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9》
講授:格西洛桑卻佩翻譯:法炬法師2008-04-19
之前已講解了《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必要關聯詞﹑本文建立等,這些是前行,接著講解正行。
請看文,「宣說如是諸攝義後,菩薩由欲隨證其菩提,是果之故,應得一切相智,故當先說一切相智所攝偈頌之釋,謂發心之體性及其所緣。」
宣說攝義後,菩薩希求的菩提是相智,因此先談論「相智」。能代表相智的十法,第一法是「發心」,先談發心的所緣及體性,以所緣﹑體性爲主,附帶也談發心的區分(差別)。什麼是發心?
請看文,「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
發心是「爲利他而求證正等正覺菩提」。發心有二目的:利他﹑菩提。利他是特別目的,菩提是所應得目的。發心有二目的,即「二欲求」,發心的究竟目的是利他,爲利他故必須證得菩提。欲求是心所法之一。「二欲求」:第一以欲求利他爲主,第二以欲求菩提爲副。經論皆說「發心是爲利他而求證菩提的特別心王」。發心既是心王,一定有與它相應的「欲」心所,故有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的二種欲求。至尊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裏,將二欲求取名爲發心,「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以「二欲求」發心。實際上,二欲求並不是發心,發心是與欲求相應的特別心王。
請看文,「如是雲者,謂成佛後爲利他故,當隨其善根精勤而爲,」
即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成佛後隨所化機本身各自之善根﹑根器﹑意願﹑緣份努力利他。
請看文,「即發心是爲利他而欲求正等菩提;此分爲願﹑行二種體性。
發心從體性的角度,可分爲二:願心﹑行心。《現觀莊嚴論》裏,並沒有明白談到由體性門區分,但在經典﹑《入行論》﹑《明義釋》裏清楚談到,由體性門分爲願心和行心。發心的性相是爲利他而欲求正等菩提。
什麼是發心?應該要好好了解。發心具有二欲求,大乘經典﹑論著皆如是說,二欲求是:欲求利他﹑欲求菩提。欲求菩提,即欲求自利,爲利他故自欲求佛果之心。既然有此二欲求,哪一者先生起呢?當然是欲求利他先生起,之後才生起自欲求菩提。「欲求利他」是大乘發心之因(母),自欲求菩提是大乘發心之相應。
所以二欲求是先生起欲求利他。修學大乘者的利根者是透過禅修自他相換而發心。鈍根者必須依次從知母﹑念恩﹑報恩…禅修而生起,否則無法生起具量的發心。
灌頂時,在受菩薩戒時,隨著上師念誦「意中秉持佛菩提」,念完這一句,思惟生起菩提心,要只憑這一剎那,念這一句就生起發心,必須事先學習修心,否則只憑念一句「願證空性」,就該證得空性啊!甚至一切道都可在一剎那間生起了!因此只隨上師念誦無法生起菩提心,一定要事先學習,作很多功課!利根者由自他相換思惟,鈍根者由知母﹑念恩…等思惟,到了增上意樂,將會生起欲求利他之心,心中生起「我欲令一切有情遠離一切苦,具足一切安樂,這個責任現在由我獨自一人承擔起」,許諾現在就做,這是生起增上意樂﹑欲求利他。雖然許下諾言,要成擔起這樣的責任,但是自己現在沒有能力,自己仍在輪回中受苦。誰有能力?只有正等覺佛才有,因此我務必證得佛果。故要有與「我務必證得佛果」相應之發心,之前必須先有「欲求利他」。二欲求必須是如此安立。
發心即入大乘門,只要生起具量發心,就入了大乘門,發心的補特伽羅就入了大乘道。若不生起具量發心﹑無虛僞發心,補特伽羅就無法進入大乘道。只要有悲心和造作發心,所作善業雖非大乘道,但是屬大乘法。例如修行前先念誦思惟皈依發心,所作之善即成大乘法;是否成爲大乘道,就要觀待具量發心了,若無具量發心不成爲大乘道。
若無發心﹑大悲心,即使現證空性,生起本尊相,如生起大威德金剛,獲得奢摩他一心專注于所緣,念誦修持,不管如何做,都不成爲大乘法。有一典故,以前印度有位瑜伽士,專修大威德金剛,雖已現證悟空性,也可從空性狀態中示現大威德金剛行相,專注于所緣,但最後只得到小乘預流果﹑小乘見道而已,沒有入大乘道。因爲他只有現證空性,得到止觀,念誦持咒,沒有菩提心﹑大悲心,所以得到小乘預流果﹑小乘見道,連大乘資糧道都進不了,這是在印度論著裏舉的例子。
發心分爲願心和行心兩種,《現觀莊嚴論》裏沒有清楚提到,但在《明義釋》和《入行論》裏很清楚提到。願心和行心的差別,願心是在心中生起爲利他故欲求佛果的無造作發心,沒有實踐菩薩行,只是發願﹑許諾而已的願心,例如我許諾要去印度,但沒有實際搭飛機去印度。行心是發願心後,進一步接受菩薩戒(行心戒),實踐佛子行:六度﹑四攝法等,此時的發心是行心。例如在心中生起「我要到某地」的念頭,這就像願心;實際動身去,就像行心。雖然願心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但仍比不上行心的功德利益。
發心是具二欲求之心王,《現觀莊嚴論》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是以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的二欲求爲發心,對此有人質疑:「《現觀莊嚴論》說的二欲求是心所,發心是心王,到底如何?」獅子賢回答:沒有錯,「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確實是心所,但《現觀莊嚴論》稱此二欲求爲「發心」。「欲求利他」是發心的因,是以「因」爲「果」名;「欲求菩提」是發心之助力(輔助),是以助力爲助者名。至尊彌勒的密意,當然不認爲「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的二欲求是發心。爲何這麼麻煩一者以「因」爲「果」名,一者以助力爲助者名,直接講就好了啊?不,這樣講有二種必要性,之後會講到。
請看文,「若謂:欲求正等菩提者,彼欲求,是希求善法,彼是心所,發心者,豈非是心于殊勝境所現耶,彼雲何是發心。」
有人質疑:「欲求正等菩提的欲求是希求善法﹑希求圓滿菩提之心所;發心不是心所,是特別的﹑殊勝的心王;希求怎會是發心呢?」
請看文,「此說雖實,然而此中,若有欲求善法之欲求性相,由能發起菩提之心,故是以因顯果,」
「此說雖實」(獅子賢)回答:沒有錯,這是事實。但是,若有此欲求,依之將生起菩提心,因此以「因」爲「果」名。希求是心所,發心是特別的心王,希求確實不是發心,但若有此欲求,發心自然會生起,因此以「因」希求爲「果」發心之名。有人說「爲何這麼麻煩講到欲求,直接講發心不就好了嘛!」其必要性,爲使心續有此欲求之菩薩,善法增長故。
請看文,「是爲了知如是欲求之菩薩的一切善法增長故,是依此而假立故無過。」
也爲使了解,心續有此欲求之菩薩,善法將增長,故立欲求爲發心,所以沒有過失。
請看文,「另有一答:願即希求,即是欲正等菩提,宣說與彼相應俱行之發心,當知是諸菩薩發起具其願之心故。」
「爲利有情,願證成佛」是發願,也是欲求,即「願即希求」。欲求什麼?「欲正等菩提」,欲求圓滿菩提,與欲求圓滿菩提相應的發心,當知諸菩薩發起具彼希願之心。
「欲求菩提」即欲求圓滿菩提;與欲求相應的發心,取名爲欲求。發心是欲正等菩提,故與欲求相應俱行,是「爲利一切有情求證佛果」之心,故以助力爲助者名。這樣宣說的需要是什麼?令知菩薩心續中生起具欲求之願心故,「當知是諸菩薩發起具其願之心故」。
發心的體性是具二欲求之殊勝心,這點大家一致認同,沒有異議。大家會有诤論的是:論著闡述發心的方法,論著裏將發心,講成欲求,對此有诤論。發心的體性是具二欲求之殊勝心,這點大家沒有異議。
《現觀莊嚴論》將欲求稱爲發心,有二:欲求利他和欲求圓滿菩提。「欲求利他」是發心的不共因,是以因爲果名。「欲求菩提」是與發心相應俱行的欲求,是以助力爲助者名。
「欲求利他」爲何稱爲發心呢?爲讓大家知道,菩薩心相續中的一切善,將會增長故。「欲求菩提」稱爲發心的原因,是爲讓大家了解,菩薩的心續具足願望之心。具足什麼願望之心?具足爲利一切有情,求證佛果的願望心。在此詞句雖艱澀難懂,但意義如此。
請看文,「又雲何是彼欲求,雲何是彼正等菩提,爲何義而發心,雲何是利他。」
有人提出質疑:「既然《現觀莊嚴論》說發心是爲利他求證菩提的欲求,那麼欲求的自性是什麼?所欲求的圓滿菩提是什麼?利他又是什麼?」開示大乘發心的性相時,說是爲利他而求證圓滿菩提,追求此二者是欲求,那麼欲求的自性是什麼?圓滿菩提是什麼?利他又是什麼?提出叁個問題。
請看文,「彼彼如經中,略廣門宣說。」
第一個「彼」是菩提,第二個「彼」是利他。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說發心是爲利他而求證菩提。簡單而言,利他和菩提是發心的所緣。「彼彼如經」指菩提和利他二者,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說的發心二所緣。這二所緣是叁部《般若經》提到的,絶對不是我隨便臆造的。
「略廣門宣說」,在《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中怎麼說的?中品《二萬頌般若經》對此作了廣略二說,即廣說菩提﹑利他;略示菩提﹑利他。同樣在大品《十萬頌般若經》﹑小品《八千頌般若經》,也如此談到。中品《二萬頌般若經》說菩提是所應證的對境,利他是特別所作對境,對此作了廣略二說。因此《現觀莊嚴論》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這絶不是自我臆造的。
請看文,「如是雲者,以由叁本《般若波羅蜜多經》亦說,」
叁本《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叁佛母﹑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叁部《般若經》都有廣說菩提﹑利他,也有略示菩提﹑利他。《明義釋》不是經論合釋的論著,所以沒有引述經文。「經論合釋」指《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合起解釋的意思。因…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