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3▪P3

  ..续本文上一页我慧周遍。没有现证无我,不可立之为圣者。凡是圣者,其心相续中必定有现证无我慧,这也就是说「凡是圣者,其心相续中必有基智」的原因,因为现证无我慧都是基智。

  凡是圣者,必定被现证无我慧周遍,但未必被现证空性周遍;若大乘圣者必被现证空性慧周遍,因为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一定有道智;若是道智,必被自心相续中具足(道智)之补特伽罗,其心相续中的现证空性慧所摄持;那么,自心相续中具足(道智)之补特伽罗,其心相续中一定要有现证空性慧;若心相续中有现证空性慧,则该补特伽罗也必定是一位已现证空性者;所以说「大乘圣者必被现证空性慧周遍」。

  劣乘圣者也有少数现证空性慧的,但大多数没有证悟空性。若是大乘圣者必被现证空性慧周遍。没有未证空性的大乘圣者,凡是心相续中具足道智者,其心相续必被现证空性慧摄持;要被现证空性慧摄持,该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必须要有证空性慧;心相续中若有证空性慧,该补特伽罗就应了悟空性慧,因此大乘圣者必被现证空性慧周遍。

  至于劣乘圣者,有些特别者,如舍利弗尊者,就有现证空性慧,但大多数没有,也不了解空性慧,因为劣乘的主要所应证是解脱,主要所应断是烦恼障。完全不修空性慧,只依着证无我慧,也能获得解脱,断除烦恼障,不需要空性慧。

  某些特别的劣乘圣者的心相续中有证空性慧,是怎么来的呢?最初即信解劣道﹑进入劣乘者是不会有证空性慧的;但某些补特伽罗,开始时信解大乘,在大乘道中证得空性,生起菩提心,后来因为某些因素舍弃大悲心﹑菩提心,以致堕入劣乘道,但先前已证得的空性慧是无法舍弃的。一旦在心相续中证得空性慧,是无法将之舍弃的;我们都知道粗品的所知,如瓶﹑柱…等,要知道很容易,不须要经过一番努力的集资﹑净罪就能知道,虽然易知,却也易失;在过去无数世中,我们都曾经看过太多太多的粗细色法了,当我们生为人﹑生为天或生为其他有情时,对于粗细的色法﹑粗细的声音…等,早已知道了,但随着死亡﹑投生全都忘记了,所以,容易知道的,忘记也快。要生起证空性慧﹑证无我慧﹑证无常慧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辛苦的集资﹑净罪才能了知﹑生起,一旦生起后,绝对不会忘失。即是如此,某些补特伽罗先进入大乘道﹑证得空性,后来因为见到有情难以调伏,心想无法饶益有情,因而退失大悲心﹑菩提心,以致堕入劣乘道,但是他先前现证的空性慧则无法舍弃,所以某些劣乘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有证空性慧,例如舍利弗尊者,他就是心生起菩提心后又舍弃者,从这一点可以正理成立,而且舍利弗尊者他自己也亲口说过,经文也有提到。所以,对于何谓圣者和这些内容,如果不稍加了解的话,是不容易了解基智的区分。

  「自身心相续中具足(基智)之补特伽罗,其心相续中现证无我慧所摄之智,且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就是「基智」的定义。彼与「住于劣乘证悟种类的圣者心相续之智」是同义。

  不可说:基智与「劣乘圣者心相续之智」是同义;只可说:基智与「住于劣乘证悟种类的圣者心相续之智」是同义。但是,可说:相智与「圣者心相续之智」是同义;也可说:道智与「大乘圣者心相续之智」是同义。

  基智,可分为四:1.接近果位佛母之基智。2.远离果位佛母之基智。

  3.违逆品之基智。4.对治品之基智。

  「果位佛母」是指「佛」。「接近果佛母」是指「接近成佛」。「基智」是指「大乘圣者心相续之基智」。基智在所有圣者心相续中皆有,不论是大乘﹑劣乘者。大乘圣者心相续之基智就称为「接近果位佛母」,由此可知,劣乘圣者心相续之基智称为「远离果位佛母」。

  劣乘圣者可分为两类:已证空性者﹑未证空性者,其中,未证空性的劣乘圣者心相续之基智,就是远离果位佛母之基智,因为距离佛很遥远,他的心相续中缺乏菩提心和证空性慧,故距离佛很遥远,要证得佛果的最无上殊胜方便是菩提心,缺乏证空性慧的劣乘圣者心相续中也没有菩提心,因此距离佛非常的遥远,因此他的心相续中的基智就称为远离果位佛母。

  「违逆品之基智」是「远离果佛母之基智」之异名,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意义是相同的。「对治品之基智」是「接近果佛母之基智」之异名,也是名称不同而已,意义是相同的。

  所以,基智虽分为四,实际上只有两种。「对治品之基智」和「接近果佛母之基智」一样,这些详细的下面就会谈到。八事展延开来有七十义,当中,能代表基智的法有九,以后会加以解释。如刚才说的「违逆品之基智」与「远离果位佛母之基智」同义,下面就会详细解说。总之,「违逆品之基智」的违逆品是指执实之意,这样的基智必须安立在未证空性的补特伽罗心相续中,由此可知,他有强烈的执实。若问远离果位佛母之基智在谁的心相续中有?答:在未证得空性之劣乘圣者心相续中有。既然未证得空性之劣乘圣者无法证得空性,那么他就有强烈的执实。若有强烈的执实,就有强烈的违逆品。若有强烈的违逆品,其基智就是远离佛之基智。若有强烈的执实,其基智就是违逆品之基智。

  基智之界限:所有圣者之心相续皆有。

  以上已粗略讲完「三智」。之后将谈到四加行,四加行是修持三智的行相。

  今天上课到此。

  学员问:请问格西,没有被加持的凡夫所阐述的空性之语,算不算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呢?

  格西答:不算是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未入道的补特伽罗依于佛的加持,得到加持后,这位未入道的补特伽罗将无自主的讲出空性的声:如【心经】,就是经教般若波罗蜜多。若不是这样,像我们未入道的补特伽罗,虽也讲空性,利益不可思议,彼此种下好习气,但所讲的不能算是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因为这位讲说者还无法如理如实地了知空性的缘故。

  学员问:相智,分有二种:(1)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2)及了知因果之主要七十义的相智。请问格西,(1)﹑(2)有何区别?

  格西答:凡是相智皆被「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周遍,所以并没有另外的「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的相智」。【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七十义】作此区分,是因为【现观庄严论】的主要内容是七十义,而能够全盘了解七十义之智唯有相智,为使我们了解的缘故才作这样的区分,其实二者的意义相同;在「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之外并没有「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的相智」﹑在「了知因果主要七十义的相智」之外并没有「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它们是体性一而反体异的,就像刚才说的:「接近果位佛母的基智」和「对治品的基智」同义。「远离果位佛母的基智」和「违逆品的基智」同义。

  就像安立相智定义为「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发心等十法」是就【现观庄严论】的主要内容,和【三般若经】的主要隐义内容而安立的,其实,相智的定义只说「现证诸法空性之究竟智」也可以。

  

《般若七十义 3》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4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