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耽着不疲,周遍摄持道,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其中的「修行」是第一种「修行本身体性之教授」。《现观庄严论》的偈中只有「修行」这句话,要知道它的内容,就要寻找经典和释论所说的内容,当两者配合一起看时,可了解到这当中含盖了「二谛」的完整建立。
「诸谛」是指四谛,是第二种「传授所缘境四谛之教授」。「佛陀等三宝」的「等」字含盖佛陀之外的法宝及僧宝,是第三种「传授所依三宝之教授」。「不耽着不疲」阐示二种精进之教授,是「传授无耽着精进之教授」以及「传授完全不疲惫精进之教授」。「周遍摄持道」是「传授完全摄持完整道精进之教授」。
「五眼」是传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等五眼之教授。「六通德」是传授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世随念通﹑天眼通﹑漏尽通等六神通之教授。「见道并修道」的「见道」是传授见道之教授;「并修道」是传授修道之教授。「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这二句把这些总摄起来说明,共有十种教授。《现观庄严论》的这二偈含摄十种教授,其实这十种教授的内容非常广泛,弥勒菩萨讲到这十种教授时,却把它总摄在两偈中讲。
请看文,「界限:从未入道至佛地之间。」
这界限与前面的「经教波罗蜜多」的界限一样。前面讲到波罗蜜多分为:经教波罗蜜多﹑道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波罗蜜多中,其中的经教波罗蜜多的界限是从未入道至佛地之间,与此「教授」的界限一样。经教波罗蜜多都是大乘语,大乘教授也是大乘语,因此,二者相同。
「大乘教授与小乘教授」意思是:大乘语与小乘语;也是: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大乘语和小乘语﹑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大乘教授和小乘教授,是如何区分的?是不是依着宣说者是大小乘作区分?不是。宣说者是小乘者他宣说之法都是小乘语吗?不是。若向面对的所化机宣说的内容,是阐示小乘补特伽罗的修行道次第的话,不论宣说者是大乘或小乘者,他所宣说的就是小乘教授。例如,佛本身是大乘补特伽罗﹑大乘阿罗汉,可是祂说的第一*轮是小乘语。若问:佛是大乘者,祂说的语应该是大乘语啊,为什么是小乘语呢?未必是大乘语。佛本身是大乘补特伽罗﹑大乘阿罗汉,但是佛初转*轮时的特别所化机是小乘者,所以初转*轮主要是开示小乘的修行道次第,因此成为小乘语。
又例如,《心经》里有问词﹑有答词,所有的提问是舍利弗提的,所有的回答是圣者观世音答的,他们一问一答后,佛才从空性禅定中出定,赞许他们说:「善哉!善哉!」加以随喜。其中,佛虽没有实际说法,可是《心经》仍然被列为大乘不共经典,舍利弗虽然是小乘阿罗汉,但《心经》里的每一句都成为大乘不共语。
至此,已将「发心﹑教授」讲解完毕,接下来讲「四抉择分」。
请看文,「云:『四抉择分』」
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本颂。「四抉择分」指加行道。资粮道之后证得的加行道。加行道分为四:暖﹑顶﹑忍﹑世第一法。
前面讲了「发心」,发菩提心入了资粮道的菩萨,在资粮道时,为了达成发心的欲求事(发心的所应得),闻思教授,依着闻思教授而得到加行道。
「加行道」是什么呢?顺解脱分与资粮道是同义异名,顺抉择分与加行道是同义异名。顺抉择分是在资粮道圆满后成办,在加行道未生起前,顺抉择分乃介于顺解脱分与谛现观(与见道同义)之间的现观,是随顺「谛现观」之大乘世间道。
请看文,「住于『顺解脱分』圆满后生起的现观种类,而且是随顺『谛现观』之大乘世间道」,即大乘加行道之定义。」
大乘加行道与大乘顺抉择分是同义。大乘加行道在大乘资粮道之后,它是朝向见道,所以称为「随顺谛现观(见道)」。大乘世间道和大乘凡夫道一样。大乘出世间道,就是大乘圣者道。大乘加行道是大乘凡夫道。顺抉择分﹑加行道﹑顺抉择支分都是同义。简单而言,大乘加行道是在大乘资粮道之后,将随顺生起大乘见道,朝向生起见道,是介于大乘资粮道之后﹑生起大乘见道之前的大乘世间道﹑大乘凡夫道。
请看文,「分为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
这样的区分是就一位补特伽罗在心续中生起的次第而分的。首先生起「暖」,增长后转为「顶」的性质,增长后转为「忍」的性质,再增长后转为「世第一法」的性质。「世第一法」是凡夫善法中的第一名﹑最殊胜者,再往上更进步的话,就成为圣者。
一般而言,加行道有十二品:暖位有三品﹑顶位有三品﹑忍位有三品﹑世第一法有三品,共十二品,资粮道也可分小中大三品,所以资粮道与加行道共有十五品。在彼二道阶段中,圆满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资粮,就是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中圆满第一大阿僧祇劫资粮,因此需要很长的时间。
请看文,「界限:唯大乘加行道。」
界限当然只有大乘加行道而已,不可安立在资粮道﹑见道。
请看文,「云:『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在这段会谈到正行之所依「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说的「自性住种性」,一类是「大乘正行所依之自性住种性」。一般所说的「自性住种性」在一切有情心续中皆有,而「大乘正行所依之自性住种性」则唯于菩萨心续中有。
「自性住种性」虽然遍及一切有情的心续,但有情的心分为颠倒心与无颠倒心,在无颠倒心上的法性自性(法性)﹑空性自性(空性),就称为「自性住种性」。
请看文,「既是菩萨心续之法性,亦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之同分,即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之定义。」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是大乘正行者心续中的空性﹑法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是大乘智﹑菩萨智。「正行」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大乘正行所依」指大乘正行﹑大乘智。大乘正行者心续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在谁的心续有呢?它只在大乘正行者的心续有,我们都没有。
总之,「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是「菩萨心续中的空性﹑法性,也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之同分」,需要两种条件:j菩萨心续中的法性﹑k依处是大乘正行,因为菩萨也有颠倒心(烦恼),这是不可以依的。虽然是菩萨心续中的法性,但若依处不是大乘正行,而是颠倒心(烦恼)的话,那么菩萨心续中的法性将无用处,因为不堪为自性住种性。
所以,「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基本是菩萨心续中的空性,又是大乘正行所依(大乘智之所依),彼此互依,如瓶和瓶上的空性,二者互依。总之,「大乘正行」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因为大乘正行被菩萨心续摄持故。
例如,我们的心有正的﹑也有颠倒的烦恼品,在我们的无颠倒心上的空性,正是「自性住种性」;而贪等颠倒心上的空性,虽是我们心上的空性,却不是「自性住种性」,为什么?因为心续中有自性住种性的补特伽罗是堪能解脱﹑堪能成佛的关系。自性住种性所依的「心」,在将来成佛时,就转成「智慧法身」;「心上的法性」将转成「自性法身」,一起转变。而颠倒心不能转成智慧法身,因此颠倒心上的空性也不能转成自性法身,因此不是「自性住种性」。
菩萨,只要在尚未证得圣位之前,都和我们一样,心续中还是有贪﹑瞋﹑我慢…等烦恼,但不强烈,得到圣位后就无嗔恚了,这些烦恼心上的空性不是「自性住种性」,因为贪等烦恼无法转成智慧法身的关系;「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是菩萨心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证空慧﹑欲脱心﹑皈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神通…等,都是「大乘正行」,这些心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在未来将转成「自性法身」,而自性住种性之依处「心」就转成「智慧法身」。
佛没有「自性住种性」,有情才有「自性住种性」,因为成佛时,「自性住种性」所依的心堪成智慧法身,而佛早已成就智慧法身了;「自性住种性」所依的心上的空性堪转成自性法身,而佛早已成就自性法身了,因此佛无「自性住种性」。
「云: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本颂。「既是菩萨心续中的法性(空性),亦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处之同分,彼即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之定义。」
请看文:「其中,所依法有十三正行,其法性亦有十三,正行亦有十三。」(格西说藏文的「能依」应更正为「所依」)
有十三正行,因此法性亦有十三,「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本身的所依法有十三大乘正行,能依的「自性住种性」亦有十三。
十三种正行如下,先讲「六证法」:
请看文,「(1)~(4)大乘四顺抉择分」是大乘四顺抉择分:暖﹑顶﹑忍﹑世第一法。「(5)~(6)大乘见道﹑修道二。此六者即六证法。」六证法是六正行,六证法上有六法性。「(7)对治正行」是无间道。「(8)能断正行」是解脱道。「(9)永尽彼等正行」是后得智。「(10)慧悲等的正行」的「慧」是证空慧,「悲」是大悲心。「(11)不共弟子之菩萨正行」的「弟子」是声闻;「麟喻」是独觉。这是与声闻不共的菩萨正行。「(12)依次利他的正行」是想为他依次开示增上生﹑决定胜的欲求。「(13)智无功用转的正行」,是证第八地时,不论是证空性智﹑根本智﹑欲得圆满菩提之智﹑缘念有情成为大悲体性之智,能毫无粗品功用﹑任运趣入对境的正行。「智」就是「道」。证第八地时,不论是禅修空性﹑菩提心﹑大悲心,一切所作皆无粗品功用,但仍有细品功用。
一般,证得第八地时,已断除执实现行以及粗品功用,只有成佛时才能断除执实种子习气,断除执实种子习气者一定是佛。完全断尽粗品﹑细品功…
《般若七十义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