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沒有引述經文的關系,突然看到這段時,會覺得沒有關連,無法理解,好象銜接不上,但若了解經論詞義,就能清楚作答了。在《明義釋》裏,不引述經文的廣說﹑略示,《明義釋》不是經論合釋的著作,因此是一部詞句甚少﹑意義圓滿的論著。此中引述了廣說部份。
略示時,佛回答舍利子說:「舍利子,若欲成辦正等圓滿菩提,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再向佛請示:「應如何學般若波羅蜜多?」,佛回答時,是廣說,但這裏引的一段經文,沒有完整。
請看文,「于般若波羅蜜多及布施等一切中,當修習布施﹑施者﹑受者等皆不可得;」
這是廣說。若欲學般若波羅蜜多,應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等無谛實成立而學般若波羅蜜多,如《心經》裏舍利子請問觀自在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般若波羅蜜多,當雲何學?」觀自在菩薩回答「當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裏的意思。「于般若波羅蜜多及布施等一切中,當修習布施﹑施者﹑受者等皆不可得」這是叁輪體空的布施,當觀施物﹑施者﹑受施者皆谛實不可得﹑無谛實成立。「及布施等一切中」的「等」字,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這是廣說。
圓滿菩提是大乘發心所緣,因爲在此爲引述經文的略示部分,所以,乍看之下會覺得不相關,因爲說「圓滿菩提是大乘發心所緣,布施等不可得」,這樣看來好象不相關,就像說「東邊有白色,因爲西邊有紅色故」,兩者沒有關聯。但對了解略示的人,這是合理的。
略示時,佛對舍利弗說:「欲求圓滿菩提,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弗再請示佛:「欲學般若波羅蜜多當緣何而學?」佛回答:「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等叁輪無谛實成立。」佛的回答是廣說「菩提」,將略示和廣說的詞句合起來意思表示「圓滿菩提是大乘發心所緣」。下面將廣說菩提。
請看文,「又欲安立如其善緣之一切有情于涅槃,欲安立諸悭吝有情于布施等,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再此也引述《般若經》的經文,但並不完整,「欲安立如其善緣之一切有情于涅槃」這是略示「利他」,在這段經文前,佛引用印度的例子,說:「有情數量多如恒河沙數」,以印度恒河的沙數作比喻,經文:「欲安置量等恒河沙數之有情如其善緣于涅槃,應如何作?」這正是略示「利他」。
介于「欲安立如其善緣之一切有情于涅槃」和「欲安立諸悭吝有情于布施等」這兩句之間,還有一段經文,是舍利弗再向佛請問:「應如何安立量等恒河沙數有情于涅槃?」,佛回答:「欲安立諸悭吝有情于布施等」,意思是:無法直接安置未入道者于涅槃﹑解脫地,故要慢慢安置之,怎麼做?首先安立諸悭吝有情于布施;安立破戒有情于持戒;安立瞋恚有情于忍辱;安立懈怠有情于精進;安立渙散有情于靜慮;安立壞慧有情于智慧,這樣將圓具六波羅蜜多,修持之後,慢慢安置于涅槃,只能用這種方式,不可能突然地「如其善緣安立于涅槃」。因此廣說時,佛回答:「欲安立諸悭吝有情于布施等」的「等」字已含蓋這些意思了。
要怎麼安立呢?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未學般若波羅蜜多,心中仍有執谛實成立,這樣無法安立有情于涅槃,所以要先學般若波羅蜜多。若未學般若波羅蜜多,在安立諸悭吝有情于布施時,以谛實成立之見而作,所作將不成爲甚深法;這一段是廣說利他。
要證得佛果,必須雙修福德﹑智慧二資糧,但有時努力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卻衰損;有時努力修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卻衰損。所以,這裏佛告誡:「修布施等時,應觀叁輪體空」。若只強調布施、持戒等功德,不著重空性義的話,智慧資糧會有衰損的危險性。
因此,在布施時,要觀布施叁輪不可得,「布施﹑施者﹑受施者」叁輪不可得。布施是福德資糧,布施叁輪不可得是智慧資糧,用這種方式修持。持戒時也一様,持戒本身是福德資糧,持戒叁輪不可得是智慧資糧。
行利他時,要安立悭吝者于布施故,向悭吝者宣說悭吝過患﹑布施功德;向破戒者宣說破戒過患﹑持戒功德;向瞋恚者宣說瞋恚過患﹑忍辱功德;向懈怠者宣說懈怠過患﹑精進功德;向渙散者宣說渙散過患﹑靜慮功德;向破慧者宣說劣慧過患﹑般若功德時,必須邊學般若波羅蜜多邊做:若不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將只有福德資糧,沒有智慧資糧。所以「諸悭吝有情于布施等」的「諸」字包括:破戒者﹑瞋恚者﹑懈怠者﹑渙散者﹑破慧者:「等」包括: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這樣做時要在般若波羅蜜多未退轉下而做,最好有了悟空性慧,至少也要在信解空性下而做,這樣才能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也成爲成佛的無上因。
到此是《般若經》經文,《般若經》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經文,前面會先有一段序文(因緣),序文並不是佛說的,是後世佛的百千弟子結集時說的,「曾在某時,堅影王爲功德主,佛說了…」。例如《心經》一開始,「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段是序文,不是佛說的,而是結集者說的。和《心經》一樣,《廣中略叁部般若經》都有序文,都是佛在靈鹫山說的,功德主也是堅影王等,序文之後,正文開始的第一句經文就是「若欲修學一切佛法﹑圓滿菩提﹑成就佛果,則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這裏沒有全部引述,只引述部份而已。
請看文,「由如是等極力宣說之詞,顯彼不違經義,是由略廣二門,宣說正等菩提及利他之義,」
利他和菩提是大乘發心所緣,而宣說「利他和菩提是大乘發心所緣」的詞句,如理如實﹑明白宣說,即「極力宣說之詞」,「顯彼不違經義」,顯示此極力宣說之詞與余經義不相違,如《法華經》等其余經典也談到發心所緣﹑利他﹑圓滿菩提等,此極力宣說之詞與之不相違,
故由略示和廣說二門,宣說正等菩提和利他之義。因此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
請看文,「由是之故,發心者,當知是爲利他故而欲求正等菩提之體性。」
應如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說的作了解。至于空性正見,有粗細非常多的差別,如比劣乘好的唯識宗說的﹑比唯識宗好的自續派說的﹑比自續派好的應成派說的。所以「證空慧」在顯教中說的﹑在密咒乘說的,也有很多粗細差別。但是「菩提心」則無任何什麼差別,從毗婆沙宗到金剛乘之間,沒有任何粗細差別,都和《現觀莊嚴論》說的一樣。
請看文,「余他經典亦詳述此中之義,唯恐文繁故不引述。」
「余他經典」即其余很多闡示證得解脫﹑圓滿菩提方法的經典﹑論著,「此中之義」即圓滿菩提。「唯恐文繁故不引述」如實宣說如何證得圓滿菩提﹑利他和發心的經典﹑論著太多了,若將詞句全部引述,這部論將會變得非常多﹑複雜,搞不好沒人要讀這部《明義釋》了,找不到要點,會有破慧的危險性,所以,獅子賢只簡要引述重點詞句,並不全部引述,因此這部論辭句甚少,但意義清楚明了。一般而言,《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之外,談到利他和圓滿菩提的經論非常多,若將所有相關的詞句一一引述將會龐大複雜。我在解釋時也會解釋不完。
請看文,「宣說如是發心之所緣及其自性後,此中偈頌明彼二十二種分類。」
宣說如是發心之所緣及其自性後,將談到發心的二十二種分類。
以上要點是什麼呢?發心是爲利他欲求圓滿菩提,是具二種欲求的特別心。至于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這句話並不是至尊彌勒自己臆造的,而是在佛經提到的,在《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裏都有提到,獅子賢的《明義釋》,並未引述全部經文,因爲辭句太多了,故只引述部份。
發心雖有願心和行心二種,一般由比喻﹑助力門可分二十二種發心,但《現觀莊嚴論》沒有直接談到願行二心,卻附帶談到二十二種發心,是由比喻分類,而《明義釋》是從助力(相應)的角度談到二十二種發心。在此若要了解爲何《明義釋》從助力角度談二十二種發心,和《現觀莊嚴論》不同,這就要將經文﹑《現觀莊嚴論》和《明義釋》叁者對照一起看,會更了解其意義。
請看文,「又(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
「地金月」是資糧道小品﹑中品﹑大品,「火」是加行道暖位。這些下面會提到。「藏」是寶藏,「寶源」是珍寶源,「海」是大海,「金剛」即如金剛堅固不移,「山」是須彌山,「藥」是醫生,「友」是善知識,「如意寶」即如意寶珠,「日」是太陽,「歌」是法歌。從「地」到「法歌」之間共十種發心,是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比喻。
請看文,「王庫及大道,車乘與噴泉,雅音河流雲,分二十二種。」
「王」是國王,「庫」是庫藏,「大道」是大路,「車乘」是坐騎,「噴泉」泉水,這五種發心是五特別道。「雅音」是雅聲﹑妙音,好聽悅耳聲,「河流」是河川,「雲」是天上雲朵。「雅音」是加行,「河流」是正行,「雲」是結行,此叁種是最後佛地所攝的加行﹑正行﹑結行。從比喻門,可分爲二十二種發心。
請看文,「如是諸所雲者,謂具欲﹑意樂﹑增上意樂﹑加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波羅蜜多﹑神通﹑福慧﹑菩提分法﹑大悲及觀慧﹑四法印﹑唯一共道﹑法身者;如是依次是如地﹑純金﹑初月﹑火﹑大藏﹑寶源﹑大海﹑金剛﹑山王﹑良藥﹑善知識﹑如意寶珠﹑日﹑妙法音﹑大王﹑倉庫﹑大道﹑車乘﹑噴泉﹑雅音﹑河流﹑大雲;」
從這裏開始是《明義釋》從助力門區分的二十二種發心,它是引述經文。「具欲」是欲求,是資糧道小品,「意樂」是資糧道中品,「增上意樂」是資糧道大品,「加行」→加行道者心續之發心。
下面是十度,有時候將十度簡稱爲六度,實際是十度才對。十度是: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波羅蜜多。初地主修布施度,二地主修持戒度,叁地主修忍辱度,四地主修精進度,五地主修靜慮度,六地主修般若度,七地主修方便度,八地主修願度,九地主修力度,十地主修智度。因此,從布施度到智度之間的十度,是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發心助力。
以前上《七十義》時,十度的方便善巧度,之後是「力﹑願﹑智」,次序排列有錯誤,這邊的順序是「願﹑力﹑智」才對。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