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 2》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1/10
上一堂忘了讲一件事,就是大乘的法有三个传承和四个传承的说法。一般而言,有三个传承—深观传承、广行传承以及修行加持传承。
般若经有直接阐示的空性次第内容,也有间接阐示的现观八事次第内容,前者指深观传承,后者指广行传承,现在所说的内容仅是广行次第的内容。修行加持传承,就是指密咒的修行次第。
我们现在学习的主要以般若经为主的隐义次第,般若经是佛的究竟密意,其所宣说的对象是以最利根所化机「中观宗应成派」为主;因为此法门极为甚深,所以依之作讲说﹑听闻﹑修持,一方面在心续中种下习气,一方面心续中也百分百有得到加持;但并非以得此为主要愿求,只想种下习气﹑得到加持的话,愿望未免太小了一点。我们应该一方面种下习气﹑得到加持,一方面知道其中的义理;八事七十义中,开头的部份并不是很困难,却很重要,越到后面越困难,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现在所学的内容,在寺院中是属于五部大论的「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与「度」是同义,是般若经的间接阐示内容隐义次第,是广行传承次第。
什么是「波罗蜜多」?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上一堂已作解释。至于「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只是取名为般若波罗蜜多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但配合修行次第而言,其有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内容无颠倒阐示能得果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故称之「般若波罗蜜多」,例如「四谛*轮」,并不是四谛,但因四谛*轮无颠倒阐示四谛建立,故取名为四谛*轮;另外,例如「阿弥陀经」虽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但因为无颠倒阐示净土庄严﹑能得果报净土的因,以及能得净土的福报为何,故取名为阿弥陀经;同样,彼虽非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但因为无颠倒阐示能得果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故称之「般若波罗蜜多」。
今天开始讲八事,先说「相智」,原因是:如果所化机对相智善加了解,见到相智的利益后,为了得到相智将对修道生起好乐心,这就是开始即说相智的原因。
上一堂课引述【现观庄严论】的「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二句中,「般若波罗蜜多」已讲解完毕,今天开始讲「以八事正说」,我们将依序一一解释何为「八事」。
八事中的第一事「遍相智」是【现观庄严论】的辞句,指一切相智﹑了知一切相﹑遍智。什么是遍智?至尊(法幢)将于下作解释。
「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是相智定义」。
一般而言,圣位菩萨也有「现证发心等十法」,但若「究竟」的话,则除了佛之外,无任何者有,所以不仅只「现证发心等十法」而且是「究竟现证之智」的话,才是「相智」。相智与果般若波罗蜜多二者同义,果般若波罗蜜多是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相智是具足三殊胜之究竟智,故两者一样。
三智指相智﹑道智﹑基智。能代表三智的「三十法」中,能代表相智的有十法,这「十法」就是「发心等十法」,下面将会谈到。因此,现证能代表相智本身之发心等十法的究竟智,就是相智的定义。
换个角度来说,「现证诸法(包括诸法的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的究竟智」,也是相智的定义。
「相智」是指什么呢?是佛心续中所有的「识」﹑所有的「智」,我们知道佛心续中的「识」只有好的而已,所以佛心续中的任何一「智」,任何一「识」都被相智周遍,故佛心续中任一识都可现前了知诸法。
佛智已完全断尽能阻碍了知一切所知的障碍﹑断除一切过失﹑圆满具足能知一切所知的顺缘。既然违缘尽离,顺缘圆具,必能了知一切所知,例如佛的眼识可以了知「声」;我们的眼识只了知色,要了知声则另需耳识,而耳识只能了知声,不能了知颜色形状;但佛的眼识等五根识却可了知一切所知,那是因为佛已尽离一切过失,圆具一切功德的缘故。
「彼与佛圣者心续之智同义」
指相智和佛心续之识是同义。「佛圣者」是指一位补特伽罗成佛时,他本身心续中所有的功德都是「佛」,而他本身是佛圣者,故佛圣者是补特伽罗,是已成佛的补特伽罗。例如,释迦牟尼佛圣心续之色﹑识﹑语…等都是「佛」,但不是「佛圣者」,而释迦牟尼佛本身是「佛圣者」,所以对于「佛」与「佛圣者」的区分,我们应该善知其区分。佛圣者是已成佛的补特伽罗,其心续之智与相智是同义。
先前已说「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相智﹑智慧法身﹑佛圣者心续之智」都是同义,都是「佛圣者心续之识」。所谓「同义」,就是彼此相互周遍,比如:若是智慧法身,则被相智周遍;若是相智,则被智慧法身周遍;若无智慧法身,则必无相智,若无相智,则必无智慧法身。
其中分二:了知所知行相无遗之相智﹑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之相智。
先前谈到相智,由言诠类门可分为四。但在此,相智并不由言诠类门作区分,若予以区分,有二:「了知一切所知行相无遗之相智」以及「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之相智」。此二者是「体性一」而「反体异」。
「了知一切所知行相无遗」和「了悟一切所知」一样,用不用「行相」一词都可,「无遗」是「所有﹑一切」的意思。
简言之,「了悟一切所知之相智」和「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之相智」这二者只就其反体分为二而已,其实,了知「一切所知行相无遗」之相智也能了知「因果之主要七十义」,因为两者都是相智,既是相智的话,必可了知一切。
「界限:唯佛地有。」
先前安立果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是「唯佛地有」;相智的界限也是「唯佛地有」,有情的心续中没有。
「了知一切所知行相无遗之相智」与「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之相智」是就其反体而作的区分,实际上,当讲到佛的遍智功德时,【现观庄严论】第八事中就提到21项的无漏智功德,若将此21项无漏智细分的话,则有一百多种。
至此,八事中的相智已略说完毕。简言之,相智包括佛的眼识至意识等,佛心续中所有的识都是相智。相智有何能力呢?能现前了知发心等十法或一切诸法的能力,不仅如此,在有学位时,二资之修行已究竟圆满故。我们既不能知前世,也不能知后世,为何相智能全盘了知?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佛已断尽一切过失,圆具一切功德故,因为相智是清楚了别的体性故,但佛的身蕴并非清楚了别的体性。
佛的相智是属于佛的身语意三门中的意功德;佛的头发﹑眼根﹑手﹑手指﹑手节﹑脚﹑脚指﹑脚节…等全都是相好庄严,这些都是佛的身功德。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佛的语功德。相智﹑佛的智慧法身﹑果般若波罗蜜多等都是佛的意功德。
八事中第一事的相智已讲解完毕。接下来我们讲解道智。
相智唯佛圣者有,道智唯大乘圣者有,声闻圣者﹑独觉圣者没有,非圣者也没有。道智有现证空性的智,也有不是现证空性的智,但如果心相续中具有道智的补特伽罗,他必定是一位现证空性者,其心续中现证空性慧与道智是相辅相成的,现证空性慧增长的话,其道智亦随之增长,道智增长的话,其现证的空性慧亦随之增长。
「道智」这是现观庄严论的词句。
「自心相续中具足(道智)之补特伽罗,其心相续中现证空性慧所摄之大乘圣者现观,是道智定义。」
此中「所摄」是协助的意思,不论道智本身悟不悟空性,但必须以本身道智摄持(协助),而且是大乘圣者现观,自心续并是只有现证慧而已,它还是大乘圣者的现观,不可以是小乘圣者的现观。
例如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皈依等,全都是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现观,也是道智,并不能证空性;心相续中具足(道智)的补特伽罗心续中有证空性慧摄持故,证空性慧和道智二者相辅相成。
就显教安立的地道而言,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有大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皈依,也有证空慧,前者是福德资粮,后者是智慧资粮,他们认为:在一心相续中可以同时有这二种,但是不同的识;在同一识上他们无法安立这两种资粮;但福德资粮可辅助智慧资粮,智慧资粮可辅助福德资粮,大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皈依这四者摄持证空慧,证空慧摄持这四者,故相辅相成。
道智有证空性的,也有不是证空性的;是道智而不是证空性的:如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皈依﹑出离心…等皆是道智,但并不是证空性之智。
是道智也是证空性的:如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的现证空性慧﹑根本智。简言之,道智一定要有现证空性慧辅助才可以,但只有证空慧辅助就可以了吗?不,「道智」必须是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的智﹑现观,若是证空慧辅助的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的现观,则称为「道智」。
既然如此,若问:「道智哪边有?」答曰:「大乘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皈依﹑证空性慧﹑证无我慧﹑证无常之慧…等都是道智。」
相智与道智的关系为何?相智能周遍道智,道智不能周遍相智。何以道智不能周遍相智?因为圣位菩萨心相续中之智全都是道智,但并非相智。那,相智何以能周遍道智?因为相智也是大乘圣者心相续之智。
「彼与大乘圣者智同义」
道智与大乘圣者智同义,相智与佛圣者智同义,因此道智的范围比较大,在所有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有,而相智唯在佛圣者心相续中有。
大乘和劣乘的区别,如果要加以细分,则有无数之多,简单区分的话,如果心相续中有大悲心、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即是入大乘道的补特伽罗,反之,则是…
《般若七十义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