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懈怠,例如,某人对于道﹑造善业﹑解脱﹑遍智﹑佛果有信心,也高兴别人作,可是自己却不做,自觉自己愚笨﹑顺缘不具足﹑根器迟钝,看轻自己的关系,所以虽然是善事,自己却裹足不前﹑退缩不做,这就是「怯懦之懈怠」。其实,自己已获得暇满人身宝,加以努力的话,所欲证得的任何果报都可证得,如果自轻的话,那就是自轻的懈怠,它的对治法是「摄持完整道之精进」。
在《现观庄严论》里并没有直接提到懈怠,只有提到懈怠的对治「精进」,为什么在这里提到精进呢?因为要了解精进时要配合违逆品来讲;学习《现观庄严论》的过程,会引很多其它的论着来一起学,其中有提到精进的就是入行论。
第一「传授无耽着之精进」是耽着恶事之懈怠的对治。第二「传授毫不疲惫精进之教授」是懒惰之懈怠的对治。第三「传授摄持完整道精进之教授」是怯懦或自轻之懈怠的对治。
要怎么理解「摄持完整道精进」呢?例如,自己想学习,也知道学习会带来的好处,却又裹足不前,那如何把它转过来呢?就是要想「我是人﹑会思考﹑能解义啊!别人学得会的话,我当然也可以!」提起勇气﹑心力来,依自己能做到程度努力去做,起好乐心,这就是摄持完整道的精进;相反地,觉得自己学不来,推拖的话,就是懈怠。简单而言,精进就是对于善事起好乐兴趣的心。
问:在「相智」三种特质的「所依殊胜」,其中的「所依」是何义?从藏文的「den」如何分辨其能所的关系?
答:在此「相智」阶段说到的「所依」,是指心续中具有相智的补特伽罗,只有圣者佛才具足,所以这里的所依是指圣者佛。
相智是依于所依处圣者佛,例如,我们心续中有三毒烦恼﹑善根等,这些都需要个依附处「补特伽罗」,凡是心识都必须有个依附处,否则心识无法安住,补特伽罗也必需有依附处,二者是所依能依的关系。圣者佛依于相智,相智依于圣者佛,彼此互有所依能依的关系。
问:在四加行中多次提到「菩萨瑜伽」,能否将「瑜伽」一词多做说明?
答:「菩萨瑜伽」是菩萨智,菩萨心续中的智。瑜伽是修行的意思,例如,修行人又称为瑜伽士,例如闭关修行者。「菩萨瑜伽」是菩萨心续中的智摄持的任何善行,就是「任何一位补特伽罗只要有菩萨智的话,所做的任何善行都摄于菩萨瑜伽里」,菩萨瑜伽和菩萨智是同义。
问:「无间顶加行」除了表示「大乘修道的无间道」,是否可以更直接的说是十地菩萨的无间道?
答:「无间顶加行」本身是「大乘修道的无间道」,「无间顶加行」可以周遍「大乘修道无间道」,可是「大乘修道无间道」不能周遍「无间顶加行」,为什么?因为「无间顶加行」是第十地菩萨的无间道,它也是菩萨续流最后际的无间道。那为什么说「大乘修道无间道」不能周遍「无间顶加行」呢?因为像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也有顶加行的无间道,可是它们不是无间顶加行。
不管问这问题的是谁,请你去看《现观庄严论》的第五事,那里面就有讲到「无间顶加行」与「菩萨续流最后际」是同义。
问:大乘发心与菩提心是否同义?
答:这问题问得太…,我已经回答过四次以上了,所以不用答就知道了。
问:大乘发心定义中的「rab-to-che-wa」及「nam-zi」是什么意思?
答:「nam-zi」就是意识心王,它的助伴眷属就是心所,nam pa shepa和zo sem同义,这在心类学里已讲过了,「lo」﹑「she-ba」﹑「zi-ba」是同义词。
你问另外一句「rab-to-che-wa」,教材中,对于「大乘世俗发心」的定义为「与自身的助伴-为了利他而缘圆满菩提的欲乐心所-相应而生,并住于大乘道入门之道类所显的大乘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格西解释「lab-to-che-wa」的意思为「tei-tsham唯彼」﹑「只有那而已」的意思,也就是:多或少都不是,不多也不少﹑「只有那而已」的意思,中文翻译中,好象不是「所显的」这意思,好象有「唯独」的意思。不过一般的「lab-to-che-wa」也有「很殊胜」的意思在。
入大乘之门只有「住于大乘种类」即可。有人质疑,圣者佛证得佛果时,已断尽一切障碍,尽圆一切功德,心识的作用变得很相似,眼识可以现前了悟空性,身识可以现前见到形色,圣者佛的心识成为这样。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圣者佛已将所有障碍全都断尽,尽圆一切功德的关系,心识的作用变得很相似。虽然有眼识﹑耳识的名称,可是只有眼识就能做一切事﹑耳识也能做一切事。圣者佛心续中的现证无我之智和现证空性之智,有与彼等相应之欲求,缘于圆满菩提的欲求。这样会使人质疑那是否就是圣者佛的大乘发心?为了排除这样质疑,所以才说「特定(唯彼)的大乘主要意识」。用论式来说的话,就是「有法特定,在大乘世俗发心的定义中有说此的必要性吗?」回答:「为排除圣者佛心续之现证无我智﹑现证空性智是大乘发心故。」
问:请问格西,入密乘道门要有密乘的发心,何谓密乘的发心?
答:密乘的发心就是心中想:「我要依于无上密咒道,以证得圆满菩提。」如果生起这种无颠倒的心,那生起密咒的发心,在显教里也讲到发心,在密乘里也讲到发心,不管是哪种发心,都要具足二种欲求,第一欲求利他之心,第二欲求圆满菩提之心,要有这二种欲求心显密是相同的,只是密咒道的发心,除了这二种欲求之外,还要生起:我要依无上密咒道,迅速﹑迅速证得圆满佛果;显教里的发心是「我要迅速证得佛果」,密咒道是「我要迅速﹑迅速证得佛果」,如果生起这样的心,就是生起了密咒发心。讲到密咒发心,就要回归到密续﹑论著作了解;如果是显教发心,就追溯到经论作了解。
《般若七十义 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