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 6》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1/24
上一次已講到發心了,今天再將發心的定義講一次。
大乘發心有助力﹑相應,就是欲求心。我們的心識可分爲二:心和心所。心,指心王;心所是心王的眷屬。大乘發心本身是心王。心王可分爲二:根識﹑意識。大乘發心是意識﹑心王,與它相應的欲求心是心所。大乘發心與欲求心是以五種相應而相應,第一﹑所緣相應。第二﹑行相相應。第叁﹑增上緣和因緣一樣。第四﹑時間相應,二者同時成立。第五﹑質相相應,清楚了別之質一樣。既然相應的欲求心是「爲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與它相應的發心也是「爲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欲求心現出圓滿菩提行相,相應的發心也是現出圓滿菩提行相。
大乘發心是「具二欲求」:欲求利他與欲求圓滿菩提。這二者中的「欲求圓滿菩提」是大乘發心的助力。「欲求利他」是大乘發心的因。以欲求利他爲因,而生起欲求圓滿菩提。生起欲求圓滿菩提的同時,相應的大乘發心也生起。因此,以欲求利他爲因,以欲求圓滿菩提爲助力的大乘發心是「具二欲求」。
「其中,由體性門,分爲二:願心與行心。」
發心,從體性門可分爲:願心與行心,這上一次我們已經講過了。願心是先生起的,是許諾爲利他欲求菩提的心,沒有實際行持菩薩行。行心是在願心之後,更進一步地接受行心戒(菩薩戒),實行菩薩行階段的發心。
願心的「願」,只是一種願望﹑一種欲求而已,只是欲求圓滿菩提,沒有實際行動;行心的「行」,就不只是願望而已,是實際趣入行持,實際付諸行動;願心和行心在《入菩薩行論》中有提到,《現觀莊嚴論》裏的詞句沒有直接提到。
「由同法喻助力門,分有二十二」,這在《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裏有提到。
1﹑「如地發心」:是菩薩小品資糧道者的發心,喻如大地。大地是一切莊稼﹑草木生長之處,以此爲比喻,意思是:要證得佛果﹑圓滿菩提,最初積聚資糧的發心,就是菩薩小品資糧道的發心;一切善業莊稼﹑圓滿佛果皆由此開始,故喻如「大地」。
2﹑「如金發心」:是中品資糧道者的發心,喻如黃金。爲什麼?小品資糧道者的發心尚不堅穩,遇到小乘惡知識﹑或難調難伏的有情時,其發心仍會退轉;證得中品資糧道者的發心,則如黃金般,絕不退轉,即使遇到小乘惡知識(惡友)﹑或遇到任何情況,絕不會退轉;像黃金做的金瓶﹑金器,即使金瓶﹑金器破損﹑壞了,或遇到任何惡劣情況,其黃金的價值都不會失去;若像陶土做的陶瓶﹑陶器,一旦破損了,那只有把它丟掉而已,一點價值都沒有;但是金製的金瓶﹑金器,即使破損了,其黃金的價值仍在,我們也不會將它丟掉。所以,證得中品資糧道者的發心時,即使遇到任何外在惡緣,絕不會退轉,故喻如「黃金」。
3﹑「如初月發心」:是大品資糧道者的發心,喻如初月,爲什麼?如月亮在初一﹑初二﹑初叁時,本來是小小的,之後,越來越圓;以此比喻功德越來越增長的大品資糧道者的發心。
4﹑「如火發心」:是指加行道者的發心。加行道者的發心是能證得「見道根本定智,如火能燒盡本份遍計執實」的能得因﹑方便,故喻如「火」。
5﹑「如寶藏發心」:初地者的發心,喻如「寶藏」。
6﹑「如寶源發心」:第二地者的發心,喻如「珍寶源處」。
7﹑「如大海發心」:第叁地者的發心,喻如「大海」。
8﹑「如金剛發心」:第四地者的發心,喻如「鑽石」。
9﹑「如山王發心」:第五地者的發心,喻如「須彌山」。
10﹑「如醫生發心」:第六地者的發心,喻如「醫生」,不是醫藥。
11﹑「如善友發心」:第七地者的發心,喻如「善知識」。
12﹑「如如意寶發心」:第八地者的發心,喻如「如意寶」。
13﹑「如日發心」:第九地者的發心,喻如「太陽」。
14﹑「如妙法歌聲心」:第十地者的發心,如「妙法歌聲」。
從「如寶藏發心」到「如妙法歌聲心」是初地者到第十地者的發心。
15﹑「如國王發心」:第十地者的發心,第一殊勝道。喻如「國王」。
16﹑「如庫藏發心」:第十地者的發心,第二殊勝道。喻如「倉庫」。
17﹑「如大路發心」:第十地者的發心,第叁殊勝道。喻如「大路」。
18﹑「如車乘發心」:第十地者的發心,第四殊勝道。古代沒有車子,所以出門都要會騎馬﹑乘象等,故喻如「坐騎」。
19﹑「如泉水發心」:第十地者的發心,第五殊勝道。喻如「泉水」。
從「如國王發心」到「如泉水發心」這五種發心,是第十地者的無間道﹑解脫道,這五種發心都攝于十地的殊勝道(特別道)中。加上前面的「如妙法歌聲發心」,則第十地者有六種發心。
20﹑「如雅音發心」:佛地的發心,喻如「雅音」。
21﹑「如流水發心」:佛地的發心,喻如「流水」。
22﹑「如雲發心」:佛地的發心,喻如「雲」。
這叁種發心是佛地發心的加行﹑正行﹑結行,都是攝于佛地。
這22種發心,在《現觀莊嚴論》的偈頌裏都有提到,但只提到比喻而已,真正的意義可參考《明義疏》。《明義疏》裏講得很清楚,例如,「如地的發心」是在小品資糧道者的心相續中有﹑「如金發心」在中品資糧道者的心相續中有,等等相關的意義都有解釋。
《現觀莊嚴論》雲:「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言故。
其中「如地金月火」指初四種發心,這四種都在凡夫心相續中有。
「藏寶源大海」的「藏」是初地者的發心。「寶源」是第二地者的發心。「大海」是第叁地者的發心。
「金剛山藥友」的「金剛」是第四地者的如金剛鑽石發心。「山」是第五地者的如須彌山發心。「藥」是第六地者的如醫生發心。「友」是第七地者的如善知識發心。
「如意寶日歌」的「如意寶」是第八地者的發心。「日」是第九地者的如太陽發心。「歌」是第十地者的如妙法歌聲發心。
「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這五種:如國王﹑如倉庫﹑如大路﹑如坐騎﹑如泉水的發心,皆攝于第十地者的特別道,「特別道」是第十地菩薩的後得位。
「雅音河流雲」的「雅音」是加行﹑「河流」是正行﹑「雲」是結行。這叁種發心皆攝于佛地。
「分二十二種」發心的行相共二十二種。「言故」作如是說故,《現觀莊嚴論》如是說故。一一計算了22種發心後,「言故」指說有22種發心,是因爲《現觀莊嚴論》如是說故。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佛地之間」
發心的界限是下自大乘資糧道,上至佛地。從小品資糧道真正的世俗發心直至佛地。未入道者有「爲利有情欲求菩提」的造作發心,但無真正的﹑無虛僞的發心。
講完能代表相智十法的第一法「發心」,接著講,能代表相智十法的第二法「教授」。
「雲:『教授』」。
所謂「教授」是指佛語(佛經)以及佛語的密意釋。無倒解釋佛語的清淨論著都是教授,它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大乘論著,一類是小乘論著。這裏,能代表相智十法的「教授」是大乘的教授。
爲何在發心之後講到教授呢?因爲發心是「爲了饒益一切有情,願證圓滿菩提的心」。既然爲了饒益一切有情要證得佛果,那麼就要修持能證得佛果的方便;若要修持能證佛果的方便,就應該要了解其修持的方法﹑次第,如果不了解修持次第,就徑自修持的話,可能會有顛倒修的危險;若要了解修持次第,必須先依止能無倒闡示修行教授的善知識,然後依著修行教授作聞思修,才能夠證得所追求的圓滿菩提;若不如此則不會有正確的修行。這就是開示「發心」後,才講到能證圓滿菩提的方法「教授」的原因。
「開示能證得大乘發心所求之方便大乘語,是大乘教授之定義。」
大乘發心的特別所求是圓滿菩提,開示能證得此大乘發心之方便大乘語,就是大乘教授。
「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是開示能證得果般若波羅蜜多的方便,「大乘教授」是開示能證得圓滿菩提的方便,兩者的所應證一樣,果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圓滿菩提﹑佛。所以,大乘教授和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是一樣,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乘教授。
《現觀莊嚴論》是經教般若波羅蜜多,也是大乘教授,兩者皆是。《現觀莊嚴論》如何闡示(能證得圓滿菩提的方便)呢?若是一位欲求果位法身(佛果)的補特伽羅,在證得果位法身之前,必須先有「剎那加行」;
在剎那加行之前,必須先有「漸次加行」;在漸次加行之前,必須先有「圓滿一切相加行」,在資糧道時,總攝叁智行相而修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後,將證得「頂加行」;頂加行之後,將證得漸次加行﹑剎那加行,最後證得佛果。
總之,《現觀莊嚴論》闡示的四種加行,都是能證得果位法身的方便。欲證得果位法身者必須這樣修持。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緣于什麼修持呢?是緣于叁智行相而修。所以,《現觀莊嚴論》不僅闡示能證得果位法身的方便,也闡示能證得果般若波羅蜜多的方便,也闡示能證得圓滿菩提的方便。因此,《現觀莊嚴論》成爲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和大乘教授。同樣的,《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甚至大乘的經典﹑論著,通通都是(闡示能證得果位法身的方便)。
到此已經將「大乘教授」的定義講解完畢,再來講它的區分。
「其中,由體性門,分爲二:傳授大乘教授﹑隨示大乘教授。」
這兩種區分在《現觀莊嚴論…
《般若七十義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