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 3》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1/15
讲过了相智﹑道智,今天开始讲基智。
要证得相智﹑道智,必须依于因和缘,无因无缘绝不可能证得,凡是有情皆有能证得相智与道智的因,怎么成立起呢?有情皆堪能成佛,为什么?因为有情心相续中有自性住种姓之故,而此自性住种姓住于哪里呢?住在有情心相续中的心上,依此原因,自性住种姓所住的「心」,此即是未来道智的近取因,而此道智是相智的近取因;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心相续中有道智和相智二者的近取因。
像我们初机者的心并非只有一种,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现行,例如有颠倒趣入对境的不好心,如贪、瞋、痴…等;也有好的心,如对三宝的信仰心﹑慈心;因此一位初机的补特伽罗心相续中有各种不同的好坏心。颠倒﹑不好的垢染心,是所应断;不颠倒﹑好的心,则应予以增长。
虽然一位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好的﹑坏的心同在一起,可是无颠倒心的自性不会被颠倒所沾染,就像天空看似与乌云混在一起,但是乌云并未渗入天空的本质中,为什么呢?因为乌云消散时,就会现出晴空万里的景象;也像水与混浊混在一起,但混浊并未渗入水的本质中,水与混浊终将会分开的,澄清的水即可呈现;所以,我们的心相续中虽然有好的、坏的心混杂在一起,但坏的心并未渗入心的本质中,只要努力于善行,他们终将会分开的。
怎么成立起自性住种姓堪能成佛呢?因为我们的心中有各种不同的好心﹑坏心,在好的心上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种姓;在贪嗔痴等坏的心上虽有空性,但不是自性住种姓,为什么呢?因为如贪﹑瞋﹑痴等坏心,不会无限增长,一般,使我们起贪的对境,若是悦意的,那是会使贪欲增长,但无法无限增长;但比如一个人对某人起瞋恚心,他想到此人以前对他有多坏、现在对他有多坏、以后将对他有多坏时,这样的瞋恚心将会一直增长,但并不会无止境地增长,因此不将贪心﹑瞋心上的空性取名为自性住种姓;而我们心中的好的心﹑无颠倒心,如信仰心﹑慈心﹑悲心…等,只要不离好的助力,其余的支分,将可无限增长,例如要使悲心增长,需要空性的协助,所以凡是无颠倒心若有好的助力的话,就可无限增长,因此在它之上的空性,就称之自性住种姓。
这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呢?心上既然有空性,因此有情皆堪能成佛;心上的空性,是指心无谛实成立;先前曾说「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指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而诸法无谛实成立就是诸法的空性,心无谛实成立就是心的空性﹑法性。就因为心无谛实成立的关系,所以心可以改变;如果心是谛实成立的话,则不观待因﹑不观待缘﹑不观待支分,绝不能改变。既然心是空掉谛实成立的无谛实成立,因此心可以改变;既然心是可以改变,心将可以无限增长,而该心上之空性,就是自性住种姓;而那些改变后只会递减的坏心是不能无限增长,因此该坏心上的法性虽是空性,但不取名为自性住种姓。
佛法可说是使颠倒的心识越来越小,最后被完全消灭,无颠倒心识不断地增长﹑无限增长的方便。原因是因为任何人,不论修学佛法与否,都希望离苦得乐,而其颠倒心是痛苦的因,既是痛苦的因,就应该将之断除;而无颠倒心是安乐再安乐的因,故应予以增长。
未入道的初机者﹑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有各种颠倒﹑无颠倒的好﹑坏心,如果在调伏心相续的方法上勤加努力,依此,在入道时,现在有的无颠倒心将成为道的体性,所以说,现在的无颠倒心是道的近取因,比如:缘念三宝生起的信仰心﹑由此生起的皈依心﹑了解无常的心﹑甚至了解空性的心,都是正确的心;最后,一旦在心相续中生起无虚伪的出离心时,这些正确心,都将成为道。
于道上数数修持,依此,该补特伽罗一旦证得见道位时,其先前的道都将成为见道,同样的,证得见道的补特伽罗经过长期修行,当证得修道位时,其先前的道都将成为修道,这位修道者再数数修持修道后,当证得佛果时,先前的修道,亦皆成为相智;因此,相智的近取因是修道,修道的近取因是见道,见道的近取因是加行道,加行道的近取因是资粮道,资粮道的近取因在我们未入道者的心相续中有。所以,就续流而言,道智与相智的近取因,在我们心相续中都有。
既然如此,有情的心相续中都有上品道的近取因,有情的心皆堪生道智与相智,这是因为有情心相续中有自性住种姓之故,但是要生起道﹑道智﹑相智,必须要具足很多的助力与顺缘才能生起,若不具足则不能生起;例如种子虽有堪生苗芽的能力,可是也要有土﹑水﹑肥料﹑温度…等顺缘的聚合,才能长出苗芽,否则,是无法长出苗芽的,所以,我们心相续中虽有堪生道智与相智的近取因,但是顺缘如果不具足的话,那是不可能转成道智与相智的。
我们的心相续中都有生起基智﹑道智﹑相智的能力,对此我们如果能如实了知其实情﹑因缘,并且修持的话,那才会有希望;如果没有希望可证得道智与相智的话,那么再怎么努力都将是白费力气而已。可是如果我们能做到闻思修的话,则必定可证得。例如,往昔世尊在有学位时也跟我们一模一样,随贪瞋痴三毒转,被苦逼迫,可是祂由了解贪瞋痴之过患以及依对治法能出生善心,故于最初发起菩提心,中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聚资粮,而成就佛果;成佛已,祂由本身成佛经验,为我们完整的阐示了祂往昔在有学位时是如何修行﹑证果。
就我们而言,讨论诸佛菩萨心相续功德的体性,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那是我们心相续中没有的功德,又超乎想象之外,所以是很困难的,但不可因为听不懂而懈怠,只要略知一二,也有很大的益处,像宗喀巴大师在有学位时,完全不懂中观应成派的正见,而当时西藏也没有能真正解说应成派正见的人,虽然有人能禅修,也如实了悟应成派正见,但却无人能如理如实作诠说,因此,宗喀巴大师一直未能寻得善知识,之后向文殊菩萨祈求,亲见文殊菩萨后,文殊菩萨为宗喀巴大师完整解说了应成派正见,但宗喀巴大师却无法了解,宗喀巴大师向文殊菩萨说:「您说的我听不懂。」,文殊菩萨安慰他说:「没有关系,能记住的尽量记住,记不住的就将它写起来,另外好好地集资﹑净罪﹑并诚虔向与本尊无二之上师祈求,终有一天你会了解我所说的一切。」
佛法是非常深奥、广博的,一般而言,大乘是如此,尤其密咒法,并不是轻易可懂﹑轻易可修的,可是一旦能了解﹑修得起时,其果报绝不是小小的,而是非常广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所以,乍看之下,实在不敢寄望能全盘了解以前不了解的,但是慢慢地,是有希望能了解的。
现在谈论三智中的相智是我们的究竟所应得,而能证得的无上方便就是道智。「道智」虽只是个名称而已,其意义却是非常广博,可分为三者: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一般,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皈依﹑证空性慧﹑证无我慧﹑了悟无常慧…等,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所有无颠倒心,全部都是道智,因此道智可说是广博无边,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相智是无止无尽增广的心,其能得之无上方便是道智,因此道智必须是广博无边,成佛之因在道智中已全部具足。
道智唯是大乘补特伽罗的修持,劣乘补特伽罗的心是容不下的;而主修基智的是劣乘补特伽罗,基智只是大乘补特伽罗附带修的。一般,凡是圣者的心相续中皆有基智,可是圣位菩萨的主修并非基智,只是附带修而已,主要修持者是劣乘补特伽罗,因为能得解脱的方便是基智,而主要追求解脱的是劣乘补特伽罗,大乘菩萨并不以此为主要诉求,大乘菩萨的主要诉求是遍智故。
圣位菩萨并不以基智为主修,因为他们主要的所应证是相智,而阻碍证得相智的最大障碍是「所知障」,不论如何修持基智都无法成为所知障的正对治,因此要断除所知障,唯有透过修持道智,也就是禅修证空性慧,再以大悲心、菩提心为助力,才能成为所知障的正对治。唯修基智是不可能断除所知障而证得遍智的,这就是圣位菩萨不以基智为主修的原因。问:既然不能,为何圣位菩萨需要修?虽不以之为主修,但还是须修。问:圣位菩萨为何修持基智,没有必要啊!基智既然不能成为阻碍证得相智的所知障的正对治,那么,菩萨为何而修?因为菩萨的心愿是饶益有情,而饶益有情虽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但其中最殊胜的就是随顺有情的不同根器﹑意愿为他们说法,因此,圣位菩萨也必须随顺声闻﹑独觉种姓者的不同根器﹑意愿为他们说法,而要为他们说法,必须先了解他们所要的法,因此,圣位菩萨为了摄受声闻种姓者﹑独觉种姓者才修持基智。
以下开始讲「基智」。云:「次一切智性」
【现观庄严论】本颂云:「次一切智性」。一切智是指基智。基智有三个名称:基智﹑一切智﹑所有智,三者同义,一般比较惯用「基智」,虽然「一切智﹑所有智」也是基智的名称,但较少使用。
上次说到道智,其中,有已现证空性者,也有未现证空性者。道智必须被心相续具足道智的补特伽罗心相续中的现证空性慧摄持。空性是细品法无我。同样的,基智也有已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和未证者,但是基智必须被心相续具足基智的补特伽罗心相续中的现证无我慧摄持。被无我慧摄持是由无我慧协助之义。
菩萨﹑大乘补特伽罗是以大悲心﹑菩提心﹑证空性见﹑十度﹑四摄为主修,不以补特伽罗无我﹑无常等十六行相为主修,而是附带修的,大乘的无上特色,是主修大悲心﹑菩提心为主的十度或六度,又加上四摄法,这些是大乘的主修。在这之中尤其以空性正见为主修,大悲心﹑菩提心为助力。大乘依此…
《般若七十义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