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 4》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7/11/17
三智已经讲完,今天开始讲四加行。
三智是所应证(得)。相智是所应证,能证得的方便是道智;道智是所应证,能证得的方便是基智。虽然基智是证得解脱的方便,道智是证得相智(佛果)的方便,但是基智和道智也是所应证,是能证也是所证两者都是。道智是资粮道菩萨﹑加行道菩萨﹑未入道者的所应证;道智本身也是能证相智的方便。虽然道智是证得相智的方便,基智是证得解脱的方便,但是基智和道智也是所应证,因此,三智都是所应证,是凡夫的所应证。所应证的三智已讲完了。
三智是所应证,能证得三智的方便是四加行,四加行是修持三智行相,三智行相有173种。所应证是三智,所修是三智行相,能修是四加行。相智有110行相,道智有36行相,基智有27行相,共173行相,【现观庄严论】中的第四事就谈这些,这些是四加行应修的;经由四加行不断修习三智行相,最后,行者的四加行将转为三智的体性。四加行中的第一加行是「圆满一切相加行」,这是总摄三智的173行相而修的加行。
云:「一切相现观」
【现观庄严论】这句阐述出圆满一切相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是什么呢?
「以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慧摄持的菩萨瑜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定义」
意思是:圆满一切相加行是总摄三智173行相而修的加行,是以修所成慧为助力的菩萨瑜伽。
「相智有110行相,道智有36行相,基智有27行相,共173行相」,这些在将来讲到【现观庄严论】第四事时会详细解释,这里只要知道每一智有多少行相即可。这里是先认知什么是八事,之后才会详说每一事。第四事中对于「圆满一切相加行」有很详细的解释。第一事详说相智﹑第二事详说道智﹑第三事详说基智﹑第四事详说圆满一切相加行…等。
「圆满一切相加行与「菩萨智」同义。」
这是菩萨资粮道者的心续中摄持三智行相而修的智慧。在他心续中的出离心﹑皈依﹑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等,并不须要摄持三智行相而修,因为它们已被三智摄持了;菩萨资粮道者心续已有摄持三智行相之智慧,所以他心续中的出离心﹑皈依﹑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也是菩萨智,但不须要摄持三智行相而修,因为另有摄持而修之智慧。菩萨资粮道者心续中的智慧如何成为圆满一切相加行呢?这些已被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智慧摄持着,所以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智慧摄持的菩萨瑜伽,就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因此,菩萨智被圆满一切相加行周遍(含盖),也就是被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智慧摄受。
所谓「摄持」是相互协助的意思,比如:证空慧与菩提心是相互协助。如何以证空慧摄持菩提心?菩提心是「为利一切有情愿证得佛果的诺言」,虽要证得佛果却被执实障碍着,而修空性慧伤害执实,因此有助于求取圆满菩提的菩提心。圆满一切相加行是总摄三智行相而修,其中已有空性—十六空,含在三智173行相当中,所以修持时,会给予大悲心、菩提心…等很大的协助,故称为「摄持」。
圆满一切相加行广作区分的话,「分有173(种)」,因为圆满一切相加行是修三智者,而三智行相有173行相,所以能修者「圆满一切相加行」也是173。圆满一切相加行是非常广泛的,将来在第四事时会讲到,在此就不一一说明。
三智行相有173;而能代表三智的法或支分有30。代表相智的有10法、代表道智的有11法、代表基智的有9法;三智行相,即是三智的对境,有173。能代表三智的30法不是三智的对境。
「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的最后际之间」
圆满一切相加行的界限是介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的最后际之间。因为圆满一切相加行是菩萨心续中的智,是菩萨瑜伽,故不存在于佛地中,未入道者亦无,下自大乘资粮道,上至有情续流的最后际。所谓「续流最后际」是指:有情心相续的续流最后际,下一剎那就脱离有情的续流,下一剎那就成佛了。所以大乘资粮道被圆满一切相加行周遍,加行道﹑见道﹑修道等亦被圆满一切相加行周遍,但无学道没有圆满一切相加行。
接下来讲「顶加行」。
顶加行与圆满一切相加行有因果关系,先得圆满一切相加行,经过长时修持,最后得到顶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时虽是摄持三智行而修,但还未得自在,直到得自在时,即得顶加行,同时也得到大乘加行道的暖位,所以,「证得顶加行」、「证得暖位」与「于三智行相得自在」三者是同时的,所以顶加行是大乘加行道的暖位证得的,圆满一切相加行是在大乘资粮道时证得的。在修持的次序是:先修圆满一切相加行,后修顶加行,先得圆满一切相加行,后得顶加行,因此两者有因果关系。
当证得大乘资粮道时,就是证得圆满一切相加行。整个大乘资粮道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大乘资粮道时是总摄三智行相而修,当于三智行相得自在时,即得顶加行,从那时候开始,直至续流的最后际,皆称为顶加行。因此,顶加行能周遍圆满一切相加行,而圆满一切相加行不能周遍顶加行,因为顶加行是从大乘加行道的暖位直至续流最后际,所以,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外,并没有另外的顶加行。得到大乘加行道的暖位时就是于三智行相得自在,于三智行相得自在后,圆满一切相加行也都成为顶加行,因此并没有另外的顶加行。
如果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外,并没有另外的顶加行的话,那么为何要另外说顶加行呢?分两个加行?因为要区分于「三智行相」得不得自在的缘故,才宣说两个加行。在未得自在前,即大乘资粮道时总摄三智行相而修时,只是圆满一切相加行,不是顶加行;得自在后,才是顶加行。
什么时候才能于三智行相得自在?大乘资粮道时虽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但还未获得缘念于三智行相的止观双运,直至证得大乘加行道暖位时,才证得缘念于三智行相的止观双运,何时证得就何时得到自在。
有一点要正确知道:「在大乘资粮道时,没有缘念于三智行相的止观双运,但并不是说大乘资粮道者没有止观双运,是有缘念于瓶、柱、佛像…等粗品法的止观双运,甚至未入道者也有。」三智行相是极微细的,要证得能缘念于此的止观双运,只在加行道暖位时才有,如以缘念空性的止观双运﹑缘念三智行相的止观双运﹑缘念细品无我的止观双运,要得到这些必须证得加行道暖位才行。
所以,顶加行必须是胜出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资粮道,因为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资粮道,只有总摄三智行相而修,尚未证得止观双运;顶加行比此(大乘资粮道)更殊胜。
云:「至顶」
【现观庄严论】本颂的「至顶」是指「以胜出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资粮道慧摄持的菩萨瑜伽,是顶加行定义」,胜出谁?胜出以缘念于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资粮道。较此更为胜出者是谁?是顶加行。证得缘念于三智行相而修的止观双运的界限是大乘顶加行暖位;未证得缘念于三智行相而修的止观双运前的菩萨智,唯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已证得缘念于三智行相而修的止观双运的菩萨智,全部都是顶加行。
「顶加行与趣入正行同义。」
说实在的,「七十义」是没办法随便教教就算了的,要了解七十义不是那么容易,我以不了解的来解释不了解的,就好象机器对着机器讲话一样,再怎么讲也不了解。这里所提的「趣入正行」在后面才会加以解释,而现在所说的和以后所说的有极大的关系,现在所说的如果不了解的话,以后会更不了解。
前面提到「发心等十法」,但没又清楚说明,趣入正行就含盖在那里面。发心等十法含盖了四个正行,其中有「1.铠甲正行﹑2.趣入正行,」两个正行,「铠甲正行」与「圆满一切相加行」同义,「趣入正行」与「顶加行」同义。后面就会提到四个正行,这里只提到「顶加行」与「趣入正行」是同义,如果要加以解释「趣入正行」,因为内容非常多,一时也讲不完,所以暂时不说。
「顶加行分四:加行道顶加行﹑见道顶加行﹑修道顶加行﹑无间顶加行。」
此中没有资粮道顶加行,因为资粮道没有顶加行故。其区分很好了解:
1.「加行道顶加行」是「大乘加行道」,两者同义。
2.「见道顶加行」是「大乘见道」,两者同义。
3.「修道顶加行」是「大乘修道」,两者同义。
4.「无间顶加行」是「大乘修道无间道」,两者同义。
大乘加行道是比「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资粮道」更为殊胜,因此,比大乘资粮道更为殊胜的菩萨智全都称为顶加行;那么,大乘的加行道﹑见道﹑修道﹑无间道也都成为顶加行。
「顶加行的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续流最后际之间」
圆满一切相加行是「下从大乘资粮道起」;顶加行不含于大乘资粮道中,所以顶加行的界限是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起。顶加行与圆满一切相加行两者的上限都是「至续流最后际」,但下限界限不一样。
圆满一切相加行与顶加行是因果关系,初得圆满一切相加行时,对于三智行相尚未得自在,故总摄三智行相经过长时修持后得到自在的同时,就证得了顶加行。因此安立圆满一切相加行与顶加行是因果关系。
后面会提到的渐次加行与剎那加行,这二者也是因果关系。圆满一切相加行是总摄三智行相而修,而渐次加行则不是总摄三智行相而修,它是依次修持三智行相。「渐次」是依次第的意思。初修圆满一切相加行是为于三智行相得自在;顶加行时必须已对三智行相得自在;修渐次加行是为使三智行相得坚固;于三智…
《般若七十义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