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明義釋10》
講授:格西洛桑卻佩翻譯:法炬法師2008-04-24
發心的定義﹑性相和除疑部份,已經講解完畢。「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二句是發心定義,後的「彼彼如經中,略廣門宣說。」是發心的除疑,已引經說明。
現在講發心的二十二種區分,這是附帶解說的,此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了解發心的體性。發心分爲願心和行心二種,願心和行心在《入行論》和《明義釋》都有提到,但在《現觀莊嚴論》裏,並沒有提。了解願心和行心二種發心很重要,附帶的二十二種發心,很難完全記住,也不是非常重要;凡正剛發心那一刻是發起願心,生起「爲饒益有情,願成就佛果」的願心,後受持佛子(菩薩)戒,實際趣入六度行時,就成爲行心。總之,二十二種發心皆攝于願心和行心。
二十二種發心可分叁大項。二十二種發心有二十二種助力(相應),也有二十二種比喻。喻義合說時,需要能 表之法,如大地發心等,所以,一共有二十二種助力,二十二種比喻,二十二種法,是故應知此二十二種發心的真正意義。
首先講二十二種助力。在P.18最後一行。
請看文,「如是諸所雲者,謂1具欲﹑2意樂﹑3增上意樂﹑4加行﹑5布施﹑6持戒﹑7安忍﹑8精進﹑9靜慮﹑10般若﹑11方便善巧﹑12願﹑13力﹑14智波羅蜜多﹑15神通﹑16福慧(福德與智慧)﹑17菩提分法與隨順法﹑18大悲及觀慧(悲心和勝觀)﹑19總持(陀羅尼)及辨才﹑20四法印(法筵﹑法音﹑法上的喜樂)﹑21唯一共道﹑22法身者;」
這些是二十二種發心的助力(相應),要配合「大地﹑純金…」等比喻,例如「地」要配合「欲求」,「純金」要配合「意樂」,「初月」(新月)要配合「增上意樂」…。總之,助力要比喻配合。
接著,二十二種比喻:
請看文,「如是依次是如1地﹑2純金﹑3初月﹑4火﹑5大藏﹑6寶源﹑7大海﹑8金剛﹑9山王﹑10良藥﹑11善知識﹑12如意寶珠﹑13日﹑14妙法音﹑15大王﹑16倉庫﹑17大道﹑18車乘﹑19噴泉﹑20雅音﹑21河流﹑22雲;」
這些是二十二種比喻,在《現觀莊嚴論》根本頌有提到,要配合二十二種意義作了解,即喻義合說。
請看文,「依次是1一切白善法之所依處﹑2直至菩提永不改變﹑3能增長一切善法﹑4能燒障礙叁智之柴薪﹑5能滿足一切衆生﹑6一切功德寶之所依﹑7遇諸逆緣不能擾亂﹑8信心堅固不受幹擾﹑9散亂所緣之行相所不能動﹑10息滅煩惱及所知障之病﹑11一切時中永不舍利他﹑12成辦如所願求之果﹑13圓滿成熟所度有情﹑14宣說所化有情所欲求之法﹑15勢力無礙而成辦利他﹑16如無量福慧資糧之倉庫﹑17衆聖所行及隨行﹑18不墮生死或涅槃故易趣行﹑19能憶持已聞未聞之法故不盡﹑20爲欲求解脫之所化有情宣說雅音﹑21饒益衆生平等無異﹑22示住現兜率天等。」
首先,「1如地發心」,此發心該安立在誰的心續?小品資糧道菩薩的心續。小品資糧道菩薩心續之發心是如「大地」發心。此喻與義「1一切白善法之所依處」合說:世間一切草木﹑莊稼皆依大地才能生長;同樣,「一切白法」指佛果和能證佛果的方法-佛子行,這一切的根本皆是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發心已開始曆經叁大阿僧祇劫(叁大無量劫)積聚資糧,直到證得佛果之間。乃至如大地發心未生起前,雖有積聚資糧,但沒有成佛所需積聚的叁大阿僧祇劫資糧,必須從生起小品資糧道發心起才算是有能證佛果的資糧,故稱小品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是大乘一切白善法的基礎,如大地。
「2如金發心」配合「2直至菩提永不改變」。小品資糧道心續之發心如大地發心,雖是一切白善法的基礎,但有退墮小乘的大危險性,若值遇小乘善知識,有可能會被引導退入小乘道裏;或遇到粗暴難調的有情,心失望故舍心而退墮小乘道。在衆多退失發心的因緣下,雖得小品資糧道心續之發心,仍有退墮的大危險;但若得到「如金發心」,則「2直至菩提永不改變」,只有增進,絕無退墮,即使遇到小乘善知識,或遇到粗暴有情,都不會舍心退墮,如所許諾「直至菩提永不改變」,沒有退墮的改變,但有增進的改變。
爲何稱爲「如金發心」?用黃金做的器皿,即使破了,雖有價格高低之別,但價值仍在;若用玻璃﹑陶土做的瓶子,破了就只有把它丟了,根本沒有剩余價值,故中品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如黃金般。
怙主龍樹雖已證初地,但被施主的母親和兒子謀殺,但他的菩提心並沒有因此退墮,反而更增長,因爲他早已登地,早已獲得如金發心故。同樣,有一次,提婆(聖天)論師在路上,遇到一位外道者向他索取眼睛,他就挖出眼睛給他,這只讓他菩提心更增長而已,不是菩提心退墮的因。但是舍利弗,就不是了,他是小品資糧道者,曾經有位外道者向他索取他的右手,當他砍下右手,用左手拿給外道者,他卻不接受,舍利弗因而生氣,菩提心退轉,退墮小乘中,這是《入行論》講到的典故。所以,如提婆論師等已獲得如金發心的菩薩,不論遇到多壞的惡緣,他的發心修行,只有更加增長而已,絶不會退墮;但是小品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若不能迅速上進爲中品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會有退墮的大危險。
「3如初月發心」是大品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若得此發心將迅速往上增進,因爲他已得「緣于空性的奢摩他」,但尚未得「緣于空性的毗缽舍那」,肯定已得助力「行心」,菩提心及善法迅速地增長,絶無退轉,因此是「3能增長一切善法」。例如初月,如初一﹑二時的月亮小而彎,到十五日時月亮就非常大而圓,故大品資糧道者心續之發心配合「初月」而言。
「4如火發心」是加行道菩薩心續之發心,配合「4能燒障礙叁智之柴薪」。叁智是:基智﹑道智﹑相智。初地時,新證得叁智證悟種類,「基智」是現證無我慧,此初地已證得;「道智」是了悟叁道無谛實成立之生,此初地能證得;「相智」是了悟一切相﹑一切法無谛實成立之生,此初地能證得。所以,登上初地時,已圓滿證得叁智證悟種類,加行道者心續之發心,正可滅除阻礙圓滿證得叁智證悟種類之障礙,故是「4能燒障礙叁智之柴薪」。怎麼滅除?如燒材薪。因此,將加行道者心續之發心,比喻如「火」,能燒材薪。
「5如寶藏發心」是初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5能滿足一切衆生」。寶藏是各種珠寶之源處,能滿足一切衆生,去除貧苦。初地菩薩主修布施度,根據有情不同的意願﹑根器﹑程度,行財施等四種布施,滿足一切有情,故初地者心續之發心如寶藏般。
「6如寶源發心」是第二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6一切功德寶之所依」。戒是增上生及決定勝的依處﹑基礎,是一切功德的依處。第二地菩薩主要是持戒度,是一切珍貴功德之根源,故將第二地者心續之發心,比喻成衆寶根源「寶源」。
「7如海發心」是第叁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7遇諸逆緣不能擾亂」。第叁地菩薩主修忍辱度,在有十度的修持下,以忍辱度爲主修。專修忍辱時,即使遇到其他有情說粗惡的言語,或看到不順遂的事,或聽到不順耳的聲音等種種逆緣時,心不會被幹擾﹑攪亂,如大海;若是小湖泊,下一場大雨,湖水就被攪渾了;大海如何被風吹襲,大雨傾下,雖起波浪﹑漣漪,但海水的澄清度並也不受影響。第叁地菩薩就是如此。「7遇諸逆緣不能擾亂」,不論遇到有情的態度如何惡劣相待,絕不會被擾亂。
「8如金剛發心」是第四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8信心堅固不受幹擾」。第四地菩薩主修精進度,堅信善法不移。精進是好樂于善法。第四地菩薩對善法堅信不移,絕不被不善法影響,如金剛般,不是金剛杵的意思,是指鑽石。鑽石質地非常堅硬,能壞他者,不被他者所壞。第四地者的精進非常堅定,對善法堅信不移,不被不善法所阻撓,故如金剛,堅信不受幹擾。
「9如山王發心」是第五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9散亂所緣之行相所不能動」。初地者心續之發心助力(主修)布施度,二地者心續之發心助力(主修)是持戒度,叁地者心續之發心助力(主修)是忍辱度,四地者心續之發心助力(主修)是精進度,第五地者心續之發心助力是靜慮度。第五地菩薩主修靜慮度,當然也修其他度;「靜慮」以叁摩地爲主,心非常專注,如須彌山王,堅穩不動搖,是故「9散亂所緣之行相所不能動」,一心專注善法,絶不被散亂所動搖,穩如泰山,如如不動。
「10如良藥發心」是第六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0息滅煩惱及所知障之病」。第六地主修(助力)慧度。有證空性慧故,能息除所知障和煩惱障之病;第六地菩薩主修十度中的慧度故,將其發心,喻如良藥,良藥可治療疾病,證空性慧能療愈所知障和煩惱障的疾病。
「11如善知識發心」是第七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1一切時中永不舍利他」。第七地菩薩主修方便度,方便指大悲心﹑菩提心;雖然在資糧道時已有大悲心﹑菩提心的修行,但在第七地…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