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 5》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1/22
八事七十義中的叁智﹑四加行已經講解完畢。叁智的行相是我們的所應取,而能取者就是四加行;能取者依于所應取,將獲得果位法身。我們今天開始講果位法身。果位法身與佛是同義詞。
《現觀莊嚴論》雲:「及法身爲八」。「法身」指果位法身;「爲八」指叁智﹑四加行與果位法身,共爲八。
「以修持成爲能證得本身方便之叁智行相力,所證得之究竟果位,是果位法身之定義」。
「本身」是法身本身,法身是所應得,要證得法身需要有方法,是什麼呢?是能證得法身本身的方便,就是修持叁智行相者「四加行」,四加行的修持方法,有的是總攝而修,有的是漸次而修,不論修持何者,依之最後將獲得究竟的所應得,即究竟的果位法身;也可說:四加行乃是證得果位法身的無上方便,修持四加行有的是漸次修的,如「漸次加行」;有的是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如「圓滿一切相加行」。反正依著修持四加行之力,將會證得究竟的果位法身,果位法身就是指佛果而言,所以,菩薩在有學位階段依著四加行修持叁智行相之力,達最究竟時將證得果位法身。
「彼與佛陀同義」
簡單而言,果位法身就是佛。要如何證得佛果呢?就是要透過菩薩在有學位階段依著修道(修四加行)之力而獲得的。四加行與菩薩(心相續之)智是同義;也就是說:菩薩心相續之智能周遍四加行,四加行能周遍菩薩心相續之智,菩薩智之外並無其它的四加行,四加行之外並無其它的菩薩智。果位法身是菩薩在有學位時透過修持叁智行相﹑修道﹑修對境(如無常﹑空性等)和有境的力量獲得的。總之,以四加行修持叁智行相或菩薩在有學位時修對境和有境,其中含有修持空性﹑無常﹑道﹑菩提心﹑悲心等,範圍非常地廣泛,這些全部攝于菩薩應修的道中。
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這些只是依照菩薩修行的次第而作不同的安立而已,其實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能周遍頂加行﹑能周遍漸次加行﹑能周遍剎那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此叁加行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與菩薩智是同義。
總之,佛果是如何證得的呢?菩薩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積聚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二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修悲心、菩提心、六度、四念住…等,以積聚福德資糧;修無我、空性…等,以積聚智慧資糧。從初地到七地之間是積聚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二資糧—修無我、空性、專注于微細對境的禅定…等,以積聚智慧資糧;由身口修持禮拜、繞塔、持咒、課誦、布施、忍辱…等,以積聚福德資糧。這些都攝于趣入處「叁智行相」中。從八地到十地的叁清淨地之間是積聚第叁大阿僧祇劫的二資糧。透過以上圓滿二資糧的力量,即可證得果位—佛果。「彼與佛陀同義」就是:果位法身與佛同義。
「分四:自性身﹑智法身﹑報身﹑化身」
若予以區分,則有四身:1.自性身、2.智法身、3.報身、4.化身。「現觀莊嚴論」將果位法身分爲四身,其它論著有時候會分爲二身,有時候會分爲四身,分法並不一定。
自性身與智法身統稱爲「法身」;報身與化身統稱爲「色身」。此四身可攝爲二身,「中觀寶鬘論」雖只提到二身而已,但與四身並不矛盾。果位法身是指自性身與智法身,此乃菩薩于有學位時,緣于「基—四谛」,以修持「道—方便﹑智慧」之力,證得「果—法﹑色二身」。
此中只是提到分類而已,並沒有細說其個別的定義,後面講到七十義時,每一個的定義、界限都會提到,現在只講八事,故只提一些名相即可。
自性身就是我們說的自性法身。這是菩薩在有學位時,在他的心相續中有很多正的﹑顛倒的心,這些顛倒的心是一定要將它滅除的,而正確的心是要將它無限增長的;如果將正確的心無限增長的話,那些顛倒的心自然就被滅掉,到最後證得佛果時,這些無顛倒正確的心將轉成「智慧法身」。
那些顛倒的心是一定要將它滅掉的,怎麼滅掉呢?將正確的心無限增長即可,但是現在那些顛倒的心仍然積在我們的內心裏;將成佛時,無顛倒正確的心將轉成智慧法身;而無顛倒正確的心上之空性,就是現在的「自性住種姓」,未成佛時就轉成「自性身」。
依著無顛倒的心斷除障礙後,無顛倒的心本身將轉成智慧法身,而在心上的空性就轉成自性身;當心斷除障礙的同時就證得滅谛,滅谛也是自性身,自性身可分爲二種:u當無顛倒的心轉成智慧法身時,智慧法身上的空性就是自性身。v證得智慧法身的同時也證得滅谛,這也是自性身。所以,自性身分爲二:u離客塵清淨分轉成的自性身(即滅谛)﹑v自性清淨分的自性身(即空性)。
總之,佛心續中的相智,就是智慧法身,相智和智慧法身同義;相智上的空性以及佛心續中的滅谛,即是自性法身。此二者都是法身,主要是在有學位時積聚智慧資糧的結果,是智慧﹑方便二分中修持智慧分的結果。
「報身和化身」是指心中已證得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的補特伽羅。二者都是佛聖者。這二身是在證得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的補特伽羅上區分出的。報身是最初在密嚴剎土成就佛果的佛聖者,就是新以密嚴剎土者的身份成佛的佛聖者。在密嚴剎土新成佛的報身具有五決定(特點):
一﹑身: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二﹑眷屬:唯聖位菩薩圍繞,凡夫、聲聞、獨覺、未入道者都不是,能親見到報身者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小乘聖者阿羅漢也見不到;
叁﹑說法:唯說大乘法,報身說法時,聞法的眷屬只有大乘的聖者,所以只說大乘法,雖然也想說小乘法,但沒有小乘的聽衆,因爲聲獨衆見不到報身佛;
四﹑住處:唯住密嚴剎土,報身並不到不淨穢土去,因爲即使到了不淨穢土去,也沒有任何者見得到祂;
五﹑時間:乃至輪回未空前,恒住密嚴剎土。
具足這五特點的佛,就是報身佛;不具足這五特點的佛,就是化身佛。
在密嚴剎土新成就佛果的補特伽羅是報身,祂也想宣說大小乘法,但因爲一般的所化機見不到祂,所以祂就以報身爲增上緣,化現出另一身軀到不淨世間去,這就是化身。不論凡夫、聲聞、獨覺衆都可見到祂,因而化身爲所化機說法時會宣說大小乘各種法。
例如釋迦牟尼佛就是化身,爲什麼是化身?因爲祂沒有具足報身的五特點。那一點不具足?若是報身則唯說大乘法,但釋迦牟尼佛不只說大乘法,也說小乘法;又報身的眷屬唯聖位菩薩而已,而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則有聲聞、獨覺衆;報身居住的地方唯密嚴剎土而已,而釋迦牟尼佛則是到欲界,不具足報身的五特點,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中的勝化身。
一般我們所稱的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甚至長壽佛、藥師佛、叁十五佛…等,都是化身,因爲報身只有聖位菩薩才見得到,我們根本見不到,連作夢也夢不到;聲聞﹑獨覺﹑凡夫也是,連作夢都夢不到的,因此,我們或未入道者,甚至大小乘中能見到的佛都是化身佛。
報身和化身都是聖位佛,也是補特伽羅。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是佛心相續的功德。自性法身是常法﹑是無爲法。在二資糧中,報身和化身是福德資糧的結果,也是方便分和智慧分中方便分的結果。方便分指福德資糧,智慧分指智慧資糧。
到此暫時將四身解釋完畢,以後講到四身時再詳細說明。
「界限:唯佛地」
至此,已簡略地將八事講完,如果詳細解釋八事的話,就會講到七十義。七十義有哪些?
代表相智之法有10。代表道智之法有11。
代表基智之法有9。代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法有11。
代表頂加行之法有8。代表漸次加行之法有13。
代表剎那加行之法有4。代表果位法身之法有4。
一共有70法。叁智有173行相,是叁智顯現出的行相,這與此能代表之法是不相同的。
在這本「七十義」的最後一頁,(教材的p.390)「七十義攝頌雲:十十一九及十一,八及十叁四及四。」這中:
「十」指代表相智之法有10。「十一」代表道智之法有11。
「九」指代表基智之法有9。「十一」指代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法有11。
「八」指頂加行之法有8。「十叁」指漸次加行之法有13。
「四」指代表剎那加行之法有4。「四」指果位法身之法有4。
其中,代表漸次加行有13法:六波羅蜜多的六漸次加行、六隨念的六漸次加行及體性無實有之一種漸次加行(無性自性之漸次加行)。剎那加行分有四種。果位法身分有四種。剛才已講過。
如果將剛才所念那二句的數字加起,就是七十義,其中,先談到代表相智的10法,第一是發心。接著就講發心。
相智是什麼呢?定義雖有不同的安立,但意義就是智慧法身﹑相智﹑果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以及佛心續中之智等,這些都一樣﹑同義。
到此爲止已將「現觀莊嚴論」中的「一切相現觀,至頂及漸次,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爲八。」講完。
雲:「發心與」
這是七十義中的第一法「發心」。是什麼意思呢?一般我們雖然經常提到菩提心,但真正的菩提心必須像此中說的:
「緣于成爲本身助力的利他圓滿菩提之欲求心而相應生起,並且安住于成爲大乘道之入門道類的特定大乘心王意識,此乃大乘世俗發心定義。」
菩提心本身是需要助力的,而成爲菩提心本身的助力有:
j緣于利他圓滿菩提之欲求心。菩提心需要「緣于利他圓滿菩提之欲求心」的助力。欲求菩提的欲求心與菩提心這二者必須彼此相應。證空慧和菩提心雖然是…
《般若七十義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