才生起自欲求菩提。「欲求利他」是大乘发心之因(母),自欲求菩提是大乘发心之相应。

  所以二欲求是先生起欲求利他。修学大乘者的利根者是透过禅修自他相换而发心。钝根者必须依次从知母﹑念恩﹑报恩…禅修而生起,否则无法生起具量的发心。

  灌顶时,在受菩萨戒时,随着上师念诵「意中秉持佛菩提」,念完这一句,思惟生起菩提心,要只凭这一剎那,念这一句就生起发心,必须事先学习修心,否则只凭念一句「愿证空性」,就该证得空性啊!甚至一切道都可在一剎那间生起了!因此只随上师念诵无法生起菩提心,一定要事先学习,作很多功课!利根者由自他相换思惟,钝根者由知母﹑念恩…等思惟,到了增上意乐,将会生起欲求利他之心,心中生起「我欲令一切有情远离一切苦,具足一切安乐,这个责任现在由我独自一人承担起」,许诺现在就做,这是生起增上意乐﹑欲求利他。虽然许下诺言,要成担起这样的责任,但是自己现在没有能力,自己仍在轮回中受苦。谁有能力?只有正等觉佛才有,因此我务必证得佛果。故要有与「我务必证得佛果」相应之发心,之前必须先有「欲求利他」。二欲求必须是如此安立。

  发心即入大乘门,只要生起具量发心,就入了大乘门,发心的补特伽罗就入了大乘道。若不生起具量发心﹑无虚伪发心,补特伽罗就无法进入大乘道。只要有悲心和造作发心,所作善业虽非大乘道,但是属大乘法。例如修行前先念诵思惟皈依发心,所作之善即成大乘法;是否成为大乘道,就要观待具量发心了,若无具量发心不成为大乘道。

  若无发心﹑大悲心,即使现证空性,生起本尊相,如生起大威德金刚,获得奢摩他一心专注于所缘,念诵修持,不管如何做,都不成为大乘法。有一典故,以前印度有位瑜伽士,专修大威德金刚,虽已现证悟空性,也可从空性状态中示现大威德金刚行相,专注于所缘,但最后只得到小乘预流果﹑小乘见道而已,没有入大乘道。因为他只有现证空性,得到止观,念诵持咒,没有菩提心﹑大悲心,所以得到小乘预流果﹑小乘见道,连大乘资粮道都进不了,这是在印度论着里举的例子。

  发心分为愿心和行心两种,《现观庄严论》里没有清楚提到,但在《明义释》和《入行论》里很清楚提到。愿心和行心的差别,愿心是在心中生起为利他故欲求佛果的无造作发心,没有实践菩萨行,只是发愿﹑许诺而已的愿心,例如我许诺要去印度,但没有实际搭飞机去印度。行心是发愿心后,进一步接受菩萨戒(行心戒),实践佛子行:六度﹑四摄法等,此时的发心是行心。例如在心中生起「我要到某地」的念头,这就像愿心;实际动身去,就像行心。虽然愿心的功德利益无量无边,但仍比不上行心的功德利益。

  发心是具二欲求之心王,《现观庄严论》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是以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的二欲求为发心,对此有人质疑:「《现观庄严论》说的二欲求是心所,发心是心王,到底如何?」狮子贤回答:没有错,「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确实是心所,但《现观庄严论》称此二欲求为「发心」。「欲求利他」是发心的因,是以「因」为「果」名;「欲求菩提」是发心之助力(辅助),是以助力为助者名。至尊弥勒的密意,当然不认为「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的二欲求是发心。为何这么麻烦一者以「因」为「果」名,一者以助力为助者名,直接讲就好了啊?不,这样讲有二种必要性,之后会讲到。

  请看文,「若谓:欲求正等菩提者,彼欲求,是希求善法,彼是心所,发心者,岂非是心于殊胜境所现耶,彼云何是发心。

  有人质疑:「欲求正等菩提的欲求是希求善法﹑希求圆满菩提之心所;发心不是心所,是特别的﹑殊胜的心王;希求怎会是发心呢?」

  请看文,「此说虽实,然而此中,若有欲求善法之欲求性相,由能发起菩提之心,故是以因显果,

  「此说虽实」(狮子贤)回答:没有错,这是事实。但是,若有此欲求,依之将生起菩提心,因此以「因」为「果」名。希求是心所,发心是特别的心王,希求确实不是发心,但若有此欲求,发心自然会生起,因此以「因」希求为「果」发心之名。有人说「为何这么麻烦讲到欲求,直接讲发心不就好了嘛!」其必要性,为使心续有此欲求之菩萨,善法增长故。

  请看文,「是为了知如是欲求之菩萨的一切善法增长故,是依此而假立故无过。

  也为使了解,心续有此欲求之菩萨,善法将增长,故立欲求为发心,所以没有过失。

  请看文,「另有一答:愿即希求,即是欲正等菩提,宣说与彼相应俱行之发心,当知是诸菩萨发起具其愿之心故。

  「为利有情,愿证成佛」是发愿,也是欲求,即「愿即希求」。欲求什么?「欲正等菩提」,欲求圆满菩提,与欲求圆满菩提相应的发心,当知诸菩萨发起具彼希愿之心。

  「欲求菩提」即欲求圆满菩提;与欲求相应的发心,取名为欲求。发心是欲正等菩提,故与欲求相应俱行,是「为利一切有情求证佛果」之心,故以助力为助者名。这样宣说的需要是什么?令知菩萨心续中生起具欲求之愿心故,「当知是诸菩萨发起具其愿之心故」。

  发心的体性是具二欲求之殊胜心,这点大家一致认同,没有异议。大家会有诤论的是:论着阐述发心的方法,论着里将发心,讲成欲求,对此有诤论。发心的体性是具二欲求之殊胜心,这点大家没有异议。

  《现观庄严论》将欲求称为发心,有二:欲求利他和欲求圆满菩提。「欲求利他」是发心的不共因,是以因为果名。「欲求菩提」是与发心相应俱行的欲求,是以助力为助者名。

  「欲求利他」为何称为发心呢?为让大家知道,菩萨心相续中的一切善,将会增长故。「欲求菩提」称为发心的原因,是为让大家了解,菩萨的心续具足愿望之心。具足什么愿望之心?具足为利一切有情,求证佛果的愿望心。在此词句虽艰涩难懂,但意义如此。

  请看文,「又云何是彼欲求,云何是彼正等菩提,为何义而发心,云何是利他。

  有人提出质疑:「既然《现观庄严论》说发心是为利他求证菩提的欲求,那么欲求的自性是什么?所欲求的圆满菩提是什么?利他又是什么?」开示大乘发心的性相时,说是为利他而求证圆满菩提,追求此二者是欲求,那么欲求的自性是什么?圆满菩提是什么?利他又是什么?提出三个问题。

  请看文,「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第一个是菩提,第二个是利他。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说发心是为利他而求证菩提。简单而言,利他和菩提是发心的所缘。「彼彼如经」指菩提和利他二者,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说的发心二所缘。这二所缘是三部《般若经》提到的,絶对不是我随便臆造的。

  「略广门宣说」,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怎么说的?中品《二万颂般若经》对此作了广略二说,即广说菩提﹑利他;略示菩提﹑利他。同样在大品《十万颂般若经》﹑小品《八千颂般若经》,也如此谈到。中品《二万颂般若经》说菩提是所应证的对境,利他是特别所作对境,对此作了广略二说。因此《现观庄严论》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这絶不是自我臆造的。

  请看文,「如是云者,以由三本《般若波罗蜜多经》亦说,

  三本《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三佛母﹑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三部《般若经》都有广说菩提﹑利他,也有略示菩提﹑利他。《明义释》不是经论合释的论着,所以没有引述经文。「经论合释」指《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合起解释的意思。因…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