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08》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2/01
八事之中,首先是相智,相智是佛智,能代表佛智的有10法,这10法不论是在经典里或在《现观庄严论》里都有谈到,10法中的发心﹑教授﹑大乘加行﹑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皆已讲授完毕,接下来讲「正行所缘」。
所谓正行所缘,是大乘正行(大乘智)的所缘境(处)。相智是究竟所应得。相智与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佛智﹑智慧法身都是同义词,都是所应得。要证得相智必须迈上菩萨道。无菩萨道是到不了佛地的。修行菩萨道者是菩萨。我们现在于心中生起菩萨道的因缘虽然尚未具足,但只要了解菩萨道,对这条道有信解心﹑好乐心,各人的心续中都有生起此道的种子,只是因缘尚未圆具,渐生此道的种子我们都有,所以,为能生起此道故,应努力于集资﹑净罪﹑作种种修行,总之,了解依次修行将可证得果报,自然会生起好乐心;但若对所应证的佛果不知道﹑也不知道何谓菩萨,只随愚蒙(迷信)而行,如此,能积造什么善根,就很难说了。
学习佛法主要的所应得果报,最下等是人天果报,中等是解脱果报,究竟果报是佛果。我们只知人的情形,对于天﹑解脱﹑遍智的情形并不知道,这样说要证得,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要学习经论的原因。透过学习经论,了解证得所应得的因是什么﹑该断什么,依着因修持,必可证得所应得的果报,力量会很强。
仅得到人天果报,只要修皈依﹑断十恶业,即可获得;但在人身,有财物受用圆不圆满﹑苦乐大小的差别,是观待于有无布施﹑忍辱…等。若修断十恶业,而且行布施﹑修忍辱等,以此发愿能得增上生,一定可以得到;若发愿将来投生为欲界天神,只要强烈祈求,也是可以得到;或者发清净愿﹑强烈祈求再投生为人,再于人间结生相续,也是可以的。但若想投生到上二界,不是这样修持就可得到,至少要证得初禅根本定才可,不是只有发愿即可得到。
能得解脱的因,基本是出离心,还要修持四谛为主,四谛里含有空性见解;至于能得遍智的因,基本是菩提心,并以六度修行为庄严,上次讲的四种加行,基本也是要菩提心,也要修持六度,都含在菩萨智里,四种加行任一被菩萨智周遍,菩萨智被四种加行任一周遍。
大论着如《现观庄严论》,好好地学习这部论后,即使没有进一步学习其它论着,一旦看其它相关论着也能融会贯通。所以,基本上,在一部论上好好了解,将可了解其它论着。以《现观庄严论》来说,若把它当作每天的功课,每天念诵一点,当能清楚念诵其中词句,了解意义,甚至把它背熟,就能像修禅定般的修持。
请看文,「以大乘正行断除增益处,是大乘正行所缘之定义。彼与所知同义」
现在讲第5义「大乘正行所缘」。「大乘正行所缘」是菩萨智的所缘,定义是:「以大乘正行断除增益(虚构)处」。增益(虚构)是颠倒心。怎么断除增益?例如,了悟瓶子无谛实成立的菩萨智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断除什么?断除瓶子谛实成立。在何处断除?在瓶子上。因此瓶子是大乘正行所缘。又例如,了悟瓶子无常的菩萨智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断除什么?断除执瓶子为常的增益心。在何处断除?在瓶子上。因此瓶子是大乘正行所缘。另外,执瓶子为无实(非实事)的执着,这是损减,也是要断除处。类推到一切所知。以大乘正行于所知上断除执谛实成立的执实增益心,断除处是在一切所知上,因此一切所知皆是大乘正行所缘。大乘正行所缘和所知同义。
所谓「增益﹑损减」,这二种都是颠倒心。增益是「太过」﹑虚构实情。损减是「不及」﹑谤拨实情。生增益心即落入常边,生损减心即落入断边。不管常边或断边,都该断离。离了常断二边,住于中间,就是中道(中观)。断除增益﹑损减者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在什么上断除此二?在一切所知上。「非所知」,就不用破了。断除什么?断除增益边及损减边。例如,在所知「瓶子」上断除增益边及损减边,所以,断除增益﹑损减边,一定要在所知上断除,所以才说,大乘正行所缘是「以大乘正行断除增益之处」,大乘正行所缘和所知同义。
大乘正行是大乘(菩萨)智,有些论着里会用一些名相,例如:智﹑道﹑现观﹑地…等,都是同义词。例如,「地」可分为三: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同样,「智」也可分为三:声闻智﹑独觉智﹑菩萨智。「道﹑现观」也一样,皆可分为三。
讲解了「大乘正行所缘」的定义,接着讲它的区分,有十一种。
请看文,「其中分有十一:(1)善﹑(2)不善﹑(3)无记﹑(4)世间者之五蕴﹑(5)出世间者之四禅﹑(6)有漏近取五蕴﹑(7)无漏四念住﹑(8)有为三界﹑(9)无为真如﹑(10)共通四禅﹑(11)不共能仁之十力等。」
(1)善:作此得善果,此作即是善。(2)不善:作此得不悦意﹑恶果,此作即是不善。(3)无记:作后得到不善不恶﹑等舍果,此作即是无记。
善可分为:身善﹑语善﹑意善。身善:如礼拜﹑供养﹑献曼达﹑绕塔寺…等。所做能否成为善,不观待于所作,要观待于心。心有信仰﹑皈依﹑相信业果,所作自然是善。但若内心无此,所作将是无记,外相看似善业,实际是无记。一样,语善:如诵赞颂文﹑持陀罗尼咒﹑皈依文﹑课诵…等,虽是语的善业,但还是要观待心,有对三宝的信仰心﹑皈依心﹑相信业果﹑利他心,所作之语善将成为圆满的语善,若没有这样动机,怀着恶心,绝不能成为语善。意善有很多:如信仰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都是意的善业。
语的不善:主要是两舌﹑妄语﹑粗恶语﹑绮语等;身的不善:主要是杀﹑盗﹑淫等;意的不善:主要是贪心﹑害心﹑邪见等。
《现观庄严论》讲到这阶段,可配合广论的下士道解说。
大乘正行所依是「自性住种性」指上士道。大乘种性可分为醒未醒觉二种。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可配合上士道而言。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不是道,是空性,但它的依处是大乘正行,是大乘道,因此可配合上士道而言。一般,加行道有:中士和上士加行道。上士加行道是大乘加行道,中士加行道是小乘加行道。下士没有加行道,因为下士虽也称下士「道」,但不是真正「道」。声闻﹑独觉加行道可配合中士道而言,大乘加行道可配合上中士道而言。在此世谈大乘加行道,不说小乘加行道。前面讲到的「大乘四抉择分」要配合上士道说,是大乘加行道。三皈依主要配合下士道;四谛主要配合中士道。
「无记之法」是心续未摄之法,它是法,但不是善法,也不是不善法,善法和不善法皆被心续摄持,例如补特伽罗我执﹑执谛实成立之执实,是无记的,其体性不是不善,以此二为根本,会生起贪﹑瞋等不善烦恼,例如见道以上,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的圣位菩萨,其心续中虽然没有任何不善﹑遍计执实,但仍有补特伽罗我执﹑俱生执实。同样的,贪﹑瞋﹑痴等烦恼不都是不善,为什么?不善只在欲界而已,色界和无色界也有很多烦恼,多如欲界,但是没有瞋,没有不善,所有烦恼都是无记。
所以,并不凡是所应断都是不善,例如声闻﹑独觉阿罗汉,已断尽烦恼障一切不善品,已脱离生死轮回,得到解脱了,但心续中仍有所知障﹑执实,由此才推知,执实是无记。
补特伽罗我执﹑执谛实成立的执实不都是不善,为什么?因为有由此二发起造作的善业,例如,欲得轮回人天果报,要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造作福业,由此福业将得人天果报;然而欲得解脱,就不能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证得解脱,要完全灭除补特伽罗我执才能证得解脱。因此欲得人天增上果报,一定要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造作善业才能获得,不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造作善业是不可能获得的,因为不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所造的善业就不是轮回因。若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造作能引之善业,又发愿投生为天神,将因此投生为天神;若发愿投生为人,将因此而投生为人;若发愿投生上二界,加上禅天根本定,将因此而投生到上二界。
既然由补特伽罗我执发起,能造作成办人天果报的业,因此补特伽罗我执未必是不善,若只有不善,那将无法成办人天果报。若补特伽罗我执和执谛实成立的执实是不善,那就惨了,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有补特伽罗我执和执谛实成立的执实,这样岂是随时随地都在造恶?将来投生时除了三恶趣之外,将无处可去了!还好它们是无记!
(4)世间者之五蕴:凡夫心续之色﹑受﹑想﹑行﹑识五蕴。「世间者」指凡夫。
(5)出世间者之四禅:「出世间者」指圣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只在圣者心续才有。一般的四禅在入道者﹑未入道者﹑外道者的心续中都会有,也与声闻﹑独觉共通,但出世间的四禅,唯于圣者心续中有。
(6)有漏近取五蕴:「有漏」是烦恼,有漏近取五蕴是由烦恼形成的五蕴,是随业和烦恼而转所形成的五蕴。
(7)无漏四念住—「无漏」是不由业和烦恼形成,四念住是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在《现观庄严论》的第四事讲得很清楚。身﹑受﹑心﹑法四念住不是由业和烦恼而产生的。
(8)有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为」是有为法。
(9)无为真如:是空性。有为是三界,无为真如是空性。
(10)共通四禅:是有漏四禅天的根本定。前面讲到「出世间四禅」唯圣者有,是无漏四禅。有漏四禅或共通四禅,不论内道﹑外道皆有;大乘﹑小乘者皆有;凡夫﹑圣者皆有。
「四禅」是指四禅天的根本…
《般若七十义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