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6

  

《般 6》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1/24

  上一次已讲到发心了,今天再将发心的定义讲一次。

  大乘发心有助力﹑相应,就是欲求心。我们的心识可分为二:心和心所。心,指心王;心所是心王的眷属。大乘发心本身是心王。心王可分为二:根识﹑意识。大乘发心是意识﹑心王,与它相应的欲求心是心所。大乘发心与欲求心是以五种相应而相应,第一﹑所缘相应。第二﹑行相相应。第三﹑增上缘和因缘一样。第四﹑时间相应,二者同时成立。第五﹑质相相应,清楚了别之质一样。既然相应的欲求心是「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与它相应的发心也是「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欲求心现出圆满菩提行相,相应的发心也是现出圆满菩提行相。

  大乘发心是「具二欲求」:欲求利他与欲求圆满菩提。这二者中的「欲求圆满菩提」是大乘发心的助力。「欲求利他」是大乘发心的因。以欲求利他为因,而生起欲求圆满菩提。生起欲求圆满菩提的同时,相应的大乘发心也生起。因此,以欲求利他为因,以欲求圆满菩提为助力的大乘发心是「具二欲求」。

  「其中,由体性门,分为二:愿心与行心。

  发心,从体性门可分为:愿心与行心,这上一次我们已经讲过了。愿心是先生起的,是许诺为利他欲求菩提的心,没有实际行持菩萨行。行心是在愿心之后,更进一步地接受行心戒(菩萨戒),实行菩萨行阶段的发心。

  愿心的「愿」,只是一种愿望﹑一种欲求而已,只是欲求圆满菩提,没有实际行动;行心的「行」,就不只是愿望而已,是实际趣入行持,实际付诸行动;愿心和行心在《入菩萨行论》中有提到,《现观庄严论》里的词句没有直接提到。

  「由同法喻助力门,分有二十二」,这在《现观庄严论》的根本颂里有提到。

  1﹑「如地发心」:是菩萨小品资粮道者的发心,喻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庄稼﹑草木生长之处,以此为比喻,意思是:要证得佛果﹑圆满菩提,最初积聚资粮的发心,就是菩萨小品资粮道的发心;一切善业庄稼﹑圆满佛果皆由此开始,故喻如「大地」。

  2﹑「如金发心」:是中品资粮道者的发心,喻如黄金。为什么?小品资粮道者的发心尚不坚稳,遇到小乘恶知识﹑或难调难伏的有情时,其发心仍会退转;证得中品资粮道者的发心,则如黄金般,绝不退转,即使遇到小乘恶知识(恶友)﹑或遇到任何情况,绝不会退转;像黄金做的金瓶﹑金器,即使金瓶﹑金器破损﹑坏了,或遇到任何恶劣情况,其黄金的价值都不会失去;若像陶土做的陶瓶﹑陶器,一旦破损了,那只有把它丢掉而已,一点价值都没有;但是金制的金瓶﹑金器,即使破损了,其黄金的价值仍在,我们也不会将它丢掉。所以,证得中品资粮道者的发心时,即使遇到任何外在恶缘,绝不会退转,故喻如「黄金」。

  3﹑「如初月发心」:是大品资粮道者的发心,喻如初月,为什么?如月亮在初一﹑初二﹑初三时,本来是小小的,之后,越来越圆;以此比喻功德越来越增长的大品资粮道者的发心。

  4﹑「如火发心」:是指加行道者的发心。加行道者的发心是能证得「见道根本定智,如火能烧尽本份遍计执实」的能得因﹑方便,故喻如「火」。

  5﹑「如宝藏发心」:初地者的发心,喻如「宝藏」。

  6﹑「如宝源发心」:第二地者的发心,喻如「珍宝源处」。

  7﹑「如大海发心」:第三地者的发心,喻如「大海」。

  8﹑「如金刚发心」:第四地者的发心,喻如「钻石」。

  9﹑「如山王发心」:第五地者的发心,喻如「须弥山」。

  10﹑「如医生发心」:第六地者的发心,喻如「医生」,不是医药。

  11﹑「如善友发心」:第七地者的发心,喻如「善知识」。

  12﹑「如如意宝发心」:第八地者的发心,喻如「如意宝」。

  13﹑「如日发心」:第九地者的发心,喻如「太阳」。

  14﹑「如妙法歌声心」:第十地者的发心,如「妙法歌声」。

  从「如宝藏发心」到「如妙法歌声心」是初地者到第十地者的发心。

  15﹑「如国王发心」:第十地者的发心,第一殊胜道。喻如「国王」。

  16﹑「如库藏发心」:第十地者的发心,第二殊胜道。喻如「仓库」。

  17﹑「如大路发心」:第十地者的发心,第三殊胜道。喻如「大路」。

  18﹑「如车乘发心」:第十地者的发心,第四殊胜道。古代没有车子,所以出门都要会骑马﹑乘象等,故喻如「坐骑」。

  19﹑「如泉水发心」:第十地者的发心,第五殊胜道。喻如「泉水」。

  从「如国王发心」到「如泉水发心」这五种发心,是第十地者的无间道﹑解脱道,这五种发心都摄于十地的殊胜道(特别道)中。加上前面的「如妙法歌声发心」,则第十地者有六种发心。

  20﹑「如雅音发心」:佛地的发心,喻如「雅音」。

  21﹑「如流水发心」:佛地的发心,喻如「流水」。

  22﹑「如云发心」:佛地的发心,喻如「云」。

  这三种发心是佛地发心的加行﹑正行﹑结行,都是摄于佛地。

  这22种发心,在《现观庄严论》的偈颂里都有提到,但只提到比喻而已,真正的意义可参考《明义疏》。《明义疏》里讲得很清楚,例如,「如地的发心」是在小品资粮道者的心相续中有﹑「如金发心」在中品资粮道者的心相续中有,等等相关的意义都有解释。

  《现观庄严论》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言故。

  其中「如地金月火」指初四种发心,这四种都在凡夫心相续中有。

  「藏宝源大海」的「藏」是初地者的发心。「宝源」是第二地者的发心。「大海」是第三地者的发心。

  「金刚山药友」的「金刚」是第四地者的如金刚钻石发心。「山」是第五地者的如须弥山发心。「药」是第六地者的如医生发心。「友」是第七地者的如善知识发心。

  「如意宝日歌」的「如意宝」是第八地者的发心。「日」是第九地者的如太阳发心。「歌」是第十地者的如妙法歌声发心。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这五种:如国王﹑如仓库﹑如大路﹑如坐骑﹑如泉水的发心,皆摄于第十地者的特别道,「特别道」是第十地菩萨的后得位。

  「雅音河流云」的「雅音」是加行﹑「河流」是正行﹑「云」是结行。这三种发心皆摄于佛地。

  「分二十二种」发心的行相共二十二种。「言故」作如是说故,《现观庄严论》如是说故。一一计算了22种发心后,「言故」指说有22种发心,是因为《现观庄严论》如是说故。

  「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佛地之间

  发心的界限是下自大乘资粮道,上至佛地。从小品资粮道真正的世俗发心直至佛地。未入道者有「为利有情欲求菩提」的造作发心,但无真正的﹑无虚伪的发心。

  讲完能代表相智十法的第一法「发心」,接着讲,能代表相智十法的第二法「教授」。

  「云:『教授』」。

  所谓「教授」是指佛语(佛经)以及佛语的密意释。无倒解释佛语的清净论着都是教授,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乘论着,一类是小乘论着。这里,能代表相智十法的「教授」是大乘的教授。

  为何在发心之后讲到教授呢?因为发心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愿证圆满菩提的心」。既然为了饶益一切有情要证得佛果,那么就要修持能证得佛果的方便;若要修持能证佛果的方便,就应该要了解其修持的方法﹑次第,如果不了解修持次第,就径自修持的话,可能会有颠倒修的危险;若要了解修持次第,必须先依止能无倒阐示修行教授的善知识,然后依着修行教授作闻思修,才能够证得所追求的圆满菩提;若不如此则不会有正确的修行。这就是开示「发心」后,才讲到能证圆满菩提的方法「教授」的原因。

  「开示能证得大乘发心所求之方便大乘语,是大乘教授之定义。

  大乘发心的特别所求是圆满菩提,开示能证得此大乘发心之方便大乘语,就是大乘教授。

  「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是开示能证得果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大乘教授」是开示能证得圆满菩提的方便,两者的所应证一样,果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圆满菩提﹑佛。所以,大乘教授和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是一样,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乘教授。

  《现观庄严论》是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也是大乘教授,两者皆是。《现观庄严论》如何阐示(能证得圆满菩提的方便)呢?若是一位欲求果位法身(佛果)的补特伽罗,在证得果位法身之前,必须先有「剎那加行」;

  在剎那加行之前,必须先有「渐次加行」;在渐次加行之前,必须先有「圆满一切相加行」,在资粮道时,总摄三智行相而修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后,将证得「顶加行」;顶加行之后,将证得渐次加行﹑剎那加行,最后证得佛果。

  总之,《现观庄严论》阐示的四种加行,都是能证得果位法身的方便。欲证得果位法身者必须这样修持。圆满一切相加行是缘于什么修持呢?是缘于三智行相而修。所以,《现观庄严论》不仅阐示能证得果位法身的方便,也阐示能证得果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也阐示能证得圆满菩提的方便。因此,《现观庄严论》成为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和大乘教授。同样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甚至大乘的经典﹑论着,通通都是(阐示能证得果位法身的方便)。

  到此已经将「大乘教授」的定义讲解完毕,再来讲它的区分。

  「其中,由体性门,分为二:传授大乘教授﹑随示大乘教授。

  这两种区分在《现观庄严论…

《般若七十义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7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