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07》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1/29
讲到「教授」,就所诠内容可分为十,其中的:1.传授修行本身体性之教授。2.传授所缘境四谛之教授。3.传授所依三宝之教授。4.传授无耽着精进之教授。5.传授完全不疲惫精进之教授。6.传授「完全摄持完整道精进之教授。以上在上一堂课已讲解完毕,今天开始讲「传授五眼之教授」。
请看文,「7.传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等五眼之教授。」
这是开示五眼之佛语,是依佛语所阐示的五眼教授作抉择的教授。五眼是什么?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眼」与「先知」没什么差别。依着五眼为增上缘可获得六神通,「眼」是心识,并不是色法。五眼是非常艰深难懂的,五眼全都是「意现前」,尤其,谈到「慧眼和法眼」会牵涉到现证空慧的大问题,对我们而言,暂时知道五眼即可,至于六神通,就比较好懂。
请看文,「8.传授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世随念通﹑天眼通﹑漏尽通等六神通之教授。」
若要得到「神通」,首先要先成就奢摩他(止),未必要缘念于空性的奢摩他,反正要先成就奢摩他,得到奢摩他后,要成就毗钵舍那(胜观),然后,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双运(止观双运),依着修持止观双运,将欲界烦恼的现行断除,断除后,证得禅天根本定,这时该补特伽罗会获得天眼﹑肉眼,天眼﹑肉眼在根本定时会有,至于慧眼﹑法眼﹑佛眼,是不可能有的,除了大乘证量非常高的圣者才可能获得。总之,必须以禅天根本定为增上缘而成就神通。证得禅天根本定时,该补特伽罗会获得天眼﹑肉眼,但不是全部都会获得。佛眼唯有佛才有,无余者有。证得禅天根本定时,再以禅天根本定为增上缘而成就神通。
第一种神通「神足通」,证得「神足通」时,该补特伽罗并不会知道前世﹑后世或他人心,可是他却可化现出种种神通变化,例如,腾空而飞;或像蚂蚁钻到地底下;或将一物变为两个﹑三个;或将多个摄为一个。另外,也可隐形起来,让别人看不到;或自己变为两位,其实并不是真的变成两位,但别人看起来,他是变成两位。
第二种神通「天耳通」,证得「天耳通」时,这不是天神的耳朵,这是「意现前」,六神通与五眼全都是「意现前」。那么为何取名为「天耳通」?因为听声音是耳朵的责任。得到天耳通者,耳朶最少可听到此世间百由旬内的任何粗细声音。佛的天耳通可以无限收听。该天耳通者,最少可听到百由旬内的任何粗细声音,他耳朵可做一切耳朵的工作,因此取名为「天耳通」,但这不是一般说的耳朵,而是「意现前」。
怎么计算「由旬」呢?以一个壮汉而言,将他的双臂张开,从他左手的中指端到他右手的中指端的距离,称为「一弓」,五百弓就是「一闻距」,八闻距是「一由旬」。以此为单位,天耳通可现前听到百由旬内的粗细声音,这是它的作用,但它不能忆念前后世或了知他人心。有说在第四禅天的密严剎土中,报身佛在说法时,欲界身的初地菩萨,依天耳通之力可以听法音。
第三种神通「他心通」。证得他心通时,对方的所有的想法﹑念头,不管好坏,全部都可知道,但并不能知道前后世。得到他心通的能力有强弱之别,例如得到天耳通时,至少可听到百由旬内所有的声音,如果是佛的话,就无此限,可无止境的,全都听到。有些具有「他心通」者,只能知道面前一位补特伽罗的心念,远一点的,就不能知。反正能知一位补特伽罗的心念,就称为得到「他心通」了。有一些能力更强的,可知道百千人的心念,至于佛,则可知道所有补特伽罗的心念。所以能力有强弱之别,并非全都一样。
第四种神通「宿世随念通」。证得宿世随念通时,可知道前后世,有此神通者,并不能知他人的心念,该神通不会知道粗细声﹑粗细色;有些可知自己的前后世,却不知他人的前后世;有些可知道自他二者的前后世;有些可知道前世不知前前世;有些可知道二世,有些可知道三世﹑四世,各种都有差别非常的大。怎样才称为得到宿世随念通呢?当可现前了知自己未投生前的「中有」,就称为已得到宿世随念通。
第五种神通「天眼通」。证得天眼通时,可现前看到百由旬内的所有粗细色,甚至可看到人的生死,可知道由此死从彼生,或由彼死从此生;我们就不行了,别人的死可看到,但自己何时死,自己会不知道。在《俱舍论》里也提到天眼通,可是在其他论着里也称为「生死通」,有情何时死﹑何时生,哪边死﹑哪边生,通通可知道,所以又称为「生死通」。可看到百由旬内的所有粗细色,故名「天眼通」;可知道有情的生和死,故名「生死通」。天眼通和生死通是同义异名。
刚才说的五神通,是与外道共通的神通,入道者有,小乘道者有,大乘道者有,未入道者有,入道者有,佛有,有情有。有成为资粮道体性的五神通,有成为加行道体性的五神通,也有成为见道体性的五神通…等,五道通通都有,如果得到「成为资粮道体性的五神通」,这五神通都是资粮道;得到「成为加行道体性的五神通」,这五神通都是加行道;得到「成为见道体性的五神通」,这五神通都是见道;以此类推。
依外道论著作闻思修可成就增上生果报。增上生果报是人天二果报,决定胜果报是解脱和遍智二果报。要得到前五神通,一定要先证得禅天根本定;得到禅天根本定后,这根本定是会退转的,但若在不退转之情形下死亡的话,一定投生到上界,不会投生到欲界。所以,既然依外道论着可以成就神通,该补特伽罗一定有禅天根本定,死后一定投生到上界,得到天神果报,可以得到天神果报的话,那么得到人的果报也一定可以的。
但是依外道论着不能得到解脱和遍智果报,有很多理由可说,但扼要而言,仅仅要得到解脱,一定要现前了知补特伽罗无我,然后持续地串习,修持到最究竟时,就将「补特伽罗我执」断除殆尽;心中生起「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慧」,一再禅修,达究竟时,就将补特伽罗无我的反面「补特伽罗我执」断除殆尽,获得解脱。可是外道的论着讲的全都是「补特伽罗我」,根本不谈「补特伽罗无我」,所以依着外道论着不可能得到解脱。
第六种神通「漏尽通」。「漏」是烦恼;「尽」是断除;「漏尽通」就是断除烦恼的神通,只有阿罗汉有,大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都有,外道没有。
至此为止,已经讲解完毕「1.传授「修行本身体性」的教授﹑2.传授四谛的教授﹑3.传授三宝的教授﹑4~6.传授三个精进的教授﹑以及7~8.传授「五眼﹑神通」的教授」。接下来讲传授「见道」和「修道」的教授。
请看文,「9.传授见道之教授」
传授见道之教授—因为这是大乘的教授,是大乘语,所以在这教授中,会阐示见道的全部建立。在传授「修道」的教授里会阐示修道的全部建立。
入道的界限:是以心中生未生起无虚伪出离心作判别。心中生起无虚伪出离心就入了道。在未生起无虚伪出离心之前,虽有生起出离心,但仍不算入道。所谓「无虚伪出离心」是无虚伪的欲求脱离轮回的意乐。若生起无虚伪出离心就入了道,这是入道的界限。心中有「无虚伪出离心」的补特伽罗,心中若有大悲心和菩提心当靠山的话,就入了大乘道;没有大悲心和菩提心当靠山的话,就是入了小乘道。
小乘分为:声闻和独觉二道。怎么区分?这两类的补特伽罗心中生起的无虚伪出离心一样,除了这一点外,还要看补特伽罗本身的意愿。若意愿倾向于独觉的修行,就是入了独觉道;意愿倾向于声闻的修行,就入了声闻道。其实声闻道和独觉道二者的差别不大,同样是小乘道,可是独觉比声闻略为优胜一点。
声闻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声闻有五道,独觉有五道,大乘也有五道,共十五道。声闻﹑独觉﹑大乘三乘都有资粮道﹑加行道;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道;入资粮道﹑加行道者都仍是凡夫。在这二种道中的补特伽罗,不管大乘者或小乘者,只能透过正理以比量了悟空性﹑补特伽罗无我﹑解脱﹑遍智﹑细品无常等,无法以现量了知。但是得到见道时,不管得到声闻见道﹑独觉见道﹑大乘见道,该补特伽罗就成为圣者,成为声闻圣者﹑独觉圣者﹑大乘圣者或称为菩萨圣者。
三宝中的「法宝」是道谛和灭谛,证得见道时的圣补特伽罗,就是三宝中的僧宝;资粮道﹑加行道者们不是僧宝。不论是得到声闻见道﹑独觉见道﹑大乘见道的补特伽罗,就是「僧宝」;僧宝和见道的补特伽罗同义;该补特伽罗僧宝心续中的道,就是「道谛」,道谛也是「法宝」。
声闻﹑独觉﹑大乘的见道,时间非常短,但不是短到像「时边际剎那」那么的短,和修道﹑加行道比较起来,它的时间很短。从见道登上修道后,修道的时间就非常长了,三乘的修道,时间都非常长。时间长短是怎么来的呢?见道时间很短是因为它的主要所应断是遍计,见道是遍计的对治者,和俱生比较起来,遍计比较容易断除。俱生极难断除,能断除俱生的是修道,因此修道时间非常长。一般而言,见道者是初地者,从第二地开始到第十地,全部是修道。
所以,各乘的见道主要断除遍计,修道主要断除俱生,将俱生完全断尽的同时,就证得无学道,成就了阿罗汉﹑得到解脱。
安立界限时,有时说「从资粮道至佛地之间」﹑有时说「从加行道至佛地之间」﹑有时说「从见道至佛地之间」﹑有时说「从修道至佛地之间」,对这些「界限」要有一些概念,否则容易搞混。
十种教授在《现观庄严论》本颂中,有云:
请看文,「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
《般若七十义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