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 1》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1/08
今天開始講【七十義】。七十義是根據佛經密意而作解說的,所以我們也稍微介紹一下七十義。佛講了經及咒許多法,總結起來,講了八萬四千法蘊,至于密咒法,並不是聚集很多徒衆,對大衆宣說的,而是對少數心續已成熟﹑利根的﹑有緣的徒衆,以秘密方式宣說的。
七十義只有顯教的部份而已。顯教的法,佛也有很多是對少數徒衆宣說的,至于聚集很多徒衆而宣說的法,就是我們所知的叁*輪。叁*輪中的第一*輪,是佛在鹿野苑宣說的,內容是四谛,故稱四谛*輪。第二*輪是佛在靈鹫山宣說的,內容是空性的般若經藏。
般若經藏,主要指廣中略叁般若經,廣品般若經是十萬頌(大品般若經);中品般若經是二萬五千頌(中品般若經);略品般若經是八千頌(小品般若經)。將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內容約攝起來,就是心經。一般而言,所有闡示空性的經典,均含攝在第二*輪中。
第叁*輪是佛在廣嚴城宣說的,第叁*輪又稱爲善抉擇*輪,其事例如:解深密經。
第一*輪,主要是爲:以五賢徒爲主的毗婆沙宗、經部宗等的所化機而宣說的,是依據他們的意願而宣說的,並非是佛的究竟密意。最後*輪的解深密經是唯識宗的不共經典,主要所化機只有唯識宗,佛只依據他們的意願而宣說,故亦非是佛的究竟密意。
那麼佛的究竟密意是什麼?是在靈鹫山宣說的第二*輪—般若經,其對象主要是以中觀宗爲主,尤其是中觀應成派。所以可以說,第二*輪的廣中略叁般若經才是佛的究意密意,而主要來聽聞、思惟、修持的,是中觀宗的所化機;至于廣中略叁般若經诠說的內容是一樣的,但由诠說的方式可分爲二,一﹑直示—直接闡示出來的內容;二﹑隱示—間接闡示出來的內容。
廣中略叁般若經直示什麼內容呢?直示的內容只說空性而已,一切諸法無谛實成立﹑不由自己方面成立﹑無自性成立,在直示的內容中,只談到空性而己。直示的內容只有空性的次第,之後,在印度解釋空性次第的主要以龍樹菩薩、提婆論師、佛護、月稱、寂天菩薩等五位爲主。
現在我們要講的七十義,並不是直示空性,而是隱示的內容。隱示與間接闡示是同樣的意思。廣中略叁般若經隱示的內容是八事七十義,所以廣中略叁般若經間接闡示了全部的八事七十義。當彌勒菩薩解釋廣中略叁般若經時,因爲直示的內容,龍樹菩薩已作解釋,所以只清楚明了的解釋了隱示的內容八事七十義,也因此寫了【現觀莊嚴論】。
之後,追隨彌勒菩薩的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以及獅子賢論師,他們也將隱示的次第清楚地作了解說。所以,廣中略叁般若經間接闡示的內容稱爲隱義現觀次第。「隱」指不直接明講,間接表達。現觀次第闡示的內容是八事七十義,故稱爲隱義現觀次第。廣中略叁般若經中的隱義現觀次第約攝起有八事,展開有七十義。
【現觀莊嚴論】所诠的隱義現觀內容有八事,所以能诠的章節也有八章,一章诠釋一事。
【現觀莊嚴論】的八事七十義,應加以了解!在寺院裏,八事七十義一定要背起來,因爲如果不背起來,就無法辯論;寺院裏除了讀書外沒有其他的事,如果不將八事七十義背起來的話,是不可以的,例如,上課時,多數人已背熟了八事七十義,當老師講課時是依所背的教導,學生也配合所背的聆聽,如果沒有背起來,將會吃虧,但我們的情形與他們不同,所以沒有背下來,照著書本來會比較好。(譯者問格西,我們沒有背可以嗎?格西說,你們根本沒有時間背。衆人大笑…)在寺院裏要背的書非常多,但最基本的八事七十義,一定要背起來,例如到辯經場辯論時,是不帶任何書本的,如果沒有背起來的話,將會大吃虧。
「八事」可攝爲叁段:叁智﹑四加行﹑果位法身。叁智是相智、道智、基智。四加行爲相圓滿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果位法身,與佛是同義詞。
八事的基智,聲聞有、緣覺有、大乘也有,叁道都有。除了八事的基智外,其余的只有大乘才有。七十義的分類中,叁智可分爲叁十個行相,相智有十相,道智有十一相,基智有九相,共叁十相。此叁十行相,是所應取的對境;四加行是能取者。四加行依于所修叁智的叁十個行相,將獲得果位法身。
八事中,首先說第一事「相智」。開始就講相智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爲若了解相智的功德、利益,【現觀莊嚴論】的特別所化機見到果位相智的功德、利益時,爲獲得相智故,將對修道生起極大好樂心;如商人,若先想生意帶來的利潤時,將生起欲趨入這門生意的好樂心;農夫也是,若先想農事將得的莊稼時,也會激起從事播種的好樂心。
首先,先說八事,然後廣說七十義。八事並不困難,但後面的七十義比較難。現在就依著論著來解說。
梵文:「南無咕噜曼殊廓喀雅」,「南無」指:頂禮。「咕噜」指:上師。「曼殊廓喀」指:文殊菩薩;「雅」指:向著﹑對著。整句意思是:頂禮上師文殊尊。
這一部論的作者是色拉傑尊巴,又稱色拉法幢尊者,是西藏人,他也是色拉寺教科書的作者,他是以藏文寫論著,但爲何在論首以梵文開頭呢?最主要是爲使了解該論的根源可追溯至印度梵文論典故。
「此中闡述【現觀莊嚴論】內容八事七十義」。
在此所說的內容是【現觀莊嚴論】所诠的內容。【現觀莊嚴論】間接闡示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內容,其內容,攝爲八事,展爲七十義。
「首先,如雲: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
先引述【現觀莊嚴論】的詞句,此句是彌勒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指廣中略叁般若經。般若經的密意攝爲八事,我將正式作宣說,這是彌勒菩薩所立的誓言。
前說:「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攝爲八事,故以八事作宣說」,于此有人質疑:般若波羅蜜多不應由八事門作宣說,若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是什麼?因有此類質疑,故先講述「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可分爲「安立的般若波羅蜜多」以及「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有衆分類。廣中略叁般若經、心經,也稱爲般若波羅蜜多,這只是取名安立爲般若波羅蜜多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只有相智而已,相智與般若波羅蜜多是同義詞;凡是相智,皆爲般若波羅蜜多所周遍;凡是般若波羅蜜多,皆爲相智所周遍。至于,廣中略叁般若經,並非相智,是佛語(佛經),故只是取名爲般若波羅蜜多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以叁特點而殊勝之究竟智,彼乃般若波羅蜜多定義」
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呢?「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其中提及「般若波羅蜜多」,上師色拉傑尊巴說:「以叁特點而殊勝之究竟智,彼乃般若波羅蜜多定義」。言:「究竟智」指具足叁特點,密意達究竟、二資達究竟之智,這樣的智,只有相智而已。
「以叁特點而殊勝的究竟智」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定義,也可以說,般若波羅蜜多必須是「以叁特點而殊勝的究竟智」,或者,若是「以叁特點而殊勝的究竟智」,必須是般若波羅蜜多。既已立定義,彼此必須相互「是」。
「彼與果般若波羅蜜多同義」
般若波羅蜜多與果般若波羅蜜多同義。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相智﹑智慧法身﹑佛聖者心相續之智等是同義詞,名字不同而已,意義一模一樣(同義異名)。
在此,應先知該論是依何宗派而說的,中觀自續派分爲:經部行中觀自續派﹑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兩派當中,此是依據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主張而說。應先知道的原因是:在印度,【現觀莊嚴論】的注釋,著稱的一共有二十一部。其中,詞少、義明、易解﹑最佳注釋,就是【明義疏】。【明義疏】是獅子賢論師所寫的。獅子賢論師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者,因此,解釋【現觀莊嚴論】密意時既須配合【明義疏】而說,在此,我們講解【現觀莊嚴論】密意當然也依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見解而述。
剛才說「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相智﹑智慧法身﹑佛聖者心相續之智等五者同義」,是根據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主張而說的,應成派的主張則不同。
「以叁特點而殊勝之究竟智,是般若波羅蜜多之定義」,此中的「究竟」,可以理解爲:二資已達究竟﹑道的修持已達究竟。
「有法相智,具叁特點:」
「叁特點」如何安立?有法相智,也可說:有法般若波羅蜜多﹑有法果般若波羅蜜多﹑有法智慧法身﹑有法佛聖者心相續之智,不論使用何者都是同義。總之,相智具有叁種特點﹑般若波羅蜜多具有叁種特點﹑果般若波羅蜜多具有叁種特點﹑智慧法身具有叁種特點等。在此,雖舉「有法相智」,但並不一定只可舉此有法,也可舉「有法般若波羅蜜多」。
第一個特點﹑「所依殊勝:唯佛聖者心續中有。」
不論是「相智」或「般若波羅蜜多」或前說的同義詞,自心相續中具有之補特伽羅,只有佛聖者而已,唯佛聖者心續中才有,除佛聖者外,其余補特伽羅心續中皆無。從「所依殊勝,唯佛聖者心續中有」這句話可知,心相續中有相智的補特伽羅,一定只有佛而已;由此可知,心續中有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法身的補特伽羅,一定只有佛而已。
第二個特點﹑「體性殊勝:是無二智。」
「無二」指:無常斷二邊。例如,相智若執對境爲谛實成立,則墮入常邊;如果執對境完全無,則墮入斷邊。相智雖執對境爲無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因此遠離常斷二邊,故稱無二智,義指:「不墮常邊﹑不墮斷邊,脫離常邊﹑脫離斷邊」之智。
所謂…
《般若七十義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