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5▪P3

  ..續本文上一頁

  若要發起大乘菩提心的話,一定要依著「七重因果」或「自他相換」其中一種方式才能生起,但若完全不禅修任何一種,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修習自他相換,爲什麼說對我們很難修得起,因爲修持時是將自己在過去﹑現在﹑未來聚集的善根和所有的安樂﹑好的一切,當下全部給予他人,並將他人的一切苦難﹑障礙﹑罪惡﹑疾病等,全部取來由自己承受。修自他相換時,要許下這樣的堅定諾言,這對我們而言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自他相換的修持法,最初並沒有廣傳,開始是寂天菩薩親見到文殊菩薩後,文殊菩薩親自傳給寂天菩薩,寂天菩薩再傳給金洲大師,金洲大師再傳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有很多弟子,可是他只秘密地單傳給種敦巴而已,所以當時在西藏沒有其他人知道這個法門,自他相換可說是極秘密之法,種敦巴得到此法後也想把法傳下去,可是他根本找不到能得此傳承的對象,因爲一般人的心根本難以容下這樣的修行,最後找到了博朶瓦,所以就把自他相換法傳給博朵瓦,博朵瓦之後也必須將此法傳下去,以前傳授此法時都是口耳相傳而已,所以他就傳給兩位弟子,一位是霞惹瓦,一位是朗日唐巴,朗日唐巴得到此法後,寫了《修心七義》,之後,切喀瓦看到朗日唐巴寫的《修心七義》,就去尋找朗日唐巴想聽此法,可是當時朗日唐巴已圓寂了,因此改找霞惹瓦,霞惹瓦很驚訝,因爲此法們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後一直隱密著沒人知道此法門,他竟然知道並想學習,因此就將自他相換法傳給切喀巴,切喀巴因爲擔心這個法門會失傳,之後就廣傳此法。所以,對我們而言是很難修得起的,只能種種習氣吧了。

  自他相換的傳承離我們比較近,所以稱爲「近傳傳承」,深觀傳承﹑廣行傳承離我們比較遠。自他相換是寂天菩薩親見文殊菩薩後,文殊菩薩傳給他的,之後,寂天菩薩傳給耶拉達利,耶拉達利傳給巴歐多傑(勇者金剛),巴歐多傑傳給仁謙悲(寶賢),仁謙悲傳給金洲大師,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所以這個傳承是很近的傳承。誰傳給文殊菩薩的?是佛傳的。

  所以自他相換的修持對我們而言是很難的,我們可以由七重因果思惟,只要心中生起「爲了饒益一切有情,務必證得圓滿佛果」的心都可算是發起願心,之後可受行心戒,受行心戒後,身語意叁門盡力做善行,所做的任何善行皆唯佛子行,即使念一句「嗡瑪尼悲昧吽」也是佛子行。以佛子行爲助力的發心就是行心,所以願心是在行心之前,行心是在行心戒之後。

  《現觀莊嚴論》裏說的內容就像是爲我們一一介紹修行的整個內容;《菩提道次第論》是將《現觀莊嚴論》介紹的內容總結起來講述修行的次第,因此比較容易了解,《現觀莊嚴論》只有介紹修行所須的項目因此比較難解其義,要了解的話,就要看另外的論著,因爲現觀莊嚴論裏的內容,不是按照修行的次第排列的,有時候有該先修的在後面說,該後修的在前面說的情形,如果按照《現觀莊嚴論》說的次序修持的話,是難以生起證悟;而《菩提道次第論》是在認識所有修行須要的項目後有次序的宣講修持次第,因此比較容易實踐。

  問:菩薩刻意保留欲界的煩惱,爲了要做一些事,對于這一點有二個問題—1.一定要有欲界的煩惱才可做事嗎?如果是的話,請格西舉例。2.保留這些煩惱是應衆生根器的方便嗎?

  答:菩薩並不會刻意斷除欲界煩惱,這些煩惱障是附帶﹑順便斷除的。菩薩追求的是佛果,阻礙證得佛果的是執實,以執實爲根本而生起煩惱,菩薩若將根本執實拔除的話,煩惱將被附帶斷除。就像要到某個地方去,去該地的路上,若遇到當地國王的阻擋,國王不會親自站在路上阻擋,他會派他的臣子去阻擋,如果將臣子消滅掉是沒有用的,因爲國王還在,所以要消滅的話,要先消滅國王。此中,臣子是比喻「煩惱障」,國王是比喻「執實心」,世俗上,國王如果擋路的話,我們就去送送禮或者想辦法將他滅掉,但只消滅臣子,國王還在的話,還會再返回阻擋;煩惱就像國王的臣子,如果將執實(國王)消滅,臣子(煩惱障)也會被附帶地消滅。如果只斷煩惱障,不斷執實,那是不可能證得佛果的。所以菩薩會刻意斷除執實,因爲執實是禍根,由此禍根會引生很多煩惱,因此菩薩不會刻意斷除煩惱障,只要從執實根斷,煩惱自然就不會生起。

  菩薩刻意保留的煩惱是真正的煩惱,沒錯,可是菩薩有根斷執實的勇氣在,所以心相續中的煩惱早已被鎮伏,臣伏在下,唯一不肯臣伏在菩薩之下的就是執實心,所以菩薩才會刻意地對抗執實﹑斷除執實,刻意地留下煩惱障,也許菩薩會認爲煩惱障有點可愛吧!煩惱障沒有錯,因爲它是受控于執實心,就像臣子沒有錯,因爲他是受控于國王。可以煩惱爲增上緣,在欲界和色界中結生相續,利益衆多的衆生;例如:菩薩會以煩惱爲增上緣,在畜生道結生相續,示現爲鹿﹑牛等,以畜生相利益衆生。所以菩薩會以欲界煩惱爲增上緣,在欲界中結生相續利益衆生,雖然他心相續的煩惱是真正的煩惱,但已像是被咒力﹑藥力控製的毒藥般,例如某人中了毒,在咒力﹑藥力控製下,毒性是不會發作害人的;聖位菩薩心相續中雖有真正的煩惱,但已被修持發心﹑證空性慧的勢力控製,已變得非常薄弱,對菩薩而言,並不會感到不舒服,就像中毒的人,肚子裏的毒藥已被咒力﹑藥力控製,不會感到不舒服般。

  就密法而言,有轉貪欲爲道用的修持,在此是顯教方面,絕對不會有轉煩惱爲道用的修持。聖位菩薩有以欲界煩惱爲修行助力的,這些詳細的在《現觀莊嚴論》的第二事會講得非常詳細。

  

《般若七十義 5》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