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相已得坚固之时,即证得剎那加行。因此渐次加行与剎那加行也是因果关系。
在大乘资粮道时,为了证得相智,故总摄三智行相而修。大乘资粮道时修持的任何道,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证得相智;可是尚未证得佛果前,为了于三智行相得自在故,因而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修圆满一切相加行)。于三智行相得自在后,为了使三智行相得坚固故,因而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修渐次加行),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证得相智。所以,一位大乘资粮道的行者,为于三智行相得自在故总摄三智行相而修,这就是圆满一切相加行;为使三智行相得坚固故,渐次而修三智行相,因此在他的心续中有圆满一切相加行,也有渐次加行;有修持圆满一切相加行之智慧,也有渐次加行之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故,大乘资粮道者之智慧被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智慧摄受,也被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智慧摄受。大乘资粮道被圆满一切相加行周遍,也被渐次加行周遍。因此,渐次加行被圆满一切相加行周遍,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外,没有另外的渐次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全都含摄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中。简单而言,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外,没有另外的加行。
渐次加行本身也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是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菩萨智。圆满一切相加行的大部分是渐次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除此之外,没有其余的大乘加行,因为没有不是菩萨智的加行,因此菩萨智与圆满一切相加行同义。但有其它的道,如相智亦是道,但不是大乘的加行。因此才说,菩萨智之外没有其余的大乘加行,菩萨智与圆满一切相加行同义故。
比如说一位比丘,在他的心续中有皈依、别解脱戒,除此之外,他还作布施﹑修忍辱﹑精进…等善业,不论所作是什么都被皈依、别解脱戒所摄持。如果所作的善行被皈依摄持,则此善行将成为佛法;若被别解脱戒摄持,则此善行将胜出在家众的善行。
一位大乘资粮道者的心续中虽有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慧,也有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但此二并不需要同时现行,例如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现行时,另一者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慧则处于随眠状态,就像我们的善业现行时,虽然没有生气,但心续中的瞋心仍有存在,此瞋心在遇到外缘就会现行。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圆满一切相加行现行时,心续中仍有渐次加行但不现行,等到该它作事时才会现行。
当一心专注于空性的根本定现行时,此行者心续中的皈依、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并不现行,处于随眠的状态;出了空性根本定,下座时,其证空慧则处于暂歇的随眠状态。空性的根本定现行时,是积聚智慧资粮阶段;出定下座后的一切所行,皈依、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等现行时,是积聚福德资粮阶段。所以二资同时现行是不可能的,是以轮替方式现行的。比如说,我们修大乘的善行,在修之前,若先思惟皈依、发心,于正行时,虽然皈依、发心没有现行,但所作的正行,如:顶礼、供养、献曼达…等善行,将为皈依、发心所摄持。
所以这位大乘资粮道者,其心续中有圆满一切相加行,也有渐次加行的方式。在资粮道者的心续中,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外,并没有另外的渐次加行;渐次加行之外,并没有另外的圆满一切相加行,因为这位资粮道者的心续中有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慧和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这二种智慧故,所以一切道都成为圆满一切相加行和渐次加行。
前面【现观庄严论】本颂云:「至顶」是指顶加行。
云:「渐次」
【现观庄严论】本颂云:「渐次」是指渐次加行。色拉杰尊巴讲【七十义】,只引述【现观庄严论】的词句,之后就直接讲解;实际上要详知每一义的定义,在【明义疏】中有说明。若在【七十义】中引述【现观庄严论】和【明义疏】的词句,将会变得非常繁复,因此,色拉杰尊巴讲【七十义】时,只引述【现观庄严论】的词句,之后就根据【明义疏】的密意作扼要讲解。
「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摄持的菩萨瑜伽,是渐次加行的定义。」
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必须修什么?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修持方式是依次修持。「渐次加行」全部都是「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依次修持三智行相」吗?不是,并非如是,但此行者若有「慧」,有「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的话,以之摄持而修即可。所以,「渐次加行」不被「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依次修持三智行相」周遍,但被「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摄持」周遍。渐次加行是「菩萨瑜伽」,未入道者没有,声闻﹑独觉﹑佛亦无。
「渐次加行,分有十三:六波罗蜜多之六渐次加行、六随念之六渐次加行﹑无实体性之渐次加行(无自性之渐次加行)。」
大乘资粮道者的心续中无波罗蜜多,即没有般若波罗蜜多,但有波罗蜜多的修持。大乘资粮道者有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罗蜜多的修持,同样的,加行道、见道、修道的行者也都有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罗蜜多的修持,所以可说他们都有「六波罗蜜多之六渐次加行」。
「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之前」
续流最后际者没有「渐次加行」,但有前面的「圆满一切相加行﹑顶加行」所以,「渐次加行」的界限不包括续流最后际。渐次加行是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而修的,在续流最后际时三智行相已得坚固。进入续流最后际时,此时的「渐次加行」全都转为「剎那加行」,不再是「渐次加行」了。
顶加行和圆满一切相加行并不相同。圆满一切相加行是在资粮道时,为于三智行相得自在故总摄三智行相而修。证得加行道时的圆满一切相加行,已不再为了于三智行相得自在而修了。加行道时的圆满一切相加行只以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慧摄持即可,不须要为了于三智行相得自在而修,因为于三智行相已得自在故。但这样也算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吗?可以。证得加行道时,虽然不再为了于三智行相得自在而修了,但有以总摄三智行相而修之慧摄持,因此也算是。得到顶加行时,圆满一切相加行并不须要灭掉(不存在);但得到下面的剎那加行时,渐次加行须要灭掉。所以并不一样。
「六随念之六渐次加行」是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的六种渐次加行。其中,随念佛的渐次加行就是随念佛宝功德的渐次加行;随念法的渐次加行就是随念法宝功德的渐次加行;随念舍的渐次加行就是随念布施功德的渐次加行。
「无实体性的渐次加行」是证空性慧。所用名相虽不一样,实际上是指菩萨心续中的证空性慧。
渐次加行的界限:下限是大乘资粮道,上限是续流最后际之前。不包括续流最后际,为什么?渐次加行是为了于三智行相得坚固才修的,进入续流最后际时,三智行相已得坚固了,这时的渐次加行也转成入剎那加行。
云:「剎那证菩提」
渐次加行是因,剎那加行是果,渐次加行的界限是下从大乘资粮道上至续流最后际之前;到了续流最后际时,渐次加行就转成了剎那加行,所以剎那加行的界限:唯在续流最后际。
剎那加行的「剎那」,表示极短的时间;剎那加行表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证得佛果。「剎那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这时已登十地了,剎那加行被十地智周遍。【现观庄严论】的词句「剎那证菩提」,表示于一剎那间将证菩提。
渐次加行是为于三智行相得坚固而修的,剎那加行于三智行相已得坚固。
「于三智行相已得坚固之究竟菩萨瑜伽,是剎那加行的定义。」
剎那加行是于三智行相已得坚固的究竟菩萨瑜伽,是菩萨心续中最究竟的瑜伽,下一剎那即证得佛果。「于三智行相得坚固」的层次已经是证量非常高了,为什么?因为此中的「剎那」是指成事剎那,最短的成事剎那是一位成年人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剎那加行者已得到可在最短的成事剎那,这样短的时间内,于心续中现出无漏法,同时也现出有漏法之能力。下面将会提到。
「剎那加行与续流最后际之智同义。」
「分四:异熟剎那加行﹑非异熟剎那加行﹑无相剎那加行﹑无二剎那加行」
若予以区分有四种加行,此四种加行皆为同义;既然同义,何以作此区分?因为有很多摄持﹑助力的关系,故作此区分。例如渐次加行和圆满一切相加行的意思是一样,但因为「摄持者」不同而作区分;于三智行相总摄而修的加行是圆满一切相加行;于三智行相依次而修的加行是渐次加行。续流最后际之智虽然就是四种剎那加行,但因为续流最后际有四种摄持者之故,才安立四种剎那加行,实际是一样的。
剎那加行于此所作的区分比较不重要,主要是体性比较重要,实际上还有其它的区分法。
「剎那加行的界限:唯于续流最后际。」
一位大乘行者先证得大乘资粮道,之后证得大乘加行道﹑大乘见道,证得大乘见道时即登上初地,整个见道都是初地,此时的智都是初地智,之后证得大乘修道,在修道时有初地,也有其它地;修道第一剎时,仍在初地,之后依次证得二地、三地、直至十地。十地分为三分:一是「最初证者」,刚证初地不久者,这不是续流最后际;二是「一世证者」,再投生一世才成佛的菩萨,这也不是续流最后际;三是「最后有者」,在该世就证悟成佛的菩萨,这是三有的最后边际﹑续流最后际,其心续中的智是续流最后智。
问:「只有佛陀才有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的主张,请问格西:应成派的主张是否一样?
答:这个问题好象上次讲过了,其实在【中观宝鬘论】以及【入中论】里面讲的都是一样,中观应成派主张:以菩提心摄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这些都是波罗蜜多。以菩提心摄持,所作的一分布施是波罗蜜多、持一分的戒是波罗蜜…
《般若七十义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