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08》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2/01
八事之中,首先是相智,相智是佛智,能代表佛智的有10法,這10法不論是在經典裏或在《現觀莊嚴論》裏都有談到,10法中的發心﹑教授﹑大乘加行﹑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皆已講授完畢,接下來講「正行所緣」。
所謂正行所緣,是大乘正行(大乘智)的所緣境(處)。相智是究竟所應得。相智與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佛智﹑智慧法身都是同義詞,都是所應得。要證得相智必須邁上菩薩道。無菩薩道是到不了佛地的。修行菩薩道者是菩薩。我們現在于心中生起菩薩道的因緣雖然尚未具足,但只要了解菩薩道,對這條道有信解心﹑好樂心,各人的心續中都有生起此道的種子,只是因緣尚未圓具,漸生此道的種子我們都有,所以,爲能生起此道故,應努力于集資﹑淨罪﹑作種種修行,總之,了解依次修行將可證得果報,自然會生起好樂心;但若對所應證的佛果不知道﹑也不知道何謂菩薩,只隨愚蒙(迷信)而行,如此,能積造什麼善根,就很難說了。
學習佛法主要的所應得果報,最下等是人天果報,中等是解脫果報,究竟果報是佛果。我們只知人的情形,對于天﹑解脫﹑遍智的情形並不知道,這樣說要證得,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要學習經論的原因。透過學習經論,了解證得所應得的因是什麼﹑該斷什麼,依著因修持,必可證得所應得的果報,力量會很強。
僅得到人天果報,只要修皈依﹑斷十惡業,即可獲得;但在人身,有財物受用圓不圓滿﹑苦樂大小的差別,是觀待于有無布施﹑忍辱…等。若修斷十惡業,而且行布施﹑修忍辱等,以此發願能得增上生,一定可以得到;若發願將來投生爲欲界天神,只要強烈祈求,也是可以得到;或者發清淨願﹑強烈祈求再投生爲人,再于人間結生相續,也是可以的。但若想投生到上二界,不是這樣修持就可得到,至少要證得初禅根本定才可,不是只有發願即可得到。
能得解脫的因,基本是出離心,還要修持四谛爲主,四谛裏含有空性見解;至于能得遍智的因,基本是菩提心,並以六度修行爲莊嚴,上次講的四種加行,基本也是要菩提心,也要修持六度,都含在菩薩智裏,四種加行任一被菩薩智周遍,菩薩智被四種加行任一周遍。
大論著如《現觀莊嚴論》,好好地學習這部論後,即使沒有進一步學習其它論著,一旦看其它相關論著也能融會貫通。所以,基本上,在一部論上好好了解,將可了解其它論著。以《現觀莊嚴論》來說,若把它當作每天的功課,每天念誦一點,當能清楚念誦其中詞句,了解意義,甚至把它背熟,就能像修禅定般的修持。
請看文,「以大乘正行斷除增益處,是大乘正行所緣之定義。彼與所知同義」
現在講第5義「大乘正行所緣」。「大乘正行所緣」是菩薩智的所緣,定義是:「以大乘正行斷除增益(虛構)處」。增益(虛構)是顛倒心。怎麼斷除增益?例如,了悟瓶子無谛實成立的菩薩智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斷除什麼?斷除瓶子谛實成立。在何處斷除?在瓶子上。因此瓶子是大乘正行所緣。又例如,了悟瓶子無常的菩薩智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斷除什麼?斷除執瓶子爲常的增益心。在何處斷除?在瓶子上。因此瓶子是大乘正行所緣。另外,執瓶子爲無實(非實事)的執著,這是損減,也是要斷除處。類推到一切所知。以大乘正行于所知上斷除執谛實成立的執實增益心,斷除處是在一切所知上,因此一切所知皆是大乘正行所緣。大乘正行所緣和所知同義。
所謂「增益﹑損減」,這二種都是顛倒心。增益是「太過」﹑虛構實情。損減是「不及」﹑謗撥實情。生增益心即落入常邊,生損減心即落入斷邊。不管常邊或斷邊,都該斷離。離了常斷二邊,住于中間,就是中道(中觀)。斷除增益﹑損減者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在什麼上斷除此二?在一切所知上。「非所知」,就不用破了。斷除什麼?斷除增益邊及損減邊。例如,在所知「瓶子」上斷除增益邊及損減邊,所以,斷除增益﹑損減邊,一定要在所知上斷除,所以才說,大乘正行所緣是「以大乘正行斷除增益之處」,大乘正行所緣和所知同義。
大乘正行是大乘(菩薩)智,有些論著裏會用一些名相,例如:智﹑道﹑現觀﹑地…等,都是同義詞。例如,「地」可分爲叁: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同樣,「智」也可分爲叁:聲聞智﹑獨覺智﹑菩薩智。「道﹑現觀」也一樣,皆可分爲叁。
講解了「大乘正行所緣」的定義,接著講它的區分,有十一種。
請看文,「其中分有十一:(1)善﹑(2)不善﹑(3)無記﹑(4)世間者之五蘊﹑(5)出世間者之四禅﹑(6)有漏近取五蘊﹑(7)無漏四念住﹑(8)有爲叁界﹑(9)無爲真如﹑(10)共通四禅﹑(11)不共能仁之十力等。」
(1)善:作此得善果,此作即是善。(2)不善:作此得不悅意﹑惡果,此作即是不善。(3)無記:作後得到不善不惡﹑等舍果,此作即是無記。
善可分爲:身善﹑語善﹑意善。身善:如禮拜﹑供養﹑獻曼達﹑繞塔寺…等。所做能否成爲善,不觀待于所作,要觀待于心。心有信仰﹑皈依﹑相信業果,所作自然是善。但若內心無此,所作將是無記,外相看似善業,實際是無記。一樣,語善:如誦贊頌文﹑持陀羅尼咒﹑皈依文﹑課誦…等,雖是語的善業,但還是要觀待心,有對叁寶的信仰心﹑皈依心﹑相信業果﹑利他心,所作之語善將成爲圓滿的語善,若沒有這樣動機,懷著惡心,絕不能成爲語善。意善有很多:如信仰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都是意的善業。
語的不善:主要是兩舌﹑妄語﹑粗惡語﹑绮語等;身的不善:主要是殺﹑盜﹑淫等;意的不善:主要是貪心﹑害心﹑邪見等。
《現觀莊嚴論》講到這階段,可配合廣論的下士道解說。
大乘正行所依是「自性住種性」指上士道。大乘種性可分爲醒未醒覺二種。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可配合上士道而言。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不是道,是空性,但它的依處是大乘正行,是大乘道,因此可配合上士道而言。一般,加行道有:中士和上士加行道。上士加行道是大乘加行道,中士加行道是小乘加行道。下士沒有加行道,因爲下士雖也稱下士「道」,但不是真正「道」。聲聞﹑獨覺加行道可配合中士道而言,大乘加行道可配合上中士道而言。在此世談大乘加行道,不說小乘加行道。前面講到的「大乘四抉擇分」要配合上士道說,是大乘加行道。叁皈依主要配合下士道;四谛主要配合中士道。
「無記之法」是心續未攝之法,它是法,但不是善法,也不是不善法,善法和不善法皆被心續攝持,例如補特伽羅我執﹑執谛實成立之執實,是無記的,其體性不是不善,以此二爲根本,會生起貪﹑瞋等不善煩惱,例如見道以上,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的聖位菩薩,其心續中雖然沒有任何不善﹑遍計執實,但仍有補特伽羅我執﹑俱生執實。同樣的,貪﹑瞋﹑癡等煩惱不都是不善,爲什麼?不善只在欲界而已,色界和無色界也有很多煩惱,多如欲界,但是沒有瞋,沒有不善,所有煩惱都是無記。
所以,並不凡是所應斷都是不善,例如聲聞﹑獨覺阿羅漢,已斷盡煩惱障一切不善品,已脫離生死輪回,得到解脫了,但心續中仍有所知障﹑執實,由此才推知,執實是無記。
補特伽羅我執﹑執谛實成立的執實不都是不善,爲什麼?因爲有由此二發起造作的善業,例如,欲得輪回人天果報,要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造作福業,由此福業將得人天果報;然而欲得解脫,就不能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證得解脫,要完全滅除補特伽羅我執才能證得解脫。因此欲得人天增上果報,一定要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造作善業才能獲得,不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造作善業是不可能獲得的,因爲不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所造的善業就不是輪回因。若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造作能引之善業,又發願投生爲天神,將因此投生爲天神;若發願投生爲人,將因此而投生爲人;若發願投生上二界,加上禅天根本定,將因此而投生到上二界。
既然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能造作成辦人天果報的業,因此補特伽羅我執未必是不善,若只有不善,那將無法成辦人天果報。若補特伽羅我執和執谛實成立的執實是不善,那就慘了,因爲我們隨時隨地都有補特伽羅我執和執谛實成立的執實,這樣豈是隨時隨地都在造惡?將來投生時除了叁惡趣之外,將無處可去了!還好它們是無記!
(4)世間者之五蘊:凡夫心續之色﹑受﹑想﹑行﹑識五蘊。「世間者」指凡夫。
(5)出世間者之四禅:「出世間者」指聖者。四禅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根本定,只在聖者心續才有。一般的四禅在入道者﹑未入道者﹑外道者的心續中都會有,也與聲聞﹑獨覺共通,但出世間的四禅,唯于聖者心續中有。
(6)有漏近取五蘊:「有漏」是煩惱,有漏近取五蘊是由煩惱形成的五蘊,是隨業和煩惱而轉所形成的五蘊。
(7)無漏四念住—「無漏」是不由業和煩惱形成,四念住是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這在《現觀莊嚴論》的第四事講得很清楚。身﹑受﹑心﹑法四念住不是由業和煩惱而産生的。
(8)有爲叁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有爲」是有爲法。
(9)無爲真如:是空性。有爲是叁界,無爲真如是空性。
(10)共通四禅:是有漏四禅天的根本定。前面講到「出世間四禅」唯聖者有,是無漏四禅。有漏四禅或共通四禅,不論內道﹑外道皆有;大乘﹑小乘者皆有;凡夫﹑聖者皆有。
「四禅」是指四禅天的根本…
《般若七十義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