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2▪P2

  ..續本文上一頁入劣乘道的補特伽羅。大乘和劣乘之別,並不以證空慧作區分,因爲入大乘道者和入小乘道者的心相續中都有證空慧,其分別乃在于其心相續中是否有大悲心和菩提心。

  入大乘道的話,必須透過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而入道。利根者必須如入行論所說的「自他相換次第」修持而入道;劣根者則必須修持「七重因果次第」而入道。不論以上述二種方法的哪一種,這位補特伽羅都必須先在心相續中生起大悲心才能入道,未生起大悲心之前是不可能入道的。

  只在心續中生起大悲心,就可稱爲入大乘道嗎?不,還未入,該補特伽羅只是大乘種姓覺醒而已,尚未入大乘道。爲入大乘道故,必須以大悲心爲根本,又必須在心中生起具相的菩提心,在生起具相菩提心的同時,就進入大乘道了。

  所入之大乘道有五: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此中,資糧道、加行道是異生(凡夫)道,資糧道、加行道是「道」,心相續中具足資糧道、加行道的「補特伽羅」,則稱爲資糧道者、加行道者,是凡夫,不是聖者。證得見道的補特伽羅,則稱之爲見道者,此時,方成爲大乘聖者,其心相續方才生起道智。因此,見道者心相續中全部的智都是道智,修道者、無學道者亦然,其心相續中的智也都是道智,所以大乘聖者心相續中的智全部都是道智,而無學道的佛聖者,其心相續中的智,除了是道智之外,也是相智。

  證得大乘見道即成爲聖者,亦得道智,心相續之智全部成爲道智;往上登至修道時,該修道者不但成爲聖者,其心相續之智也都是道智;由修道晉登無學道(佛),佛聖者心相續中之智亦成爲道智,因此,大乘見道﹑修道﹑無學道(相智)皆被道智周遍。

  大乘聖者有叁:大乘見道者﹑修道者﹑無學道者;亦可攝爲二:菩薩勝者和佛聖者。大乘聖者心續之智和道智同義,故彼叁聖者心續之智皆被道智周遍。

  「彼中分叁:知聲聞道之道智、知獨覺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

  菩薩與佛的責任是利益有情,因爲祂們以大悲心爲根本,生起菩提心時,即許下「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諾言,因此饒益有情就成爲是祂們的責任。

  佛與菩薩二者皆需成辦聲聞﹑獨覺﹑大乘補特伽羅之義利,因此,成辦大小乘的相符事成爲菩薩與佛的主要責任。成辦彼等義利,就暫時而言,有各種方法可作,如成就財富等;但就究竟而言,以其身語意叁門功德中,闡示佛法的語功德是最殊勝的。所以,佛與菩薩會爲聲聞闡示佛法﹑爲獨覺闡示佛法,也爲大乘者闡示佛法,對這叁類所化機闡示佛法。

  佛菩薩爲聲聞種姓者闡示佛法時,不會爲他們闡示佛菩薩本身修行之相符事,因爲與他們的意願不相符,聲聞的意願只爲獨自解脫而已,而佛菩薩所作是爲一切有情義利故,佛菩薩若對聲聞講說本身修行的大悲心和菩提心的話並不適當;祂們會依據他們的根器與意願而闡示聲聞道次第,同理,對于獨覺種姓者也須依據他們的根器與意願而闡示獨覺道次第,所以爲了對他們闡示故必須先了知其道次第,因此,佛菩薩必須先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因而祂們的心相續中必須有:能知聲聞道﹑能知獨覺道﹑能知大乘道之道智,必須有能知叁乘道之智。

  如經中說:「諸菩薩衆,于任何聲聞道﹑任何獨覺道﹑任何佛道,于一切道皆應生起,皆應了知!」因此菩薩應知一切乘道,菩薩爲對叁類所化機說法故,應了解與之意願根器相符之道。「欲對他說,自先了知,若自不知,所說將成顛倒」。

  所以,佛聖者與菩薩聖者心相續中有:知聲聞道之道智﹑知獨覺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有叁類道智。

  佛教的見解,就粗細而分,可分爲叁: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色與執色量質異空(即:二空)、空性。其中,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是聲聞衆的主修,雖然他們也了悟二空、空性,但並非以此爲主修,另外,也主修出離心、四谛。

  因爲聲聞衆的主修爲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及四谛,所以,佛聖者以及聖位菩薩祂們心相續中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也有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此智即是我們所說的「知聲聞道之道智」。聲聞衆的主修爲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及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而佛聖者及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能夠現前了知這二者之智,就稱爲「知聲聞道之道智」。

  獨覺衆對于聲聞衆所修的內容也都照單全修,另外還增修了二空(色與執色量質異空﹑外境空﹑粗品法無我),並以此爲主修。所以,佛聖者以及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有現證二空之智,此智即是「知獨覺道之道智」。

  大乘行者的主修是細品法無我(細品空性),所以,佛聖者以及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現證空性(細品法無我)之智,就稱爲「知大乘道之道智」。

  總之,佛聖者及聖位菩薩的心相續能全盤了知聲聞道的修持次第﹑獨覺道的修持次第﹑大乘道的修持次第,因此安立爲「知聲聞道之道智」、「知獨覺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

  簡單而言,「知聲聞道之道智」在誰的心續中有呢?只在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才有,聲聞者的心續中沒有。「知聲聞道之道智」到底了知什麼?只了知聲聞道的修行而已,只在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才有。「知獨覺道之道智」只了知獨覺道的修行而已,也只在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才有。

  「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有。」

  道智的界限是下從大乘見道起,上至佛地之間。從證得大乘見道直至成佛前,所有的智都稱爲道智。

  中文的「識」與「智」是不一樣的,從大乘見道直至成佛之間所有的「智」都稱爲道智,但不可說所有的「識」都是道智。藏文中的「也謝」和「千巴」是一樣的,意義是「智」,但「宜謝」則是指「意識」,「謝巴」是「識」。

  證得見道則成爲聖者,未證得見道是凡夫。見道可分爲叁:聲聞見道、獨覺見道、大乘見道。證得聲聞見道者是聲聞聖者,證得獨覺見道者是獨覺聖者,證得大乘見道者是大乘聖者。並非:凡入道者都是聖者,因爲資糧道者、加行道者雖都已入道,但仍未證見道,所以都不是聖者,是凡夫而已。

  聖者的範圍比較大,大乘聖者的範圍比較小,佛聖者的範圍更小,而相智唯佛聖者的心相續有,道智唯大乘聖者的心相續有,基智則聲聞聖者有、獨覺聖者有、大乘聖者有,凡聖者的心相續皆有基智,所以,有基智的補特伽羅,其範圍比較大,道智唯大乘聖者的心相續有,聲聞聖者﹑獨覺聖者皆無,而相智唯佛聖者的心相續才有,菩薩聖者也沒有。

  以上道智已講解完畢,有問題的可以提出來。

  問:道智的分類爲何?

  答:道智可區分爲叁種:1.了知聲聞道的道智,2.了知獨覺道的道智,3.了知大乘道的道智;亦可說區分爲二種:1.佛聖者心相續中的道智,2.大乘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道智;以上是就修行的角度區分爲叁,但還有其它的分類法。

  或許有人會說:「大乘的聖位菩薩並不需要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因爲菩薩主要的目的是成就佛果,所以祂們只要證空慧﹑大悲心、菩提心、和六度行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了知聲聞道、獨覺道。」答案是需要的。因爲菩薩曾經許下「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誓言,而饒益有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爲不同根器、不同意願的有情說法,因此,爲能爲之說法故,必須了知與其根器﹑意願隨順之法,因而安立「知聲聞道之道智」、「知獨覺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叁類道智。

  問:現觀莊嚴論中對于成佛爲何只講八事,而且是數量決定?

  答:八事中的果位法身與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不一樣的,果般若波羅蜜多與相智、般若波羅蜜多是同義詞,果位法身是指佛而言,八事含蓋有叁智、四加行、一果位法身,凡是追求果位法身者,爲了能夠得到果位法身之故,他必須緣于叁智的衆多行相,心續中生起四加行。聲聞﹑獨覺衆只追求解脫並不追求果位法身,因此不需要修持八事,只需要修持基智即可。但只要是追求果位法身的補特伽羅,就一定要修持四加行。修持四加行時,不可緣于瓶子而修,而應緣于叁智行相而修,依次在心續中生起四加行才能證得果位法身。

  聲聞聖者、獨覺聖者、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皆有基智,此基智是聲聞衆、獨覺衆的主修;大乘行者的主修是四加行,所以四加行唯是大乘聖位菩薩之智,未入道者、聲聞、獨覺、甚至佛聖者亦無。修四加行的只有聖位菩薩而已,四加行所緣的對境是叁智行相,即總攝叁智行相的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等所緣的行相而修。

  也許有人會問:四加行是菩薩聖者之智,若只修叁智行相的話,是否就不修空性了?答案是:還是有修空性的,因爲,空性含攝在叁智的行相之中,發心等十法也只是叁智173行相中的一分,其余的內容將在往後的解說中陸續提出。

  問:上次上課時曾提到「般若波羅蜜多」與「果般若波羅蜜多」是同義,這是至尊法幢的教本中所提的主張,但是其它的版本,如宗喀巴大師父子還提到「般若波羅蜜多」不只是等同「果般若波羅蜜多」,還包含了「道般若波羅蜜多」,故請格西解釋。

  答:道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心續之智,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經教般若波羅蜜多也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果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由言诠門類區分的話,可分爲四,那是以修行的次第而作的區分,一位求取果般若波羅蜜多的行者,他必須先聞思經教般若波羅蜜多,了解自性般若波羅蜜多(指空性),在心相續中生起道般若波羅蜜多;八事當中的四加行全部都是道般若波羅蜜多,四加行都是菩薩智已,道般若波羅蜜多和菩薩智同義,二者只是取名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樣的。

  如果這些條件都具足的話,此行者依著四加行的修持必定可得果般若波羅蜜多,只要因圓具,即可證果。

  四般若波羅蜜多中的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含攝在四加行之中。四加行任一者皆被道般若波羅蜜多周遍。

  有關般若波羅蜜多的論著,一般都會提到般若波羅蜜多分爲四類的般若波羅蜜多,比如陳那論師寫了般若八千頌的解釋中,就將般若波羅蜜多立爲四種,而且也認爲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只有果般若波羅蜜多而已,其它叁個都不是真的,只取名叫做般若波羅蜜多而已。所以,當提到般若波羅蜜多的分類時,是以陳那論師的此一論著爲根據而作解說,至于應成派的看法又不一樣了。

  問:凡夫有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或者凡夫只有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

  答:剛才我們提到「般若波羅蜜多」與「果般若波羅蜜多」是同義,而「般若波羅蜜多」與「相智」是同義、「相智」與「佛」是同義,故相智唯佛心相續中才有。所以凡夫心相續中有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呢?自己想想就知道了。

  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法身等都是同義,般若波羅蜜多唯佛地有,所以聖位菩薩不會有,凡夫更不用說了。

  藏文「帕若杜欽」,「帕」就是對岸﹑彼岸的意思,彼岸是指佛地。「謝欽」指已到彼岸,已到佛地。「處哩」是指此岸﹑凡夫地。

  問:現觀莊嚴論是根據自續派的主張而解說的,比如說「相智」,在此法本中是依自續派的解釋,如果依應成派的解釋可能就不一樣了,所以是否可以要求格西在上八事七十義的時候,如果自續與應成有不同的見解時,能夠予以說明。

  答:有關般若波羅蜜多的論著,大多根據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的見解而說的,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唯佛地才有,有情地是不會有的,其它如:八事七十義的名相、分類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對于般若波羅蜜多的主張,二派就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應成派的入中論中提到十個發心﹑十度,這些「度」在凡夫心相續中都有。其中,將「度」分爲二類—世間的波羅蜜多、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前者是凡夫心相續中有,後者是聖者心相續中有。

  入中論主要是根據應成派的見解而說的,故與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

  格西說:以前在解釋【中觀寶鬘論】時,已將波羅蜜多解釋得很清楚了,可能大家都忘了吧。那時候講到:以菩提心攝持的一分的布施、一分的持戒、一分的忍辱…等,這些都成爲波羅蜜多,也就是以菩提心攝持的菩薩,其心中只想到我要供一盞燈、我要放棄傷害一只小螞蟻的生命,這些都成爲「度」,供一盞燈是布施度,放棄傷害小螞蟻的生命是持戒度,如果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即使把身軀及所有的財産都送給別人,那只是布施而已,並不成爲布施度。應成派認爲「度」的界限是菩提心。同樣地,一位國王把整個國家都拱手送給別人了,也不是布施度,只是布施而已,其道理也是一樣。所以已菩提心攝持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的話皆成爲「度」,是世間的度。

  又若不僅以菩提心攝持,又以證空慧爲助力的話則是出世間的度。

  

《般若七十義 2》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