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6▪P3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懈怠,例如,某人對于道﹑造善業﹑解脫﹑遍智﹑佛果有信心,也高興別人作,可是自己卻不做,自覺自己愚笨﹑順緣不具足﹑根器遲鈍,看輕自己的關系,所以雖然是善事,自己卻裹足不前﹑退縮不做,這就是「怯懦之懈怠」。其實,自己已獲得暇滿人身寶,加以努力的話,所欲證得的任何果報都可證得,如果自輕的話,那就是自輕的懈怠,它的對治法是「攝持完整道之精進」。

  在《現觀莊嚴論》裏並沒有直接提到懈怠,只有提到懈怠的對治「精進」,爲什麼在這裏提到精進呢?因爲要了解精進時要配合違逆品來講;學習《現觀莊嚴論》的過程,會引很多其它的論著來一起學,其中有提到精進的就是入行論。

  第一「傳授無耽著之精進」是耽著惡事之懈怠的對治。第二「傳授毫不疲憊精進之教授」是懶惰之懈怠的對治。第叁「傳授攝持完整道精進之教授」是怯懦或自輕之懈怠的對治。

  要怎麼理解「攝持完整道精進」呢?例如,自己想學習,也知道學習會帶來的好處,卻又裹足不前,那如何把它轉過來呢?就是要想「我是人﹑會思考﹑能解義啊!別人學得會的話,我當然也可以!」提起勇氣﹑心力來,依自己能做到程度努力去做,起好樂心,這就是攝持完整道的精進;相反地,覺得自己學不來,推拖的話,就是懈怠。簡單而言,精進就是對于善事起好樂興趣的心。

  問:在「相智」叁種特質的「所依殊勝」,其中的「所依」是何義?從藏文的「den」如何分辨其能所的關系?

  答:在此「相智」階段說到的「所依」,是指心續中具有相智的補特伽羅,只有聖者佛才具足,所以這裏的所依是指聖者佛。

  相智是依于所依處聖者佛,例如,我們心續中有叁毒煩惱﹑善根等,這些都需要個依附處「補特伽羅」,凡是心識都必須有個依附處,否則心識無法安住,補特伽羅也必需有依附處,二者是所依能依的關系。聖者佛依于相智,相智依于聖者佛,彼此互有所依能依的關系。

  問:在四加行中多次提到「菩薩瑜伽」,能否將「瑜伽」一詞多做說明?

  答:「菩薩瑜伽」是菩薩智,菩薩心續中的智。瑜伽是修行的意思,例如,修行人又稱爲瑜伽士,例如閉關修行者。「菩薩瑜伽」是菩薩心續中的智攝持的任何善行,就是「任何一位補特伽羅只要有菩薩智的話,所做的任何善行都攝于菩薩瑜伽裏」,菩薩瑜伽和菩薩智是同義。

  問:「無間頂加行」除了表示「大乘修道的無間道」,是否可以更直接的說是十地菩薩的無間道?

  答:「無間頂加行」本身是「大乘修道的無間道」,「無間頂加行」可以周遍「大乘修道無間道」,可是「大乘修道無間道」不能周遍「無間頂加行」,爲什麼?因爲「無間頂加行」是第十地菩薩的無間道,它也是菩薩續流最後際的無間道。那爲什麼說「大乘修道無間道」不能周遍「無間頂加行」呢?因爲像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也有頂加行的無間道,可是它們不是無間頂加行。

  不管問這問題的是誰,請你去看《現觀莊嚴論》的第五事,那裏面就有講到「無間頂加行」與「菩薩續流最後際」是同義。

  問:大乘發心與菩提心是否同義?

  答:這問題問得太…,我已經回答過四次以上了,所以不用答就知道了。

  問:大乘發心定義中的「rab-to-che-wa」及「nam-zi」是什麼意思?

  答:「nam-zi」就是意識心王,它的助伴眷屬就是心所,nam pa shepa和zo sem同義,這在心類學裏已講過了,「lo」﹑「she-ba」﹑「zi-ba」是同義詞。

  你問另外一句「rab-to-che-wa」,教材中,對于「大乘世俗發心」的定義爲「與自身的助伴-爲了利他而緣圓滿菩提的欲樂心所-相應而生,並住于大乘道入門之道類所顯的大乘最勝〔第六〕意識心王」,格西解釋「lab-to-che-wa」的意思爲「tei-tsham唯彼」﹑「只有那而已」的意思,也就是:多或少都不是,不多也不少﹑「只有那而已」的意思,中文翻譯中,好象不是「所顯的」這意思,好象有「唯獨」的意思。不過一般的「lab-to-che-wa」也有「很殊勝」的意思在。

  入大乘之門只有「住于大乘種類」即可。有人質疑,聖者佛證得佛果時,已斷盡一切障礙,盡圓一切功德,心識的作用變得很相似,眼識可以現前了悟空性,身識可以現前見到形色,聖者佛的心識成爲這樣。爲什麼可以這樣?因爲聖者佛已將所有障礙全都斷盡,盡圓一切功德的關系,心識的作用變得很相似。雖然有眼識﹑耳識的名稱,可是只有眼識就能做一切事﹑耳識也能做一切事。聖者佛心續中的現證無我之智和現證空性之智,有與彼等相應之欲求,緣于圓滿菩提的欲求。這樣會使人質疑那是否就是聖者佛的大乘發心?爲了排除這樣質疑,所以才說「特定(唯彼)的大乘主要意識」。用論式來說的話,就是「有法特定,在大乘世俗發心的定義中有說此的必要性嗎?」回答:「爲排除聖者佛心續之現證無我智﹑現證空性智是大乘發心故。」

  問:請問格西,入密乘道門要有密乘的發心,何謂密乘的發心?

  答:密乘的發心就是心中想:「我要依于無上密咒道,以證得圓滿菩提。」如果生起這種無顛倒的心,那生起密咒的發心,在顯教裏也講到發心,在密乘裏也講到發心,不管是哪種發心,都要具足二種欲求,第一欲求利他之心,第二欲求圓滿菩提之心,要有這二種欲求心顯密是相同的,只是密咒道的發心,除了這二種欲求之外,還要生起:我要依無上密咒道,迅速﹑迅速證得圓滿佛果;顯教裏的發心是「我要迅速證得佛果」,密咒道是「我要迅速﹑迅速證得佛果」,如果生起這樣的心,就是生起了密咒發心。講到密咒發心,就要回歸到密續﹑論著作了解;如果是顯教發心,就追溯到經論作了解。

  

《般若七十義 6》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