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8▪P2

  ..续本文上一页定。字面上没有缺字。「禅天根本定」是断除欲界烦恼,证得禅天根本定;断除色界烦恼,证得无色界根本定。有漏禅天根本定是先知﹑神通的因,是投生色界﹑无色界的主因。无漏四禅根本定是解脱﹑遍智因。有漏禅天根本定是投生上界因,补特伽罗证得禅天根本定后,只要未死前没退失,死后必定投生到上界。

  (11)不共能仁之十力等:「能仁」并不只指释迦牟尼佛而已,是指一切佛。一切佛心续中的不共功德有十力。「十力」在《现观庄严论》第四事有详细提到,因为有很多,不能用简短几句作解说,故暂时不讲,日后会详细讲到,可用简短几句讲解,现在倒可讲讲。

  讲大乘正行所缘有十一的人是谁?是法幢,他是根据《现观庄严论》说的。

  请看文,「《现观庄严论》云:『所缘一切法,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及诸出世间,有漏无漏法,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界限:凡是成事皆有。

  「所缘一切法」指大乘正行的所缘是一切法。「此复为善等」的「等」字含有不善﹑无记。「若世间所知」指世间者之五蕴。「及诸出世间」指出世间者之四禅。「有漏无漏法」的「有漏」是有漏五蕴,「无漏法」是无漏四念住。「诸有为无为」的「诸有为」是有为三界,「无为」是无为真如。「若共弟子法」指与声闻等众共通四禅。「及佛不共法」指不共的能仁十力。大乘正行所缘的界限:凡是成事皆有,所知皆有。

  请看文,「所为

  第六义「大乘所为」。「所为」是缘于11种所缘后,行持前说的四加行,四加行是大乘正行,大乘正行是菩萨智,内容非常广泛。大乘正行缘于11种所缘,断除所缘上的颠倒增益,这样子作有其必要性,为证佛果,故于一切所知断除增益。大乘所为(大乘的目的)是佛果。

  请看文,「趣入所为之究竟果报,彼乃大乘正行所为之定义」。

  趣入修行道,断除增益﹑损减。为何目的(所为)趣入?为得究竟果报故趣入。佛果﹑一切佛﹑究竟果报都是同义。为得佛果故趣入正行。

  声闻﹑独觉众为了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而趣入四谛修行,趣入四谛修行的所为(目的)是什么?为解脱故。下士趣入断十恶﹑行十善的修行,所为(目的)是什么?为得人天果报故。大乘正行为于一切所知断除执为谛实成立的增益故,趣入无谛实成立的修行,所为(目的)是什么?为证佛果故。因此佛果是大乘的所为(目的),解脱是声闻﹑独觉的所为(目的),人天果报是下士修行的所为(目的)。

  请看文,「彼与佛同义。

  大乘正行与佛同义。大乘正行的任何修行都是为了证得佛果,大乘正行的所为是佛果,故与佛同义。菩萨的任何修行都为证得佛果,其心续已生菩提心,许诺一切善行都为证得佛果,乃至诺言未退转前,任何善行都是为了证得佛果而作,若不为一切有情缘念佛果而行善,菩提心将因此而退转。

  请看文,「其中,分三:j心大﹑k断大﹑l证大。

  「心大」是佛心续所摄的大乘发心﹑大悲心。这是大乘所为,因此仅佛才有而已。佛心续所摄的灭谛(断除执实及种子的灭谛),是「断大」。佛心续现前了悟如所有法﹑尽所有法之智,是「证大」。根据是《现观庄严论》。

  请看文,「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界限:唯佛地。

  「胜诸有情心」是「心大」,指菩提心。「诸」是很多,指一切有情。「胜」是殊胜果,指佛果。「心」是想﹑念。藏文「ni」是「唯」。意思是:大乘正行菩萨唯想「为一切有情证殊胜果」这件事而已。

  「及断智为三」的「断」是断大;「智」是证大。「当知此三大」指心﹑断﹑智三大是大乘正行所为的区分。「自觉所为事」的「自觉」是大乘正行本身。大乘正行本身断除一切所知之增益,而趣入所为。「心大﹑断大﹑智大」是大乘正行本身在有学时,依着修持道产生的究竟果报,故是「自觉所为事」。

  简单而言,「胜诸有情心」是「心大」。「及断智为三」的「断」是断大;「智」是证大。此三大是大乘正行的所为事。

  从这里开始,讲解大乘四正行。前面已讲解完毕「八事」了,「八事」是:三智﹑四加行﹑果位法身。在代表「相智」的发心等十法中有「四正行」。「八事」的四加行,第一「圆满一切相加行」与此四正行的第一「铠甲正行」同义;四加行的第二「顶加行」与此四正行的第二「趣入正行」同义,但是四加行的第三「渐次加行」﹑第四「剎那加行」与此四正行的第三「资粮正行」﹑第四「出生正行」没有同义。

  以上的加行﹑正行都是菩萨智的修行。有人质问:「既然都是菩萨智的修行,为什么取这么多不同的名称?」答:虽然是同一菩萨智,却有很多功用,所以才取这么多不同的名称。以瓶子为喻,瓶子是剎那坏灭,故称瓶子是「无常」;瓶子能生己果,故称瓶子是「实事」;瓶子是众多因缘和合形成的,故称瓶子是「有为法」;瓶子可被眼睛看见,故称瓶子是「形状」,因为瓶子有不同的功用,才取不同的名称;同样地,总摄三智而修的菩萨智称为「圆满一切相加行」,渐次而修的菩萨智称为「渐次加行」,总摄六度而修的正行就是「铠甲正行」。

  请看文,「铠甲

  《现观庄严论》本颂的「铠甲」是铠甲正行。

  请看文,「于布施等各度中,以圆摄六度而修的广大欲求意乐摄持的菩萨瑜伽,乃是铠甲正行之定义」

  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等六度任一度时,圆摄六度而修,例如,初地菩萨趣入布施的修行时,在所修的布施中圆摄六度(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以及布施本身)而修的广大意乐摄持的菩萨瑜伽,即铠甲正行。

  例如布施时,若布施的对境顺着自己的意思作事就高兴;但若布施的对境不顺着自己的意思作事,就起瞋恚,布施的修行中忍辱度被摒除了。或者以不予取的方式取得布施物,布施给穷人,布施的修行中持戒被排除了。或者持戒﹑忍辱时,没有布施…等都是过失,以此类推。所以,以何度为主修时,不失其它度,摄持而修,即圆具六度的修持,再加上心中生起广大意乐,都被菩萨心续之智摄持,这就是铠甲正行。

  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一般世人共称的布施是指财施,其实此三种中以法施最为殊胜。

  布施的方法也分为三种:一﹑对善恶﹑业果一无所知的人,只因为喜欢而作布施,例如看到可爱的鸟鱼而给食物,这样做只是布施而已,因为缺了精进,不是佛教的布施。精进是好乐善法之思。若具善好乐法之思而行布施,则是精进辅助布施,布施辅助精进。二﹑心想「布施,自己造了大善业﹑资粮,未来自己将得到快乐﹑财物﹑受用」,就以欲求财物受用的心而作布施,这也不是菩萨的布施,这仅是下士道﹑中士道,或声独众的布施而已。三﹑菩萨的布施完全无个人的欲求,所作布施只为利他而已,只为帮助饥寒逼迫的求施者而已,完全不求个人的安乐,这就是此中所说的布施。如何知道菩萨的布施是唯为利他的布施呢?从他宁舍自己身命而作布施这一点可看出。若只为自己着想,是很难割舍身命行布施的。

  请看文,「其中,分三十六: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持戒之六铠甲正行﹑忍辱之六铠甲正行﹑精进之六铠甲正行﹑静虑之六铠甲正行﹑般若之六铠甲正行。

  例如主修布施时,若有一分的持戒,即称布施之持戒;若有一分的忍辱,即称布施之忍辱;若有一分的精进,即称布施之精进;若有一分的静虑,即称布施之静虑;若有一分的智慧(般若),即称布施之智慧。同样,修持戒时,若有一分的布施,即称持戒之布施,忍辱﹑精进﹑静虑﹑般若,以此类推。因此,六度各有六铠甲正行,一共三十六。

  每一度的修持皆圆具六度的菩萨智修行在所有菩萨的心续中都有,只在心中有这些并不是菩萨行(佛子行)。要使所作成为佛子行,必须先生起愿心,受行心戒(菩萨戒)才行;若没有菩萨戒,所作的布施等一切修行都不成为菩萨行。

  铠甲﹑菩萨智﹑圆满一切相加行﹑道般若波罗蜜多四者同义。

  请看文,「云:『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根本颂。「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六度的每一度,都含有布施…等六,即布施中含有六,持戒也含有六…等。「故披甲修行」是铠甲正行。「六六如经说」,经中说六度的每一度各含六度,共有三十六。

  请看文,「界限:从大乘资粮道到续流最后际。

  因为「铠甲正行」与「菩萨智」同义,所以哪边有「菩萨智」,哪边就有「铠甲正行」,界限:从大乘资粮道到续流最后际。

  「铠甲正行」区分的三十六种,今天大略讲到此,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解说。还剩几分钟,有问题的可提出来。

  问:为何大乘正行所缘只有断除增益,没有断除损减?

  答:大乘正行所缘是大乘正行断除增益之处,一切所知是生起增益的基础。大乘正行断除增益,也断除损减﹑疑﹑贪﹑瞋﹑等颠倒心。例如,尚未解说铠甲之前,心里想着:铠甲到底是什么?上完课后,终于懂了,此时了解的心断除于铠甲的疑。

  大乘正行能断除心想:「瓶子是谛实成立?无谛实成立?名言上是有?还是无?」的疑,也能断除「瓶子在名言无」的「无」见。大乘正行能断除增益﹑损减﹑疑…等颠倒心。

  大乘正行主要断除「执实」,「执实」全部都是增益,没有损减,所以讲「大乘正行所缘」时,只有特别讲「大乘正行断除增益之处」,不说「大乘正行断除损减之处」。另外,损减比较容易破除,增益比较难以破除,例如,「有瓶」比较容易了解,了解「有瓶」一定会破除「无瓶」。大乘正行是菩萨智,菩萨智早已在所知上破除「名言上无」的损减。

  问:在家佛弟子已确切发心行持菩萨行(指:已发了愿心),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接受正统仪轨的菩萨戒?

  答:要不要受菩萨戒,要由发愿心的人自己衡量,发愿心后,若觉得受菩萨戒后,可以一直持守,也觉得有能力能行菩萨行,就可以进一步菩萨受,若觉得做不到,也可以不受,这完全由个人决定。

  菩萨戒与行心戒是一样的意思,要不要受菩萨戒就看自己决定,若真要受,先要有正确的菩提心动机,最好是无虚伪的,至少要有造作的菩提心「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的造作菩提心。

  受别解脱戒者不需要具足菩提心,但需要具足出离心,出离心分为二类:造作的出离心﹑无虚伪的出离心,不论生起哪一类都可,除此,若认为自己可以遵守沙弥的36条戒,就可进一步受出家的别解脱戒,受戒后,觉得可再进一步遵守比丘的253条戒的话,就可受比丘的具足戒,若认为不能遵守,可以不受,这是由个人决定的。同样地,生起愿心后,衡量自己能不能修得起﹑做得到菩萨行,若觉得做得到,就可进一步受菩萨戒。

  

《般若七十义 8》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