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 2》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1/10
上一堂忘了講一件事,就是大乘的法有叁個傳承和四個傳承的說法。一般而言,有叁個傳承—深觀傳承、廣行傳承以及修行加持傳承。
般若經有直接闡示的空性次第內容,也有間接闡示的現觀八事次第內容,前者指深觀傳承,後者指廣行傳承,現在所說的內容僅是廣行次第的內容。修行加持傳承,就是指密咒的修行次第。
我們現在學習的主要以般若經爲主的隱義次第,般若經是佛的究竟密意,其所宣說的對象是以最利根所化機「中觀宗應成派」爲主;因爲此法門極爲甚深,所以依之作講說﹑聽聞﹑修持,一方面在心續中種下習氣,一方面心續中也百分百有得到加持;但並非以得此爲主要願求,只想種下習氣﹑得到加持的話,願望未免太小了一點。我們應該一方面種下習氣﹑得到加持,一方面知道其中的義理;八事七十義中,開頭的部份並不是很困難,卻很重要,越到後面越困難,但並不是那麼重要。
現在所學的內容,在寺院中是屬于五部大論的「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與「度」是同義,是般若經的間接闡示內容隱義次第,是廣行傳承次第。
什麼是「波羅蜜多」?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上一堂已作解釋。至于「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只是取名爲般若波羅蜜多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但配合修行次第而言,其有被稱爲「般若波羅蜜多」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爲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內容無顛倒闡示能得果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故稱之「般若波羅蜜多」,例如「四谛*輪」,並不是四谛,但因四谛*輪無顛倒闡示四谛建立,故取名爲四谛*輪;另外,例如「阿彌陀經」雖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但因爲無顛倒闡示淨土莊嚴﹑能得果報淨土的因,以及能得淨土的福報爲何,故取名爲阿彌陀經;同樣,彼雖非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但因爲無顛倒闡示能得果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故稱之「般若波羅蜜多」。
今天開始講八事,先說「相智」,原因是:如果所化機對相智善加了解,見到相智的利益後,爲了得到相智將對修道生起好樂心,這就是開始即說相智的原因。
上一堂課引述【現觀莊嚴論】的「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二句中,「般若波羅蜜多」已講解完畢,今天開始講「以八事正說」,我們將依序一一解釋何爲「八事」。
八事中的第一事「遍相智」是【現觀莊嚴論】的辭句,指一切相智﹑了知一切相﹑遍智。什麼是遍智?至尊(法幢)將于下作解釋。
「現證發心等十法之究竟智,是相智定義」。
一般而言,聖位菩薩也有「現證發心等十法」,但若「究竟」的話,則除了佛之外,無任何者有,所以不僅只「現證發心等十法」而且是「究竟現證之智」的話,才是「相智」。相智與果般若波羅蜜多二者同義,果般若波羅蜜多是現證發心等十法之究竟智,相智是具足叁殊勝之究竟智,故兩者一樣。
叁智指相智﹑道智﹑基智。能代表叁智的「叁十法」中,能代表相智的有十法,這「十法」就是「發心等十法」,下面將會談到。因此,現證能代表相智本身之發心等十法的究竟智,就是相智的定義。
換個角度來說,「現證諸法(包括諸法的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的究竟智」,也是相智的定義。
「相智」是指什麼呢?是佛心續中所有的「識」﹑所有的「智」,我們知道佛心續中的「識」只有好的而已,所以佛心續中的任何一「智」,任何一「識」都被相智周遍,故佛心續中任一識都可現前了知諸法。
佛智已完全斷盡能阻礙了知一切所知的障礙﹑斷除一切過失﹑圓滿具足能知一切所知的順緣。既然違緣盡離,順緣圓具,必能了知一切所知,例如佛的眼識可以了知「聲」;我們的眼識只了知色,要了知聲則另需耳識,而耳識只能了知聲,不能了知顔色形狀;但佛的眼識等五根識卻可了知一切所知,那是因爲佛已盡離一切過失,圓具一切功德的緣故。
「彼與佛聖者心續之智同義」
指相智和佛心續之識是同義。「佛聖者」是指一位補特伽羅成佛時,他本身心續中所有的功德都是「佛」,而他本身是佛聖者,故佛聖者是補特伽羅,是已成佛的補特伽羅。例如,釋迦牟尼佛聖心續之色﹑識﹑語…等都是「佛」,但不是「佛聖者」,而釋迦牟尼佛本身是「佛聖者」,所以對于「佛」與「佛聖者」的區分,我們應該善知其區分。佛聖者是已成佛的補特伽羅,其心續之智與相智是同義。
先前已說「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相智﹑智慧法身﹑佛聖者心續之智」都是同義,都是「佛聖者心續之識」。所謂「同義」,就是彼此相互周遍,比如:若是智慧法身,則被相智周遍;若是相智,則被智慧法身周遍;若無智慧法身,則必無相智,若無相智,則必無智慧法身。
其中分二:了知所知行相無遺之相智﹑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之相智。
先前談到相智,由言诠類門可分爲四。但在此,相智並不由言诠類門作區分,若予以區分,有二:「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無遺之相智」以及「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之相智」。此二者是「體性一」而「反體異」。
「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無遺」和「了悟一切所知」一樣,用不用「行相」一詞都可,「無遺」是「所有﹑一切」的意思。
簡言之,「了悟一切所知之相智」和「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之相智」這二者只就其反體分爲二而已,其實,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無遺」之相智也能了知「因果之主要七十義」,因爲兩者都是相智,既是相智的話,必可了知一切。
「界限:唯佛地有。」
先前安立果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是「唯佛地有」;相智的界限也是「唯佛地有」,有情的心續中沒有。
「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無遺之相智」與「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之相智」是就其反體而作的區分,實際上,當講到佛的遍智功德時,【現觀莊嚴論】第八事中就提到21項的無漏智功德,若將此21項無漏智細分的話,則有一百多種。
至此,八事中的相智已略說完畢。簡言之,相智包括佛的眼識至意識等,佛心續中所有的識都是相智。相智有何能力呢?能現前了知發心等十法或一切諸法的能力,不僅如此,在有學位時,二資之修行已究竟圓滿故。我們既不能知前世,也不能知後世,爲何相智能全盤了知?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佛已斷盡一切過失,圓具一切功德故,因爲相智是清楚了別的體性故,但佛的身蘊並非清楚了別的體性。
佛的相智是屬于佛的身語意叁門中的意功德;佛的頭發﹑眼根﹑手﹑手指﹑手節﹑腳﹑腳指﹑腳節…等全都是相好莊嚴,這些都是佛的身功德。以【般若經】爲代表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佛的語功德。相智﹑佛的智慧法身﹑果般若波羅蜜多等都是佛的意功德。
八事中第一事的相智已講解完畢。接下來我們講解道智。
相智唯佛聖者有,道智唯大乘聖者有,聲聞聖者﹑獨覺聖者沒有,非聖者也沒有。道智有現證空性的智,也有不是現證空性的智,但如果心相續中具有道智的補特伽羅,他必定是一位現證空性者,其心續中現證空性慧與道智是相輔相成的,現證空性慧增長的話,其道智亦隨之增長,道智增長的話,其現證的空性慧亦隨之增長。
「道智」這是現觀莊嚴論的詞句。
「自心相續中具足(道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相續中現證空性慧所攝之大乘聖者現觀,是道智定義。」
此中「所攝」是協助的意思,不論道智本身悟不悟空性,但必須以本身道智攝持(協助),而且是大乘聖者現觀,自心續並是只有現證慧而已,它還是大乘聖者的現觀,不可以是小乘聖者的現觀。
例如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皈依等,全都是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現觀,也是道智,並不能證空性;心相續中具足(道智)的補特伽羅心續中有證空性慧攝持故,證空性慧和道智二者相輔相成。
就顯教安立的地道而言,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有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皈依,也有證空慧,前者是福德資糧,後者是智慧資糧,他們認爲:在一心相續中可以同時有這二種,但是不同的識;在同一識上他們無法安立這兩種資糧;但福德資糧可輔助智慧資糧,智慧資糧可輔助福德資糧,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皈依這四者攝持證空慧,證空慧攝持這四者,故相輔相成。
道智有證空性的,也有不是證空性的;是道智而不是證空性的:如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皈依﹑出離心…等皆是道智,但並不是證空性之智。
是道智也是證空性的:如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的現證空性慧﹑根本智。簡言之,道智一定要有現證空性慧輔助才可以,但只有證空慧輔助就可以了嗎?不,「道智」必須是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的智﹑現觀,若是證空慧輔助的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的現觀,則稱爲「道智」。
既然如此,若問:「道智哪邊有?」答曰:「大乘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皈依﹑證空性慧﹑證無我慧﹑證無常之慧…等都是道智。」
相智與道智的關系爲何?相智能周遍道智,道智不能周遍相智。何以道智不能周遍相智?因爲聖位菩薩心相續中之智全都是道智,但並非相智。那,相智何以能周遍道智?因爲相智也是大乘聖者心相續之智。
「彼與大乘聖者智同義」
道智與大乘聖者智同義,相智與佛聖者智同義,因此道智的範圍比較大,在所有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有,而相智唯在佛聖者心相續中有。
大乘和劣乘的區別,如果要加以細分,則有無數之多,簡單區分的話,如果心相續中有大悲心、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即是入大乘道的補特伽羅,反之,則是…
《般若七十義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