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字面上沒有缺字。「禅天根本定」是斷除欲界煩惱,證得禅天根本定;斷除色界煩惱,證得無色界根本定。有漏禅天根本定是先知﹑神通的因,是投生色界﹑無色界的主因。無漏四禅根本定是解脫﹑遍智因。有漏禅天根本定是投生上界因,補特伽羅證得禅天根本定後,只要未死前沒退失,死後必定投生到上界。
(11)不共能仁之十力等:「能仁」並不只指釋迦牟尼佛而已,是指一切佛。一切佛心續中的不共功德有十力。「十力」在《現觀莊嚴論》第四事有詳細提到,因爲有很多,不能用簡短幾句作解說,故暫時不講,日後會詳細講到,可用簡短幾句講解,現在倒可講講。
講大乘正行所緣有十一的人是誰?是法幢,他是根據《現觀莊嚴論》說的。
請看文,「《現觀莊嚴論》雲:『所緣一切法,此複爲善等,若世間所知,及諸出世間,有漏無漏法,諸有爲無爲,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界限:凡是成事皆有。」
「所緣一切法」指大乘正行的所緣是一切法。「此複爲善等」的「等」字含有不善﹑無記。「若世間所知」指世間者之五蘊。「及諸出世間」指出世間者之四禅。「有漏無漏法」的「有漏」是有漏五蘊,「無漏法」是無漏四念住。「諸有爲無爲」的「諸有爲」是有爲叁界,「無爲」是無爲真如。「若共弟子法」指與聲聞等衆共通四禅。「及佛不共法」指不共的能仁十力。大乘正行所緣的界限:凡是成事皆有,所知皆有。
請看文,「所爲」
第六義「大乘所爲」。「所爲」是緣于11種所緣後,行持前說的四加行,四加行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是菩薩智,內容非常廣泛。大乘正行緣于11種所緣,斷除所緣上的顛倒增益,這樣子作有其必要性,爲證佛果,故于一切所知斷除增益。大乘所爲(大乘的目的)是佛果。
請看文,「趣入所爲之究竟果報,彼乃大乘正行所爲之定義」。
趣入修行道,斷除增益﹑損減。爲何目的(所爲)趣入?爲得究竟果報故趣入。佛果﹑一切佛﹑究竟果報都是同義。爲得佛果故趣入正行。
聲聞﹑獨覺衆爲了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而趣入四谛修行,趣入四谛修行的所爲(目的)是什麼?爲解脫故。下士趣入斷十惡﹑行十善的修行,所爲(目的)是什麼?爲得人天果報故。大乘正行爲于一切所知斷除執爲谛實成立的增益故,趣入無谛實成立的修行,所爲(目的)是什麼?爲證佛果故。因此佛果是大乘的所爲(目的),解脫是聲聞﹑獨覺的所爲(目的),人天果報是下士修行的所爲(目的)。
請看文,「彼與佛同義。」
大乘正行與佛同義。大乘正行的任何修行都是爲了證得佛果,大乘正行的所爲是佛果,故與佛同義。菩薩的任何修行都爲證得佛果,其心續已生菩提心,許諾一切善行都爲證得佛果,乃至諾言未退轉前,任何善行都是爲了證得佛果而作,若不爲一切有情緣念佛果而行善,菩提心將因此而退轉。
請看文,「其中,分叁:j心大﹑k斷大﹑l證大。」
「心大」是佛心續所攝的大乘發心﹑大悲心。這是大乘所爲,因此僅佛才有而已。佛心續所攝的滅谛(斷除執實及種子的滅谛),是「斷大」。佛心續現前了悟如所有法﹑盡所有法之智,是「證大」。根據是《現觀莊嚴論》。
請看文,「雲:『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爲叁,當知此叁大,自覺所爲事。』界限:唯佛地。」
「勝諸有情心」是「心大」,指菩提心。「諸」是很多,指一切有情。「勝」是殊勝果,指佛果。「心」是想﹑念。藏文「ni」是「唯」。意思是:大乘正行菩薩唯想「爲一切有情證殊勝果」這件事而已。
「及斷智爲叁」的「斷」是斷大;「智」是證大。「當知此叁大」指心﹑斷﹑智叁大是大乘正行所爲的區分。「自覺所爲事」的「自覺」是大乘正行本身。大乘正行本身斷除一切所知之增益,而趣入所爲。「心大﹑斷大﹑智大」是大乘正行本身在有學時,依著修持道産生的究竟果報,故是「自覺所爲事」。
簡單而言,「勝諸有情心」是「心大」。「及斷智爲叁」的「斷」是斷大;「智」是證大。此叁大是大乘正行的所爲事。
從這裏開始,講解大乘四正行。前面已講解完畢「八事」了,「八事」是:叁智﹑四加行﹑果位法身。在代表「相智」的發心等十法中有「四正行」。「八事」的四加行,第一「圓滿一切相加行」與此四正行的第一「铠甲正行」同義;四加行的第二「頂加行」與此四正行的第二「趣入正行」同義,但是四加行的第叁「漸次加行」﹑第四「剎那加行」與此四正行的第叁「資糧正行」﹑第四「出生正行」沒有同義。
以上的加行﹑正行都是菩薩智的修行。有人質問:「既然都是菩薩智的修行,爲什麼取這麼多不同的名稱?」答:雖然是同一菩薩智,卻有很多功用,所以才取這麼多不同的名稱。以瓶子爲喻,瓶子是剎那壞滅,故稱瓶子是「無常」;瓶子能生己果,故稱瓶子是「實事」;瓶子是衆多因緣和合形成的,故稱瓶子是「有爲法」;瓶子可被眼睛看見,故稱瓶子是「形狀」,因爲瓶子有不同的功用,才取不同的名稱;同樣地,總攝叁智而修的菩薩智稱爲「圓滿一切相加行」,漸次而修的菩薩智稱爲「漸次加行」,總攝六度而修的正行就是「铠甲正行」。
請看文,「铠甲」
《現觀莊嚴論》本頌的「铠甲」是铠甲正行。
請看文,「于布施等各度中,以圓攝六度而修的廣大欲求意樂攝持的菩薩瑜伽,乃是铠甲正行之定義」。
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六度任一度時,圓攝六度而修,例如,初地菩薩趣入布施的修行時,在所修的布施中圓攝六度(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以及布施本身)而修的廣大意樂攝持的菩薩瑜伽,即铠甲正行。
例如布施時,若布施的對境順著自己的意思作事就高興;但若布施的對境不順著自己的意思作事,就起瞋恚,布施的修行中忍辱度被摒除了。或者以不予取的方式取得布施物,布施給窮人,布施的修行中持戒被排除了。或者持戒﹑忍辱時,沒有布施…等都是過失,以此類推。所以,以何度爲主修時,不失其它度,攝持而修,即圓具六度的修持,再加上心中生起廣大意樂,都被菩薩心續之智攝持,這就是铠甲正行。
布施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一般世人共稱的布施是指財施,其實此叁種中以法施最爲殊勝。
布施的方法也分爲叁種:一﹑對善惡﹑業果一無所知的人,只因爲喜歡而作布施,例如看到可愛的鳥魚而給食物,這樣做只是布施而已,因爲缺了精進,不是佛教的布施。精進是好樂善法之思。若具善好樂法之思而行布施,則是精進輔助布施,布施輔助精進。二﹑心想「布施,自己造了大善業﹑資糧,未來自己將得到快樂﹑財物﹑受用」,就以欲求財物受用的心而作布施,這也不是菩薩的布施,這僅是下士道﹑中士道,或聲獨衆的布施而已。叁﹑菩薩的布施完全無個人的欲求,所作布施只爲利他而已,只爲幫助饑寒逼迫的求施者而已,完全不求個人的安樂,這就是此中所說的布施。如何知道菩薩的布施是唯爲利他的布施呢?從他甯舍自己身命而作布施這一點可看出。若只爲自己著想,是很難割舍身命行布施的。
請看文,「其中,分叁十六: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持戒之六铠甲正行﹑忍辱之六铠甲正行﹑精進之六铠甲正行﹑靜慮之六铠甲正行﹑般若之六铠甲正行。」
例如主修布施時,若有一分的持戒,即稱布施之持戒;若有一分的忍辱,即稱布施之忍辱;若有一分的精進,即稱布施之精進;若有一分的靜慮,即稱布施之靜慮;若有一分的智慧(般若),即稱布施之智慧。同樣,修持戒時,若有一分的布施,即稱持戒之布施,忍辱﹑精進﹑靜慮﹑般若,以此類推。因此,六度各有六铠甲正行,一共叁十六。
每一度的修持皆圓具六度的菩薩智修行在所有菩薩的心續中都有,只在心中有這些並不是菩薩行(佛子行)。要使所作成爲佛子行,必須先生起願心,受行心戒(菩薩戒)才行;若沒有菩薩戒,所作的布施等一切修行都不成爲菩薩行。
铠甲﹑菩薩智﹑圓滿一切相加行﹑道般若波羅蜜多四者同義。
請看文,「雲:『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
這是《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六度的每一度,都含有布施…等六,即布施中含有六,持戒也含有六…等。「故披甲修行」是铠甲正行。「六六如經說」,經中說六度的每一度各含六度,共有叁十六。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資糧道到續流最後際。」
因爲「铠甲正行」與「菩薩智」同義,所以哪邊有「菩薩智」,哪邊就有「铠甲正行」,界限:從大乘資糧道到續流最後際。
「铠甲正行」區分的叁十六種,今天大略講到此,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解說。還剩幾分鍾,有問題的可提出來。
問:爲何大乘正行所緣只有斷除增益,沒有斷除損減?
答:大乘正行所緣是大乘正行斷除增益之處,一切所知是生起增益的基礎。大乘正行斷除增益,也斷除損減﹑疑﹑貪﹑瞋﹑等顛倒心。例如,尚未解說铠甲之前,心裏想著:铠甲到底是什麼?上完課後,終于懂了,此時了解的心斷除于铠甲的疑。
大乘正行能斷除心想:「瓶子是谛實成立?無谛實成立?名言上是有?還是無?」的疑,也能斷除「瓶子在名言無」的「無」見。大乘正行能斷除增益﹑損減﹑疑…等顛倒心。
大乘正行主要斷除「執實」,「執實」全部都是增益,沒有損減,所以講「大乘正行所緣」時,只有特別講「大乘正行斷除增益之處」,不說「大乘正行斷除損減之處」。另外,損減比較容易破除,增益比較難以破除,例如,「有瓶」比較容易了解,了解「有瓶」一定會破除「無瓶」。大乘正行是菩薩智,菩薩智早已在所知上破除「名言上無」的損減。
問:在家佛弟子已確切發心行持菩薩行(指:已發了願心),但是爲什麼一定要接受正統儀軌的菩薩戒?
答:要不要受菩薩戒,要由發願心的人自己衡量,發願心後,若覺得受菩薩戒後,可以一直持守,也覺得有能力能行菩薩行,就可以進一步菩薩受,若覺得做不到,也可以不受,這完全由個人決定。
菩薩戒與行心戒是一樣的意思,要不要受菩薩戒就看自己決定,若真要受,先要有正確的菩提心動機,最好是無虛僞的,至少要有造作的菩提心「爲饒益一切有情欲證佛果」的造作菩提心。
受別解脫戒者不需要具足菩提心,但需要具足出離心,出離心分爲二類:造作的出離心﹑無虛僞的出離心,不論生起哪一類都可,除此,若認爲自己可以遵守沙彌的36條戒,就可進一步受出家的別解脫戒,受戒後,覺得可再進一步遵守比丘的253條戒的話,就可受比丘的具足戒,若認爲不能遵守,可以不受,這是由個人決定的。同樣地,生起願心後,衡量自己能不能修得起﹑做得到菩薩行,若覺得做得到,就可進一步受菩薩戒。
《般若七十義 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