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偈颂中没有提到,在《明义疏》里有提到。《现观庄严论》的偈颂中没有直接提到,但意义上是具足的。
1﹑「传授大乘教授」,为使已证的功德不退转﹑辗转增长的缘故,传授的种种修行内容﹑修行教授。
2﹑「随示大乘教授」,为使未证的功德能证得的缘故,传授的种种修行内容﹑修行教授。
总之,功德有二类,一类是未得令得的功德,一类是已得令增长的功德。尚未获得的功德,佛为使获得故,开示取舍要诀,使起精进获得;已获得的功德,为使不退转故,开示取舍要诀,令展转增长。例如:菩萨资粮道者,他已获得的功德是资粮道,未获得的功德是加行道以上的功德,为获得故,必须使自心相续的资粮道功德增长才能获得,而不是将已获得的资粮道功德摆在一边,另外寻求加行道﹑见道等功德。同样地,第十地菩萨尚未证得的功德是佛果,十地以下的功德已都获得了,为了证得佛果故,必须使自心相续中的十地智增长才能证得。所以,为使证得尚未证得的功德而宣讲的教授,就称为「随示大乘教授」。
又例如,想要禅修证得先前未曾证得的功德,那就必须要让自己心相续中的善心﹑无颠倒的心…等增长进步,如此,才能获得新的功德:而不是将自己心相续中的善心﹑无颠倒的心…等,把它摆在一边,另寻新的功德。这是未得令得。
「由传授轨理门,分十:」
如果由传授轨理门或由所诠(所诠就是开示的内容)的传授方法区分的话,共有十。此中,有的是传授三宝的教授,有的是传授四谛的教授,有的是传授二谛的教授,以及其它的增胜功德等的教授。
诠说内容时,开示的方法,有先讲因﹑后讲果的方式;也有以修行次第的先后作开示;也有以其它理由,例如以了解的次第开示的。《现观庄严论》开示的方法,有的是以修行次第开示,有的是以因果方式开示,有的是以了解次第开示。
《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虽然从依止善知识轨理起,到最后的无学双运之间,整个内容都有开示,但不是依着修行次第作开示;而《菩提道次第广论》就不是这样了,它是依着修行次第开示的,所说的内容都不离《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内容,因为是配合修行次第说的﹑是以调心次第解说的缘故,所以较易实修,其实所说的内容都不离《现观庄严论》的内容。
在座各位大多都有学过《菩提道次第广论》,除了「毗钵舍那」比较不懂以外,其它大概都已了解;《现观庄严论》里所讲的「八事」,若把它细分有「七十义」。「七十义」里的第一义「发心」是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上士道讲的,它是上士道主要所诠内容。「七十义」里的第二义「教授」,是在《广论》一开始的听闻轨理就讲到的,最初应该听闻经论﹑中间应该作思惟等,引述《听闻集》讲到很多听闻的利益,解释到若欲修道必先听闻经论,这样看来,若欲证得发心的所应证「圆满菩提」,必须听闻开示能证圆满菩提的「教授」。这样,「七十义」的内容,岂不就显现出《广论》所讲的次第来了嘛!
《菩提道次第广论》在开头时讲到:「总此教授,及世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这部论主要是根据弥勒菩萨写的《现观庄严论》,除此之外,也引述寂天菩萨写的《入行论》﹑阿底峡尊者写的《道灯论》,以这些为庄严而宣说;另外,宗喀巴大师亲见文殊菩萨,从文殊菩萨或得到很多不共的教授。宗喀巴大师就以这些教授为庄严,又加上自己的修证,全都放到《广论》里;因此,《广论》的内容变得非常广泛。
大乘教授是开示能证得大乘发心所应证(圆满菩提)的方便。由开示的方法,可分为十:
1﹑「传授修行本身体性之教授」:是指无倒传授﹑无倒开示大乘修行(大乘道)本身体性的教授。「修行」主要是指了悟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之智或大乘道。无倒开示大乘道体性的教授就是修行本身体性之教授。这里的「修行」是以了悟二谛为对境的大乘道。要怎么知道呢?只从这里是看不出的,在《现观庄严论》的广释(大释疏)里就有引述《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经文,也有引述《现观庄严论》的偈颂,也引述《明义释》里的文句,例如,22种发心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里的内容,《现观庄严论》﹑《明义释》里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找到。如果配合这些内容来解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第一种教授在《般若经》里是怎么提到的呢?《般若经》说:大乘修行是极为殊胜的修行,它的一分功德就远胜于声闻阿罗汉中根器最胜之舍利弗﹑目犍连累劫修持证空慧所获得的功德,原因是:菩萨修行是为了量等虚空的有情,而声闻阿罗汉累劫修持证空慧是为了一己之利而已。这是《般若经》讲到大乘教授时所说的意思。
所以,「传授修行本身体性之教授」,主要是讲二谛的教授。若闻思《现观庄严论》的话,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是什么地方谈到呢?就在「教授」里谈到。在《广论》的毗钵舍那也有详细谈到二谛,也是引述《现观庄严论》里的词句。
2﹑「传授所缘境四谛之教授」:大乘修行本身的所缘境就是四谛。因此有关于四谛的建立是在这教授里作开示的。在广释里,就讲的非常详细,也引述《般若经》的经文,也引述《现观庄严论》的词句。寺院里的「现观班」,当辩论第二教授「四谛」时,要辩好几月。
所以,有无倒阐示苦集灭道四谛的教授。四谛*轮是不是教授呢?是教授,可是它不是大乘的教授,它是劣乘的教授。《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里提到的四谛,才是大乘教授的「所缘境四谛之教授」。
3﹑「传授所依三宝之教授」:大乘正行之所依是三宝,依于三宝而修行故。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这又称为「三皈依之教授」。《现观庄严论》的根本颂,藏文只有十八页而已,可是在寺院里要学习六年,为什么要学习六年?例如,「四谛」在《现观庄严论》里,只有简单提到「诸谛」而已,诸谛就是二谛﹑四谛,学到这里时,就要去找注解﹑经文在哪里说到,然后再配合起来学习,因此就很耗费时间,经年累月地,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总之,《现观庄严论》只有十八页,可是在寺院里的闻思学习就要经过六年。
例如,《现观庄严论》里讲到「修行及诸谛」,这么一句的意义,需要把它找出来,那就要找出二谛的经文在哪边,又要找出它的注解来看,这就变成很多要学习的。所以,辩论时,单是一句「修行」,就要辩论一个月。单就「诸谛」这一句,也要找经文﹑找注解,辩论也要一个月。
「所依三宝」也要辩论一个月;除此,还有很多教授,有些不是非常重要的,就会合并一起辩论。这十种教授中最重要的是前三教授。
「传授所依三宝之教授」,三宝是我们的依止处。在《广论》中士道讲到四谛建立,下士道讲到三宝建立,毗钵舍那讲到二谛建立。所以,《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内容,在《广论》里全部都有。
《现观庄严论》的词句非常精简,为什么《现观庄严论》的词句会这么少呢?因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一共有十二部,经典里的所有隐义内容,要用十八页表达出来,所以用很少﹑很精简的词句,不可能用很多词句来表达,例如,讲22种发心时的「如地金月火」这一句就讲了四种发心。
又例如「修行」,在《现观庄严论》里只有一个字「竹」(藏文)而已。像「大乘修行」这句是至尊法幢写的,在《现观庄严论》里只有一个字而已;「修行」,这是阐示二谛,若配合中观瑜伽行自续派抉择时,就要看狮子贤的论着,因为狮子贤是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的学者,另外还有很多该派的学者,要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中有关这些内容的论着找出来加以抉择,并不是完全不加观察抉择,就下定论的,如果这样,那就照着世尊在经典里怎么说就怎么决定即可。
应该要看经典里怎么说的﹑尊者解脱军怎么说的﹑圣者解脱军怎么说的﹑狮子贤怎么说的…等等,把相关的论着通通集合起来,加以观察抉择,互相比较,看看谁讲的比较合乎经典的意义﹑何者比较合理,最后,选出最好的第一名来,就在那上面学习,记住内容,在辩论时就可拿出来运用了,不论对方怎么说都无法动摇,对自己非常肯定,没人能挑毛病。
「传授所依三宝之教授」主要是讲三皈依的建立,在《广论》下士道时提到。这些正行教授,非常重要,「传授修行本身体性之教授﹑传授所缘境四谛之教授﹑传授所依三宝之教授」这三者非常重要;所以,在寺院里,辩论到这三教授时,会用比较长的时间探讨,并找很多的论着为根据,作参考,花很多时间辩论。至于下面的这些教授,就很快地辩论过去。
再来,讲到精进。
4﹑「传授无耽着精进之教授」:无耽着,就是无厌恶。
5﹑「传授完全不疲惫精进之教授」。
6﹑「传授圆摄完整道精进之教授」。
所谓「教授」是指大乘佛语(经典),「传授」是教导的意思。这里有:无倒阐示无耽着精进之大乘佛语﹑无倒阐示完全不疲惫精进之大乘佛语﹑无倒阐示圆摄完整道精进,三种教授。
精进是懈怠的对治法,二者是矛盾﹑正相违。懈怠有三种,所以精进也有三种。
第一种懈怠是「耽着恶事之懈怠」,例如,出家众喜欢做盖房子﹑农事﹑从商﹑经营餐厅的话,就是耽着于恶事的懈怠,但如果是在家众就没有这问题,那是在家众的生计。出家众如果从事这些事,就不会努力于善的修行,就是耽着于恶事之懈怠,为对治此,所以开示「传授无耽着之精进」。
「完全不疲惫精进」是「懒惰之懈怠」的对治法。例如说,有的人到寺院去学习,一开始时寄望自己能够考上格西,所以就很认真地读书,日以继夜,拼了一阵子后,发现格西不是一﹑两天可以得到的,因此他就开始懈怠下来,这就是「懒惰之懈怠」,它的对治就是「无厌恶之精进」。
另外有「怯懦之懈怠」,自轻或自己看不起…
《般若七十义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