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相已得堅固之時,即證得剎那加行。因此漸次加行與剎那加行也是因果關系。
在大乘資糧道時,爲了證得相智,故總攝叁智行相而修。大乘資糧道時修持的任何道,最終目的都是爲了證得相智;可是尚未證得佛果前,爲了于叁智行相得自在故,因而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修圓滿一切相加行)。于叁智行相得自在後,爲了使叁智行相得堅固故,因而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修漸次加行),其最終的目的在于證得相智。所以,一位大乘資糧道的行者,爲于叁智行相得自在故總攝叁智行相而修,這就是圓滿一切相加行;爲使叁智行相得堅固故,漸次而修叁智行相,因此在他的心續中有圓滿一切相加行,也有漸次加行;有修持圓滿一切相加行之智慧,也有漸次加行之智慧;有這兩種「智慧」故,大乘資糧道者之智慧被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智慧攝受,也被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智慧攝受。大乘資糧道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也被漸次加行周遍。因此,漸次加行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外,沒有另外的漸次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全都含攝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中。簡單而言,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外,沒有另外的加行。
漸次加行本身也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菩薩智。圓滿一切相加行的大部分是漸次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除此之外,沒有其余的大乘加行,因爲沒有不是菩薩智的加行,因此菩薩智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但有其它的道,如相智亦是道,但不是大乘的加行。因此才說,菩薩智之外沒有其余的大乘加行,菩薩智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故。
比如說一位比丘,在他的心續中有皈依、別解脫戒,除此之外,他還作布施﹑修忍辱﹑精進…等善業,不論所作是什麼都被皈依、別解脫戒所攝持。如果所作的善行被皈依攝持,則此善行將成爲佛法;若被別解脫戒攝持,則此善行將勝出在家衆的善行。
一位大乘資糧道者的心續中雖有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慧,也有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慧;但此二並不需要同時現行,例如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慧現行時,另一者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慧則處于隨眠狀態,就像我們的善業現行時,雖然沒有生氣,但心續中的瞋心仍有存在,此瞋心在遇到外緣就會現行。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圓滿一切相加行現行時,心續中仍有漸次加行但不現行,等到該它作事時才會現行。
當一心專注于空性的根本定現行時,此行者心續中的皈依、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等,並不現行,處于隨眠的狀態;出了空性根本定,下座時,其證空慧則處于暫歇的隨眠狀態。空性的根本定現行時,是積聚智慧資糧階段;出定下座後的一切所行,皈依、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等現行時,是積聚福德資糧階段。所以二資同時現行是不可能的,是以輪替方式現行的。比如說,我們修大乘的善行,在修之前,若先思惟皈依、發心,于正行時,雖然皈依、發心沒有現行,但所作的正行,如:頂禮、供養、獻曼達…等善行,將爲皈依、發心所攝持。
所以這位大乘資糧道者,其心續中有圓滿一切相加行,也有漸次加行的方式。在資糧道者的心續中,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外,並沒有另外的漸次加行;漸次加行之外,並沒有另外的圓滿一切相加行,因爲這位資糧道者的心續中有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慧和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慧,這二種智慧故,所以一切道都成爲圓滿一切相加行和漸次加行。
前面【現觀莊嚴論】本頌雲:「至頂」是指頂加行。
雲:「漸次」
【現觀莊嚴論】本頌雲:「漸次」是指漸次加行。色拉傑尊巴講【七十義】,只引述【現觀莊嚴論】的詞句,之後就直接講解;實際上要詳知每一義的定義,在【明義疏】中有說明。若在【七十義】中引述【現觀莊嚴論】和【明義疏】的詞句,將會變得非常繁複,因此,色拉傑尊巴講【七十義】時,只引述【現觀莊嚴論】的詞句,之後就根據【明義疏】的密意作扼要講解。
「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慧攝持的菩薩瑜伽,是漸次加行的定義。」
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必須修什麼?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修持方式是依次修持。「漸次加行」全部都是「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依次修持叁智行相」嗎?不是,並非如是,但此行者若有「慧」,有「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慧」的話,以之攝持而修即可。所以,「漸次加行」不被「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依次修持叁智行相」周遍,但被「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依次修持叁智行相之慧攝持」周遍。漸次加行是「菩薩瑜伽」,未入道者沒有,聲聞﹑獨覺﹑佛亦無。
「漸次加行,分有十叁:六波羅蜜多之六漸次加行、六隨念之六漸次加行﹑無實體性之漸次加行(無自性之漸次加行)。」
大乘資糧道者的心續中無波羅蜜多,即沒有般若波羅蜜多,但有波羅蜜多的修持。大乘資糧道者有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羅蜜多的修持,同樣的,加行道、見道、修道的行者也都有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羅蜜多的修持,所以可說他們都有「六波羅蜜多之六漸次加行」。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前」
續流最後際者沒有「漸次加行」,但有前面的「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所以,「漸次加行」的界限不包括續流最後際。漸次加行是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而修的,在續流最後際時叁智行相已得堅固。進入續流最後際時,此時的「漸次加行」全都轉爲「剎那加行」,不再是「漸次加行」了。
頂加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並不相同。圓滿一切相加行是在資糧道時,爲于叁智行相得自在故總攝叁智行相而修。證得加行道時的圓滿一切相加行,已不再爲了于叁智行相得自在而修了。加行道時的圓滿一切相加行只以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慧攝持即可,不須要爲了于叁智行相得自在而修,因爲于叁智行相已得自在故。但這樣也算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嗎?可以。證得加行道時,雖然不再爲了于叁智行相得自在而修了,但有以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慧攝持,因此也算是。得到頂加行時,圓滿一切相加行並不須要滅掉(不存在);但得到下面的剎那加行時,漸次加行須要滅掉。所以並不一樣。
「六隨念之六漸次加行」是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的六種漸次加行。其中,隨念佛的漸次加行就是隨念佛寶功德的漸次加行;隨念法的漸次加行就是隨念法寶功德的漸次加行;隨念舍的漸次加行就是隨念布施功德的漸次加行。
「無實體性的漸次加行」是證空性慧。所用名相雖不一樣,實際上是指菩薩心續中的證空性慧。
漸次加行的界限:下限是大乘資糧道,上限是續流最後際之前。不包括續流最後際,爲什麼?漸次加行是爲了于叁智行相得堅固才修的,進入續流最後際時,叁智行相已得堅固了,這時的漸次加行也轉成入剎那加行。
雲:「剎那證菩提」
漸次加行是因,剎那加行是果,漸次加行的界限是下從大乘資糧道上至續流最後際之前;到了續流最後際時,漸次加行就轉成了剎那加行,所以剎那加行的界限:唯在續流最後際。
剎那加行的「剎那」,表示極短的時間;剎那加行表示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證得佛果。「剎那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這時已登十地了,剎那加行被十地智周遍。【現觀莊嚴論】的詞句「剎那證菩提」,表示于一剎那間將證菩提。
漸次加行是爲于叁智行相得堅固而修的,剎那加行于叁智行相已得堅固。
「于叁智行相已得堅固之究竟菩薩瑜伽,是剎那加行的定義。」
剎那加行是于叁智行相已得堅固的究竟菩薩瑜伽,是菩薩心續中最究竟的瑜伽,下一剎那即證得佛果。「于叁智行相得堅固」的層次已經是證量非常高了,爲什麼?因爲此中的「剎那」是指成事剎那,最短的成事剎那是一位成年人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剎那加行者已得到可在最短的成事剎那,這樣短的時間內,于心續中現出無漏法,同時也現出有漏法之能力。下面將會提到。
「剎那加行與續流最後際之智同義。」
「分四:異熟剎那加行﹑非異熟剎那加行﹑無相剎那加行﹑無二剎那加行」
若予以區分有四種加行,此四種加行皆爲同義;既然同義,何以作此區分?因爲有很多攝持﹑助力的關系,故作此區分。例如漸次加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的意思是一樣,但因爲「攝持者」不同而作區分;于叁智行相總攝而修的加行是圓滿一切相加行;于叁智行相依次而修的加行是漸次加行。續流最後際之智雖然就是四種剎那加行,但因爲續流最後際有四種攝持者之故,才安立四種剎那加行,實際是一樣的。
剎那加行于此所作的區分比較不重要,主要是體性比較重要,實際上還有其它的區分法。
「剎那加行的界限:唯于續流最後際。」
一位大乘行者先證得大乘資糧道,之後證得大乘加行道﹑大乘見道,證得大乘見道時即登上初地,整個見道都是初地,此時的智都是初地智,之後證得大乘修道,在修道時有初地,也有其它地;修道第一剎時,仍在初地,之後依次證得二地、叁地、直至十地。十地分爲叁分:一是「最初證者」,剛證初地不久者,這不是續流最後際;二是「一世證者」,再投生一世才成佛的菩薩,這也不是續流最後際;叁是「最後有者」,在該世就證悟成佛的菩薩,這是叁有的最後邊際﹑續流最後際,其心續中的智是續流最後智。
問:「只有佛陀才有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的主張,請問格西:應成派的主張是否一樣?
答:這個問題好象上次講過了,其實在【中觀寶鬘論】以及【入中論】裏面講的都是一樣,中觀應成派主張:以菩提心攝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這些都是波羅蜜多。以菩提心攝持,所作的一分布施是波羅蜜多、持一分的戒是波羅蜜…
《般若七十義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